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方案[2016—2017年]的通知
发文文号: 衢政办发[2016]91号
发文部门: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时间: 2016-12-9
实施时间: 2016-12-9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衢州
阅读人次: 3130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衢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方案(2016—201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9日
  衢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方案(2016—2017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扎实有效推进我市“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建设,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6]1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浙政发[2016]11号)和《中共衢州市委关于补齐短板扩大战果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衢委发[2016]16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 总体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补齐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农民增收、城市工作、全域旅游、公共服务、改革落地短板为重点,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扩大战果,努力实现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全市共实施24个重大工程,推进37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206亿元,确保补短板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
  二、着力补齐经济发展短板
  到2017年底,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更加显着,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三产增加值达到615亿元。有效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投资增速企稳回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生态环保投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和重大产业投资比重进一步提升,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70亿元。
  (一)工业产业转型提升工程。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推动工业经济向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大力推进市区工业转型发展十大专项重点工作,建立完善细分产业“八个一”工作机制,重点支持和培育氟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8个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8个50亿以上产业集群,推动各县(市、区)抓实抓好一批细分产业集群。完善产业引导基金等政策措施,建立10亿元衢州市绿色产业引导资金,支持细分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双十”龙头企业培育计划,“一企一策”支持引导平台型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双百”僵尸企业盘活计划,加大依法破产、重组力度。实施“双百”上市公司计划,引导支持企业多层次对接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韩国晓星、龙游吉恒、江山健盛、常山锦禾农机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动项目早落地、投资早见效。
  (二)服务业细分产业培育工程。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把服务业作为新动能培育的关键抓紧抓实,深入研究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归集解读、空间优化布局等,创新工作机制,破解服务业招商对接难、落地难、政策难和决策难短板。重点推进市区服务业业态多元化发展,构建“1+N”工作机制,以服务业联席会议办公室协同“N”个细分产业办公室,推进大健康、大旅游、大电商、大金融、大物流、大信息、大农业以及科技创新等细分产业发展,力争到2017年底服务业产业招商实现新突破。
  (三)有效投资提质工程。深入实施“大干项目、干大项目”,围绕“十三五”实施的“五大千亿”工程和重大专项规划,加强区域战略支撑性项目谋划工作,完善落实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统筹谋划酝酿2017年初重大新开工项目计划。健全分区域、分领域抓投资工作机制,坚持重点项目一季一开工,重大项目推进一月一协调,加快推进韩国晓星、龙游吉恒、江山健盛、常山锦禾农机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深化实施招商引资、浙商回归,发挥北京、上海、深圳等产业对接小组作用,创新产业招商模式和机制,大力推进平台型企业招商,开展重大产业项目招商特别贡献奖评选,及时兑现奖励政策,力争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
  (四)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现代交通“五大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杭新景高速、九景衢铁路、衢宁铁路、衢江航运、46省道南移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尽快启动351国道、杭金衢高速拓宽改造、沿江快速通道、衢建铁路、常山江航运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通用航空前期工作,着力构建水陆空一体、内畅外联的大交通格局。大力推进交通“联网”工程,建成黄衢南高速钱江源互通增设及接线工程、S48省道延伸线常山溪口至宋畈公路工程,新开工建德至江山公路衢州横路至航埠段工程、G320国道航埠至常山草坪段公路改建工程。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衢州客运东站、衢州传化公路港物流、浙闽赣江山市综合客运枢纽、常山县客运中心、龙游物流园区内陆港等一批交通枢纽项目。开工建设沿江美丽示范公路、常山县国际慢城通景公路、龙游县溪口至毛连里公路改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龙游湖镇至童家公路等一批美丽走廊提升项目。
  三、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到2017年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高新技术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取得突破,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着。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46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94.7亿元,两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20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亿元,研发人员数5622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537件,技术交易总额达12.1亿元。
  (一)创新平台工程。推进衢州海创园、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花园258”等科技创新平台和氟硅新材料、特种纸、空气动力装备三大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向地方应用型创新学院转型。加大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对接力度,深化与浙江大学、中科院过程所、沈阳计算所、宁波材料所等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关系,引进共建一批创新研究院。深化衢州巨化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衢州与巨化产业、人才、科技等全方位战略合作。
  (二)“两化”融合工程。深入实施“机器换人”工程,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等行动计划,不断拓展互联网应用领域,2017年,扎实推进一批“两化”融合项目。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网络信息服务业等产业,推进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工厂、智慧物流等跨越发展,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提高工业设计水平,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努力打响“衢州智造”品牌。
  (三)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积极建设科技大市场综合服务平台,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加强部门之间统筹协同、军民之间融合联动,形成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合力。充分运用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新理念,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形成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新动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俄罗斯、德国、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成果转移中心建设。
  (四)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以及衢州市“双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登高计划”,努力完善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型企业分层次培育成长机制;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两个“全覆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择优做强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转型。推进科技金融紧密结合,加强创新引导基金投融资对接,扩大科技金融合作贷款风险池规模,大力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券,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推动企业人才自主评价,抓好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四、 着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到2017年底,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稳步提升,生产、生活人居环境治理成果继续巩固,人民群众环境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地表水监测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100%。资源循环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到2017年,资源产出率相对2010年提高17%,废钢铁、废纸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
  (一)治水工程。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衢江治理二期等工程项目,争取尽快启动钱江源水库、高坪桥水库、衢江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深化“五水共治”,全面推广全流域生态化治理,构建全民治水长效机制,巩固扩大“清千塘美百河”、污(淤)泥处置利用、截污纳管等重点工作成果,2017年底,完成河道综合整治85公里,河湖库塘清淤740万立方米。推进“六江固堤”“千塘加固”工程,完成干堤加固16公里,水库除险加固38座。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工程,完成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开化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改扩建工程、华埠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污水管网建设(140公里)工程等。
  (二)治气工程。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控治水平,开展省级低碳城市试点,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深入推进“五铁治五气”专项行动,2017年,完成老旧车淘汰年度任务,基本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窑)炉,全市省级工业园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县以上城市建成区全面完成大气重污染企业关停或搬迁工作,市区PM2.5年均浓度较2012年下降2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AQI)指标全年达标率85%以上。科学合理配置用能空间,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全面推行用能权交易制度,压减重点高耗能企业和行业用能,严控高耗能项目审批,强化化工、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单位GDP综合能耗降幅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三)“四边三化”提升工程。深化“四边三化”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改善提升沿路沿河两侧绿化景观、城镇和村庄建筑立面景观,全市重点打造杭金衢高速公路、杭长高铁、320国道和衢江航道沿线等4条示范线,市区抓好“四溪五路八节点”深化提升,2017年,实现全市“四边”区域得到全面整治。深化“三改一拆”工作,健全及时发现和处置的依法治违长效机制,完善创建考评、应急联动机制,严格落实即查即拆,强势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坚持“拆改用”并举,扩大“三改一拆”工作综合效益,2017年,力争再创成1个“基本无违建县(市、区)”、50%乡镇(街道)创成“无违建乡镇(街道)”。
  (四)循环经济提升工程。编制“十三五”循环经济规划,强化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统筹推动各类示范试点,分领域分重点全面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循环发展体系建设,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重点推进工业转型,以“五水共治”为重点推进农业转型,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推动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创建循环经济智慧平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支持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建设。深化智慧环保项目应用,加强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维护,扩大智慧环保终端建设布点,全面完成生猪养殖、污水处理等监控检测设施建设。
  五、 着力补齐农民增收短板
  到2017年底,以猪农、桔农、茶农转型增收为重点,产业富民惠及面持续扩大;以“一县一带”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以光伏小康工程为突破点加快各类扶贫资金、项目的整合,继续开展精准扶贫,巩固“消除4600”成果;以《人口集聚导向下的新型城市化》课题研究为契合点,系统推进生态移民工程。
  (一)农业产业提升工程。深化农业“两区一高”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努力打造一批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打响衢州放心农产品品牌。促进畜牧业转型提升,鼓励猪农转产转业,推行生态养殖和多元养殖模式,深入推进“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建设若干现代化规模养殖场,努力打造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标杆。加快柑橘产业转型发展,实施“五五三提升”工程,推进“三个百日”攻坚行动计划,加大土地流转、主体培育、品种改良、品牌建设力度,三年内淘汰“三低”橘园5万亩、流转橘园5万亩、建立大棚设施栽培橘园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橘园5万亩、推广优良品种5000亩。
  (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推进美丽乡村“一县一带”建设,厚植美丽经济发展基础,做到规划编制、主题创建和工作保障到位,每个县(市、区)建成15个以上示范性节点,力争创建成功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加快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深入实施乡村休闲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强化项目扶持、品牌培育和宣传促销,编制精品民宿发展指导手册,全市新增民宿床位1万张。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网络,以打造“智慧农村”项目提升农村电商业态。新建300个农村电商服务点,累计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点达1500个。
  (三)精准扶贫工程。进一步提升各类扶贫资金与项目整合水平,加快实施光伏小康工程,以覆盖6个县(市、区),覆盖4.25万户低收入农户和404个扶贫重点村为目标,重点建设集中式扶贫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供电系统,力争每户低收入农户每年增收4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长6万元左右,巩固“消除4600”成果,至2017年底,光伏小康工程装机总规模16.8万千瓦以上。以增强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65%以上低收入农户(低保户除外)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超过8000元。
  (四)生态移民工程。严格落实区域空间规划,推动高山远山群众、重点库区群众、地质灾害隐患区群众向县城、中心镇集聚。加强人口集聚导向下的新型城镇化政策研究,在异地搬迁、农民建房规范管理、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住房保障等方面探索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依托现代农业、来料加工、物业经济、电子商务、创业园区、民宿经济、休闲旅游等产业支撑,促进生态移民转移致富,力争完成1万人以上生态移民。
  六、 着力补齐城市工作短板
  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用好中心城区空间战略研究成果,把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方向、格局、时序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各项措施。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区域性发展战略性、支撑性项目,作为城乡空间形态转型、空间优化布局的大事来抓。
  (一)城市功能提升工程。积极融合创新、金融、互联网、文旅等四大高端要素,着力培育以旅游休闲、养生养老、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全面加快城市建设“新十大专项”,持续谋划实施一批城市功能提升、结构优化项目,加大旧城改造特别是棚户区改造力度,大力盘活闲置公共设施。书院大桥、古城墙遗址公园、信安湖景观桥项目建成,西安门大桥拓宽改造、县学街立面改造、高铁站区块道路配套工程、市民足球场等项目基本建成。加大城市绿道慢行系统建设力度,放大规模效应,完善服务功能,凸显衢州特色,在现有绿道设施基础上实现市区绿道网路循环闭合。
  (二)城市治理提升工程。加强城市管理立法,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加快构建多元互动的“大城管”格局,全面推行数字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执法管理效率。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探索解决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等问题。2017年,力争衢化西路南段、老儿童公园改造等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完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开展“共筑美丽衢城”行动,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移位争先。
  (三)特色小镇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培育体系,充分挖掘产业、文化、资源、旅游特色,全面推进“5281”工程,做好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申报工作,抓出一批特色小镇示范点。抓好龙游红木小镇、常山赏石小镇、开化根缘小镇、衢州循环经济小镇、衢江莲花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提升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企业上市、企业债券、专项建设基金等多方式,探索建立特色小镇建设多渠道融资机制。
  (四)新型城市化推进工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大决策部署,努力开创衢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以规划为引领,严格界定“三区三线”功能定位,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引导市域内人口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以群众诉求为基点,推进生活便利化、教育优质化、医疗高效化等各类城市承载力、集聚力与服务力提升。以政策配套为手段,加快推进农村“三权”、行政区划、投融资、农村建房管控等配套改革措施,创新加快推进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活力。
  七、 着力补齐全域旅游发展短板
  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融合、全域化推进”的思路,结合“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提出“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和空间布局,全面启动实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探索全域化旅游建设规范标准,到2017年底,江山市、开化县力争通过验收,全市全域旅游推进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按照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启动《衢州市“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动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生态养生、工业、商贸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整合全市资源,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培育旅游+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镇、示范点创建初成体系;培育旅游+文化,儒学文化产业园初具规模;培育旅游+体育,发展康体健身旅游与体育赛事旅游,打造药王紫薇运动休闲区、乌溪江自行车主题公园、龙游汽车拉力赛事中心等项目;培育旅游+养生,全市完成10个以上省级养生养老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旅游+工业,引导工业企业以博物馆、展示馆、体验馆等形式开发旅游工业产品,全市新增5个以上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培育旅游+商贸,扶持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化、江山各建1个以上旅游商品研发创意基地,各县(市、区)推出1条以上美食街。
  (二)全域旅游产品系统建设工程。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提高核心景区集聚带动作用,巩固提升根宫佛国5A旅游区创建成果,加快推进江郎山—廿八都5A旅游区创建,以国家5A旅游区创建标准打造“衢州古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以“一县一带”为载体,精心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带,重点建设柯城“香溪桔海·梦里桃源”、衢江“福源双溪”百里滨水长廊、龙游“灵山江生态休闲运动带”、江山“仙霞古道·世遗江郎”、常山“柚石金色带”、开化“钱江源百里水岸风情带”等6条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带。实施统一品牌整合营销,加大全域旅游宣传投入,加快形成衢州“休闲游”“古城游”“乡村游”等主打品牌。
  (三)全域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加快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提升通景公路的景观效果,打通主要景区旅游专线、景区之间连接公路和旅游环线断头路,形成网状交通格局。建设旅游集散体系。构建以市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龙游、江山、常山、开化旅游集散中心为骨干,旅游景区旅游集散中心为补充的旅游集散体系。设立旅游数据中心,建立集视频监控、客源分析、指挥调度、呼叫服务、安全提示预警、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数据中心,开发游客流量监测、旅游安全监管、导游服务等系统,2017年各县(市、区)及市本级完成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打造一批旅游精品住宿单位,2017年全市新增1家五星级标准酒店,2家以上四星级标准酒店和一批特色主题酒店。大力发展民宿产业,2017年,培育形成15个民宿示范村,18个民宿综合体,20家高端民宿。
  (四)全域旅游环境治理工程。探索构建全域旅游综合管理体制,落实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推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2017年各县市区全面完成旅游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市场监管旅游分局“1+3”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加强对无证经营、零负团费、欺骗或强迫消费等严重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行为的查处,2017年,完成全市4A级以上景区的定点应急救助点建设。优化全域旅游环境质量,建立“全域旅游资源台账”,制定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控制旅游地环境容量,核定与控制重点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全市国家3A级以上旅游区完成最大承载量测算并制作公示牌。
  八、 着力补齐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短板
  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卫生、文化、养老、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明显提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水平显着提高。到2017年底,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争取达到90%;县域就诊率争取达到80%;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578个,新增机构养老服务床位3300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一)现代教育体系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创建步伐,促进城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强化市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力促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优化优秀教师引进机制。加强学前教育建设,实施学前教育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2017年底前,市区启动新建幼儿园4所,全市新升等级幼儿园16所。继续实施基础教育提升计划,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2017年市区启动新建义务教育学校2所,全市创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所。
  (二)全民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健全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险制度,建立各类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加强各项保障政策的统筹和衔接,提高社保基金支付能力。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加快推行分级诊疗和责任医生签约制度。强化医疗卫生资源有效供给,加快市中心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抓好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产业培育和医养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公共文化设施工程。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打响区域特色文化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强文化产业,推进儒学文化产业园建设,深化文化产业“128”工程培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每周免费开放时间达到42个小时以上;继续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到2017年底,新建(改扩建)文化礼堂100个。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启动建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26个、一般村125个。加快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图书馆等项目前期工作。
  (四)体育公共服务工程。全面实施体育公共服务“四提升四覆盖”工程,全力抓好农村、社区体育工作。积极开展2019年第四届智力运动会筹备工作,加快推进市体育馆、市游泳馆、市旧粮食批发市场改建全民健身中心及市体育运动训练中心二期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统筹推进足球场地设施配置建设。充分利用公园、绿地、林带、屋顶、人防工程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群众体育设施,同时认真组织做好健身步道、绿道、登山步道标识配置工作,努力打造全民健身服务新阵地。努力推进各县(市、区)大型体育场馆规划建设,确保2017年衢江、江山、常山创建省级体育强县(市、区)成功。
  九、着力补齐改革落地短板
  大力实施28项国家、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全面完成38项市级重点突破改革项目,鼓励和支持各地各部门大胆探索实践,积极争取各类改革试点,打造一批体现衢州特色的改革样板。健全完善改革落实机制,实行市领导联系重大改革项目和通报制度;加强调研督查和跟踪问效,完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改革宣传常态化机制,抓好改革满意度评估工作。
  (一)推进“多规合一”试点改革。在全市域探索建立“多规合一”体系,借鉴开化“五个统一”试点路径,结合市区试点推广方案,搭建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空间信息平台,编制完成空间规划文本和图件,探索推动规划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推进省级绿色金融试点改革。谋划建立实施项目库,建设绿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绿色金融债券发行,推进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完成编制《衢州市“十三五”绿色金融发展规划》,争取创建成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
  (三)深化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完善协同推进试点工作常态化机制,组织开展自然资源权属调查登记,适时启动生态保护与利用等专项规划编制,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创新示范。
  (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全面落实市县行政审批一体化改革。推进审批层级一体化,实施市县两级放权清单,切实推动行政审批放权改革。全面优化审批流程,落实完善《衢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工作方案》,2017年底,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平台全面运行,项目实现100%网上审批监管;90%以上的企业、群众审批和办理事项不出县(市、区),审批中介服务费用降低20%以上。
  十、 保障机制
  (一)落实工作责任。努力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氛围。对补短板重大项目实行市领导联系制度。市级各牵头部门要细化深化目标和责任,制订推进补短板重点项目的具体工作计划,明确项目推进的责任表、时间表、路线图,主动做好政策协调和项目服务。各县(市、区)是本地区抓项目补短板的责任主体,要抓紧制定本地区补短板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本地区补短板重点项目清单、推进进度、难点重点、责任落实。
  (二)优化项目管理。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项目动态监测制度,实现在线、实时、信息化管理。实行重点项目分类管理、有序推进,对已在建补短板重点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投运。对属于前期推进的补短板重特大项目,要加快前期推进工作,加强政策协调和落地协调,力争早日开工建设。要高度重视重点项目谋划工作,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力度,形成建设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创新投融资机制。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补短板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在补短板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重点项目。下更大决心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推动有条件的融资平台上市融资,推动县(市、区)整合现有投融资平台,提高其市场化融资能力。切实增强产业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撬动作用,做好与保险资金等长期资产管理机构对接,加快形成政府投资+金融资本、政府投资+民间投资、项目投资+区域开发、项目投资+产业转型等多种融资机制。
  (四)强化要素保障。建立补短板重点项目服务绿色通道,优先安排辖区内省级补短板项目用地、资金、用林等要素。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和国家专项建设基金。财政部门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补短板相关资金,要重点保障政府投资为主的补短板项目,各级各类政府基金和财政性引导资金要优先支持补短板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重点支持补短板项目用地。环保部门要将化解过剩产能调整出来的环境容量优先用于补短板重点项目。金融工作部门要组织开展补短板重大工程和项目的银项对接。
  (五)严格督查考核。建立抓项目补短板工作督查考核机制,按照细化目标和重点任务,市政府办公室将组织有关部门对补短板重大项目推进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各地、各部门要将补短板重点项目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每季度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本季度推进落实补短板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发改委。
  附件:衢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2016—2017年)项目汇总表

相关附件:
附件.doc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 浙政办发[2016] 2017/1/12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 2017/3/13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粤府办[2018]37 2018/8/16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 榕政综[2016]25 2016/8/25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 苏府[2016]72号 2016/4/29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绍政发[2016]32 2016/7/15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 陕政发[2016]41 2016/9/30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 黔府发[2016]24 2016/9/20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绍政办发[2016] 2016/8/22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 渝府办发[2016] 201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