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快物流业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物流中心,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物流中心的意见》(武政规[2012]3号)、《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政[2012]47号)、《武汉市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2012—2020年)》(武政[2013]19号)等文件精神,经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按照降成本、提效率的原则,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功能、健全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培植企业、建设园区、打造集群”为主攻方向,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切实增强国家级物流枢纽功能、物流组织服务中心功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功能,进一步提升我市物流服务辐射国内外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物流服务城市生产、生活的效率。
(二)主要目标。到2016年末,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5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1.5%;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4%。基本建成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的物流园区,其中建成1—2个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基本形成具有产业支撑功能和民生服务功能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和产业集群;基本建成服务中部、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国家物流中心。
到2020年末,基本建成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面向世界的国家物流中心,成为国内供应链管理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多式联运中心。
二、加快畅通物流通道
(一)拓展联系国际的物流通道。开通武汉至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航线,加密港澳台地区航线,发展国际货运,推动开通武汉至中东、欧洲的全货机航班;巩固提升“汉新欧”国际铁路货运专列服务功能;拓展武汉至东北亚(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台地区约3000公里范围内主要港口城市的水运快班航线。
(二)延伸联系全国的运输网络。发挥武汉既有铁路、水运、公路、航空路网优势,增开武汉至天津、上海、成都、广州、西安等国内主要城市的铁路货运班列和公路货运班线;增开武汉至国内枢纽机场的航空主干航线和至周边二、三线城市的支线航线;深化与长江沿线内陆港口的合作,增加江海直达班轮密度,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性物流运输网络。
(三)发展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加快构建以四环线、外环线和铁路货运环线为主骨架的城市货运转换走廊。加快推进武汉天河机场航空货运站、汉口北铁路货场配送中心、阳逻港集装箱转运中心等功能性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港区公共码头、江北铁路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物流园区、交通枢纽节点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多式联运、无缝对接。
(四)提升口岸服务功能。加快口岸设施建设,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提高通关效率。大力发展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加快申报武汉阳逻—沌口—东西湖综合保税区,将武汉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地区保税物流中心。积极争取建设中国内陆(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
三、加快发展物流产业集群
(一)发展生产性物流产业集群。围绕“四大工业板块”和“6+3”工业倍增发展区以及九大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促进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重点推进航空、港口、保税物流,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电等工业品物流和煤炭、钢铁、化工、粮食等大宗生产资料物流集群发展。到2016年,制造业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港口吞吐量达到1.6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60万TEU;航空货运吞吐量达到44万吨。
(二)发展生活性物流产业集群。围绕“十大商圈”和“十大特色商贸区”以及汉口北、大武汉建材家居等贸易市场群,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合理布局城市配送中心(站点)、优化配送通道及车辆通行管理,重点推进农产品物流、快消品物流、服装物流、建材家居物流等与商贸流通业的融合发展。到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连锁超市的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5%,“城市物流1小时”配送圈基本形成。
(三)创新发展新型物流业态。深化与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快递企业的合作,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业集群发展、物流与金融融合发展;发挥现有冷链基地和医药流通企业的作用,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和医药物流集群发展。到2016年,冷链物流库容规模达到60万吨;医药物流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超过600亿元,快递物流实现年业务收入50亿元。
四、加快建设物流集聚区
(一)打造物流总部集聚区。借助中心城区中央商务圈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着力引进国内外物流、货运代理、金融服务等管理型、运营型总部,形成集办公、采购、结算、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总部集聚区。积极探索“总部在中心城区、基地在新城区”的发展模式,推动物流总部与基地联动发展。
(二)打造“一港六园”综合物流园区。江南机场国际物流港重点形成国际航空货运转运基地;汉口北综合物流园重点形成运输、仓储、配送、贸易加工等商贸物流集聚区;武汉天河机场空港综合物流园重点形成航空应急投送和高附加值的电子商务、快件快递等临空物流集聚区;阳逻港综合物流园重点形成集装箱及大宗物资运输、转运、加工服务等临港物流集聚区;东西湖综合物流园重点形成产品分拨、加工、配送等电子商务与快递联动发展集聚区;郑店综合物流园重点形成制造业、商贸业综合物流服务集聚区;花山港综合物流园重点形成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仓储、分拨、集装箱运输等物流服务集聚区。
(三)打造八个专业物流中心。阳逻物流中心重点发展钢制品、钢产品等物流服务;古龙物流中心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船舶工业、化工等物流服务;东湖保税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产业的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北湖化工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化工、塑料产品的对外运输及市内配送;金口物流中心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机电产品、装备制造及原材料配套件等物流服务;纱帽物流中心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具、农贸冷链、大宗货品集散等物流服务;常福物流中心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机电产品、家电产品及原材料配套件等物流服务;朱家湾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服务。
五、加快培育物流企业
(一)着力引进物流总部企业。制定《引进物流龙头企业总部在汉落户的扶持政策》和《引进知名物流企业目录》,重点引进供应链管理、航空物流、金融物流等高端物流业态,电子商务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化工物流等专业化物流,面向大区域性的转运、分拨配送基地以及港口航运、多式联运中心项目。到2016年,引进20家左右世界100强、国内50强或者在行业中具有控制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在汉设立总部、地区总部或者职能性总部法人机构。
(二)着力培育本地领军物流企业。制定《扶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实施办法》,采取“因企制宜、一企一策”方式,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品牌影响、规模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本地领军物流企业和“种子选手”。到2016年,重点扶持20家左右本地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其中,年营业收入(交易额)超过500亿元的1家、超过100亿元的2家、超过50亿元的5家、超过10亿元的12家左右。
(三)着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创新以“龙头企业+衔接配合企业”为支撑的物流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服务,促进物流业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全产业链”服务的物流企业群,促进物流产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六、加快推进智慧物流
(一)建设武汉物流交易所。整合大型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资源,建设集物流交易中心、企业聚集基地、综合服务平台于一体的武汉物流交易所,打造综合物流产业发展平台,提升武汉物流资源聚集和区域辐射能力。
(二)推动行业信息化。以重点物流企业为突破口,建设一批物流企业采购、仓储、配送等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广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带动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
(三)制定和推广物流标准。支持骨干运输企业开展公路甩挂运输试点。在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启动一批物流装备标准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广集装箱、托盘、装卸/搬运设施等物流装备标准的应用,制定医药、冷链、城市配送等行业领域的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积极争取部省支持。争取将重点物流园区纳入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积极策划申报重点物流项目,争取国家和省预算投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城市配送、甩挂运输、公路港及多式联运枢纽等项目试点,多渠道争取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
(二)优先保障项目用地。按照《武汉市物流园区(中心)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纳入年度实施规划的物流项目,全力保障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和土地储备计划。
(三)实施项目化管理。建立重大物流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实行“一项目一档案”和动态跟踪、管理、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健全物流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拓宽中高级物流人才培养渠道。鼓励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从业人员培训和再教育。将引进物流业高端人才优先纳入“黄鹤英才计划”、“3551人才计划”。
(五)健全实施保障机制。建立市直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协调解决财税、土地、融资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各区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项目责任单位、建设内容和完成时限,动态监控计划的落实情况。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13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