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招商引资局2011年四川省电子信息等产业投资促进工作意见的通知
发文文号: 川办函[2011]62号
发文部门: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时间: 2011-3-31
实施时间: 2011-3-31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四川
阅读人次: 8989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将省招商引资局2011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产业、油气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投资促进工作意见转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2011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投资促进工作意见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省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一号工程”、两大“塔尖”产业之一。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集中引进了富士康、联想、戴尔、仁宝、纬创、德州仪器等重大项目,电子信息产业投资促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加快转移的关键时刻,更要抢抓机遇,乘势而进,争取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一、产业分析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
  1.IT产业仍然是发达国家抢占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美国提出“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新概念,注重各种智能系统和先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在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重点关注医疗电子和光伏、光电子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欧盟、日本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发展战略,特别将物联网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作为未来发展重点。
  2.IT创新的集成化、融合化特征更显著。一方面信息技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群的协同发展,以集成电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带来了通信产业的革命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另一方面技术的综合集成与交叉融合增大了技术研发难度,需要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集中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大,形成专利多,少数大企业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形成标准或体系结盟,对后进入企业形成壁垒,进而主导产业发展。
  3.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一是IT技术产品服务化。例如云计算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二是重构产业链体系。这种基于终端、网络、软件、内容、服务的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
  4.跨国公司兼并重组步伐加快。2009年以来世界各大IT企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纷纷通过并购重组战略整合优势资源,开拓新兴市场,实施产品多元化发展策略,从而提升行业地位和自身竞争力。在未来5年内,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恢复,这种发展态势仍会继续,各大跨国IT企业将继续利用其已有资源积极开展并购,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5.绿色IT将成为产业未来发展重点。目前各国政府纷纷推出绿色IT战略及未来发展规划。日本政府在“数字日本创新计划”中提出要开发和实施无所不在的绿色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加速推动低碳革命;韩国政府在“绿色IT国家战略”中提出加大研发投入以实现低碳工作环境;欧盟也制定出各种运用ICT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框架。
  6.承接IT产业转移正处于重大机遇期和关键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资源、成本、环境等各种要素的迭加,使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趋势更加明显;中国西部地区巨大的市场空间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力的支持政策,形成了以计算机制造等为代表的新一轮IT产业“西进”大潮,成渝地区作为首选之地已成为业界共识。以抢占市场和调整战略布局为主要特点的这一轮转移,速度更快、规模更大,但时限可能仅有一、两年,机会稍纵即失。同时竞争则更为直接、更为激烈,不进则退。抓住这一轮机遇,就能实现一次发展的大跨越;错过这一轮机遇,就会丧失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
  (二)四川电子信息产业概述。四川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是国家重要的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数字视听产品、信息安全、数字娱乐、服务外包、军工电子等产业基地,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第9位、中西部第1位,软件业规模在全国排名第8位。近10年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较快增长。30多家世界500强电子企业和10多家国内电子百强企业来川落户。2010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136亿元。成都以集成电路、软件及信息服务、新一代通信技术等为优势;绵阳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城,以数字视听产品见长;乐山在半导体及多晶硅产业、广元在军工电子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德阳依托重大装备制造业,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道路。
  1.集成电路。已形成封装优先发展,带动芯片制造、集成电路设计聚集发展的产业特色。成都已成为与北京、上海、苏州等比肩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乐山是我国最大的半导体分离器件生产基地。现前端已有80余家IC设计企业,中端有德州仪器8寸晶圆项目,后端以英特尔、中芯国际、芯源、友尼森、先进半导体、美国达尔科技等封装测试企业为代表。英特尔将上海工厂全部产能转移成都后,成都工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厂,2010年进出口交货值74亿美元,英特尔全球笔记本计算机60%的芯片组和55%的微处理器是从成都工厂封装出厂。
  2.平板显示。长虹成功投产了国内唯一一条PDP(等离子体显示)器件和模组量产生产线,京东方、深天马4.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显示器件)生产线、虹视OLED(邮寄发光二级管)生产线相继投产,总投资27亿元的中光电成都玻璃基板项目已成功量产。
  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2000年以来四川软件业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目前产业规模已占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一半。经认证的软件企业924户,登记软件产品2298个,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企业132户,软件著作权登记2298个,均居中西部第1位,世界软件前20强中有11家进入四川投资发展。
  4.计算机。2010年成功引进的富士康便携式平板计算机制造项目7月份开工建设,10月份投产,2011年产能将达到4000万台。成功引进戴尔、联想两大计算机品牌企业,仁宝、纬创等全球领先的计算机代工企业2011年将陆续投产。未来几年四川有望成为世界计算机制造产业的重要基地。
  5.网络通信。爱立信、西门子、阿尔卡特、富士通、诺基亚、华为、中兴等来川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华为成都研发中心现有员工8000多人,规划将超过1万人。四川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研发和下一代互联网研发方面已具有一定优势。
  6.航空航天电子。四川是我国重要的航天电子研发集成基地,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已成为承担我国大飞机项目航电系统研发、制造的主要企业。
  此外四川已具备为国际公司配套的本地企业集群,涉及注塑、模具、连接器、电子元器件、SMT贴装以及钣金、塑料、包装印刷等环节,配套半径主要集中在两小时车程内。
  二、总体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围绕加快形成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计算机制造和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5大基地招大引强,做实做大。一是抓好已签约重大项目落地工作,集群引进重大配套企业,做实做强计算机产业。二是突出品牌企业和核心制造企业,力争在通信设备制造与智能终端产业上形成突破。三是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做优集成电路、光电显示、新型元器件、软件产业等。四是加大结算中心、运营中心、研发中心等引进力度,增强聚集能力。
  (二)主要目标。
  1.计算机制造。全力做好富士康、联想、戴尔、仁宝、纬创等重大项目落地工作,按产业链引进新的重大项目及核心配套企业,尽快打造完整的计算机制造产业链。力争2011年我省计算机制造(含平板计算机)产能达到5000万台。
  2.光电显示。配合相关部门推动高世代面板项目尽快获得国家核准,积极引进从前段玻璃熔炉到中段新型显示面板制造、后段模组和光学组件,形成显示器完整的产业链。
  3.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通过已进入四川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结合市场资源,利用代工厂商引进新一代网络通讯设备及服务器制造项目。依托已有产业配套基础,力争引进手机制造重大项目。
  4.集成电路。在德州仪器项目引进后,重点跟踪世界主要半导体公司投资动态,着力引进一批IC设计制造企业,巩固成都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产业优势地位。
  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依托我省科教优势、人才支撑和产业基础,重点围绕全球软件业前20强企业中尚未入川企业投资促进,积极促进我省现有知名软件企业做强做大。促进“国家软件名城”尽快正式授牌,占领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制高点。大力引进IT服务外包龙头企业。
  三、工作措施
  以推动我省加快形成电子信息“五大基地”为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巩固已有基础,着力促进已签约项目加快推进。依托省电子信息重大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平台,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富士康、联想、戴尔、仁宝、纬创等重大项目及已签约核心配套项目加快落地和建设。每周收集汇总进展情况,及时将需协调解决的事项报领导小组协调,并按省领导要求分送相关部门处理、解决,力求签约项目加快推进、尽快落地。把富士康作为我省引进的“一号企业”,切实做好四川—富士康投资策略执行办公室相关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801项目,加快建设802项目,迅速扩大803项目产能,争取富士康在调整大陆产业布局中将研发、制造、营销一体的区域性总部放在四川,实现“六六计划”。
  (二)依托核心企业,沿产业链引进配套企业。依托已引进的品牌企业和代工企业,按照四川省计算机及外设配套产业“两核多园区”的垂直整合配套体系以及“以成都为中心,相对集中、就近配套”的布局原则,沿“品牌商—代工商—配套商”的链条,集群引进配套企业,完善供应链建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有条件的市(州)要主动以龙头企业引进为契机,力争在引进配套企业上有所作为。同时结合本地资源和现有条件,主动与龙头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推进相关产业做强做大。
  (三)锁定龙头企业,集中精力促进一批新的重大项目。计算机制造方面,以已入川的品牌企业为切入点,抓住产业西进机遇,以商招商,重点促进其他未入川品牌商,大力促进核心配套企业来川发展,尽快在川打造完整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产业方面,重点突破一批手机品牌企业,积极促进手机“研发—制造—增值服务—销售”集群项目,探索手机龙头企业引进与运营商结合的路子,争取在手机重大项目引进上实现突破;集成电路方面,积极促进一批半导体重点企业,争取引进一批有实力、技术先进的IC设计企业,放大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光电显示方面,积极促进801项目早日获批、开工建设,并重点促进一批计算机显示屏产业链企业来川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方面,重点促进尚未入川的国际软件业前20强企业以及电子商务、网络增值服务、云计算、物联网、服务外包领域重大项目。
  (四)围绕基地形成,加大区域总部引进力度。重点促进一批企业在川设立结算中心、服务中心、运营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积极推动英特尔、戴尔等企业在川设立分拨中心,推动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在川设立区域总部,通过地区性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的引进,提升聚集能力,推动“五大基地”的加快形成。
  (五)坚持和完善“小、专、联、高”推动机制和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小分队、专业化、联合性促进方式,选准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盯住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高位推动,强力促进,以关键环节的突破完善产业链条,以重大项目的引进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坚持分类推动、重点突破的促进模式,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产业促进工作组工作机制,整合省、市、园区、企业、中介、专家力量,根据不同产业环节的特点,分类制定个性化促进方案,针对性促进。坚持以企业和园区为主体,务实搭建更加专业化、各具专题性的投资促进平台,促进集群承接、定向承接。
  (六)进一步做实做细基础工作,提升投资促进的能力和水平。对目标企业进行再梳理和再分析,及时修订、补充、更新企业和项目信息,完善重点目标企业促进路线图,锁定重点对象跟踪促进。多形式强化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招商队伍投资促进专业化水平。加强研究分析,及时掌握、深入分析电子信息产业最新趋势,做好子产业招商规划及专业性强的推介资料,推动有关园区提升承载能力、保障能力、配套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坚持借嘴、借力、借题,借助第三方媒体或第三方评价机构,宣传四川产业基础、物流条件、配套能力、支持政策和重大项目引进的成功案例,提升对外宣传的影响力。
  2011年四川省汽车制造产业投资促进工作意见
  一、产业分析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
  1.全球汽车制造业形成“6+3”基本格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末形成了通用、大众、丰田、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雷诺—日产等6家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以及宝马、本田、PSA 3家相对独立的汽车制造公司,形成全球汽车制造业基本格局,占据了全球汽车市场总产销量的92%,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强势力量。
  2.汽车制造业“再工业化”加快转移。过去10年全球汽车制造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大洗牌,各大品牌争夺产业地位激烈,千方百计通过并购、重组、联合等方式巩固产业地位。近两年来,美、日、欧等传统汽车强国企业加快到新兴市场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寻找生存和发展空间。后危机时代全球汽车制造业纷纷打破地域界限,采用通用部件和平台战略、零部件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方式,实现资源全球化配置。汽车制造业组织形态由只在发达国家内进行垂直一体化组织与分工转变为在全球市场基础上进行垂直一体化组织与分工,形态更加开放,布局更加合理,分工更加精细,产业转移加快。发达国家以重振制造业的“再工业化”致力于发展制造业最高端,占领设计、专利技术、工艺、行销等制高点,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来。汽车制造业不仅资本与技术密集,而且集加工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产业、服务贸易产业为一体,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3.我国汽车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新主体市场。国内汽车制造业在开放合作、兼并重组中快速发展壮大,以引进技术、品牌为基础,不断积累经验、人才和资金,逐步提高自主品牌研发能力。随着我国开始进入汽车普及性消费时代,汽车制造业步入黄金发展时期。2010年全国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创造了世界第一(美国历史上最高为2001年,当年销售1747万辆)。
  (二)四川汽车制造业发展概况。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我省汽车制造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把汽车制造业纳入全省“7+3”产业规划作为潜力产业重点发展,坚持按照“重点抓整车,关键抓载体”的工作方向,以转结构、调方式、抓促进、上规模为主线,通过抢抓汽车制造业大重组、大整合的历史机遇,实现了引进整车项目的战略性突破,促进了我省汽车制造业快速崛起,总体上进入了跨越发展阶段。
  1.整车制造生产能力实现重大突破。成功引进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中国重汽、华晨金杯、韩国现代、吉利沃尔沃、东风汽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整车制造企业,整车制造能力大增,包括在建项目和签约项目,预计到2012年我省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将突破100万辆,“十二五”末可望达到200万辆以上。
  2.汽车制造产业规模实现重大突破。我省汽车制造业经过十几年的重聚和发展,目前全行业拥有汽车制造业生产企业300多家,其中整车与改装车制造企业26家。2010年汽车制造业总产值838亿元。随着中国重汽、韩国现代等重大项目的签约与项目的实施以及一汽大众成都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预计2011年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我省将成为继长春、北京、上海、广州等之后又一战略性整车生产基地。
  3.配套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轿车、载货汽车、客车、越野车、改装车、专用车等整车产品为主,带动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零部件企业入川,正在快速聚链成群,拥有的汽车零部件包括发动机、车桥、汽车电机、线束(总线)、方向机、排气管、轴瓦、曲轴、减震器、座椅、中控仪表台、车身覆盖件模具、塑料件、后视镜、轮胎等产品,整车配套能力迅速提升,汽车电子产业成长迅速,基本上形成了比较齐备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体系雏形。
  4.汽车制造产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总体按照“一带一基地六园区”的规划发展,以成都、绵阳、资阳等城市为依托,围绕整车项目建设汽车制造业园区。目前初步形成了成都经开区(含成资工业园)、资阳南骏汽车制造产业园区、青白江卡车制造产业园区、绵阳经开区汽车制造产业园区、南充经开区、遂宁经开区、内江城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等一批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其中成都经开区已经聚集了成都一汽大众、四川丰田等整车制造企业以及德尔福等120多家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已经进入产业链集群化发展阶段。资阳汽车制造产业园、青白江卡车制造产业园发展基础良好,潜力巨大。
  (三)四川汽车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看,目前我省汽车制造业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汽车制造业整体实力还不强。我省与沿海汽车制造强省(市)相比,有影响的整车制造企业数量和项目仍然偏少,产业规模还不大,产业集群总体实力仍不强,产业聚集效应还不明显,“散、乱、小”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
  2.整零关系不够协调,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亟需进一步强化。我省零部件企业大多数单个规模较小,相互配套关系不强,尤其是缺乏整体性进入大品牌汽车供应链体系的经验和实力,缺少零部件龙头企业和比较成熟的零部件集群,整车与零部件地产化配套与互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固化。
  3.汽车金融、汽车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滞后,生产性物流制约逐步显现。我省总体上专业物流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制造业实际发展,专业物流现状的现代化水平低,对生产环节的制约已经逐步显现,尤其是生产性物流环节薄弱,是制约我省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汽车金融、汽车文化等关联产业发展缓慢。
  4.缺乏核心技术支撑,自主品牌发展缓慢。由于我省汽车工业起步晚,缺乏足够的研发人才、技术平台、技术体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积累,资本和经验积累不够,自有资金投入不足,在核心技术、平台技术方面储备不够,自主品牌基础薄弱起点不高,本地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还不强,发展自主品牌整车产品尚需时日。没有成规模的汽车制造专业大学、院系和研究设计院所,后备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四)未来几年汽车制造业投资发展机遇。
  1.全球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在华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通用汽车宣布将中国工厂的产能增加1倍;大众汽车表示未来3年在华追加投资24亿欧元,其中60%以上投资于新产品研发;福特汽车决定将其亚太及非洲区总部由曼谷迁至中国;PSA将其中国事务部由巴黎迁到北京,捷豹路虎、保时捷等豪华品牌也即将在华投资建厂,这些必将促使中国汽车制造业快速进入新一轮发展的阶段。同时以节能减排减碳、绿色环保概念为指向的新能源汽车被公认为是汽车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国家出台政策措施推进“三纵(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研发布局,重点推进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我省在部分新能源汽车研发和零部件配套领域基础良好,潜力巨大。
  2.我国汽车制造产业将保持强劲发展。未来5年我国汽车产业将可望继续保持汽车产销量全球领先的位置,据专业机构预测,到“十二五”末我国汽车制造业总产量将保持在2500万辆左右,约占当年世界汽车产量的30%,全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7—1.36亿辆左右,约占当年汽车世界保有量的12%,必将为汽车制造业提供巨大的持续发展空间。
  3.我国汽车制造业将加快西进。目前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生产基地绝大多数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综合成本逐年上升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西部地区具有市场潜力大、综合成本低、资源富集和生产要素齐备的组合优势,必将吸引汽车制造大品牌加速西进,汽车制造产业西进不可逆转。
  4.我省已经塑造出汽车制造业投资新基地的良好形象。承接汽车制造业转移基础日益牢固。目前全球汽车制造业排位前3名的有两家(德国大众、日本丰田)在我省建立生产基地,国家支持的8家汽车集团有4家(中国一汽、中国重汽、东风汽车、北汽集团)在我省有生产基地,我省在全国初步塑造出汽车制造业投资新基地的形象,通用汽车、北汽福田、奇瑞汽车等大企业将四川列入新增投资项目主要考察备选地。
  二、总体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未来5年汽车制造业招商工作总体思路。“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汽车制造业布局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国内外汽车制造业转移性投资的最后黄金期,同时又是我省汽车制造业优化升级、提速发展的关键期。抢抓“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把握好未来几年全球汽车制造业布局大调整、资源大整合、投资大西进的难得机遇,进一步促进我省汽车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以“高位求进、加快发展”为基调,推进整车制造扩产能、上规模、上水平,乘势而上,跳起摸高,强力引入大品牌大企业,倾力打造整车制造业集群,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实现我省汽车制造业“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完整化”目标,形成功能齐备、技术先进的整车及零部件配套制造体系,推动汽车制造业崛起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的典型代表,成为我省工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力量,成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支柱产业。
  (二)2011年工作目标。
  1.目标项目:力争促成1—2个知名整车制造项目,重点促进1个高端轿车制造项目。
  2.目标企业:重点促进上汽通用、广汽集团、北汽集团、奇瑞汽车、捷豹路虎等知名整车品牌。
  3.产业规模:2011年整车总产能80万辆以上,力争达到100万辆;力争在“十二五”末将产能总规模达到200—300万辆。
  (三)工作路径。
  1.加快扩大整车产业规模,提升汽车制造业地位。围绕重点目标品牌,加大力度引进新的整车项目。促进我省汽车制造业向高级化转变,进一步推动我省汽车制造业在产业、产品和技术各方面“调结构、转方式、扩规模、上水平”。
  2.做强“六大产业集群”。以整车制造项目为龙头,抓住一汽大众、四川丰田、吉利沃尔沃、中国重汽、现代汽车等整车项目,延伸整车制造产业链;重点促进知名汽车发动机、底盘、车桥、变速箱、行车电脑、控制模块、汽车电子、汽车视听设备、汽车导航定位设备、行车安全辅助设备等高价值关键零部件配套项目,完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集中打造成都经开区等6个产业集群(其中4个整车产业集群,2个零部件产业集群),建成我省汽车制造业基本框架。即:(1)成都经开区整车产业集群。以一汽大众、四川丰田、吉利沃尔沃等整车企业为支撑,重点促进发展中高档乘用车、客车制造项目,打造西部最具竞争力的轿车、客车制造业集群。(2)青白江—新都商用车产业集群。以中国重汽成都王牌整车生产基地为支撑,促进一汽颐中新都卡车项目扩能改造,重点打造西部最优的商用车制造产业集群。重点促进引入核心零部件配套项目,聚链成群,集约发展。(3)韩国现代—资阳南骏汽车制造业集群。大力促进资阳商用车制造产业,协助整车制造项目加快落地,尽快建成西部最具成长性的商用车产业集群。(4)绵阳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集群。以绵阳华瑞和新华内燃机为骨干,大力发展汽车制造、汽车电子、汽车视听设备、行车辅助安全、行车电脑等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5)南充—遂宁—广安汽车零部件集群。以汽车发动机、轮毂、车桥、水箱、汽车电子、汽车锂电池、轴瓦等零部件为主,延伸产业链,聚链成群发展。(6)资阳—内江—自贡汽车零部件集群。以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汽车轮胎、曲轴、汽车减震器、汽车座椅、后视镜等零部件为主,延伸产业链,聚链成群发展。
  3.强链补链招商,促进营销总部、汽车金融和汽车后服务领域项目。加快推进汽车物流产业发展,适度超前规划建设生产性物流基础设施,优先开展汽车生产性服务业招商,加快促进汽车金融、汽车文化、汽车旅游、汽车博览等关联产业发展,加快引进专业物流知名企业,加快引进与制造业相关的物流基础投资项目,着力解决配套服务的物流瓶颈问题。加快引进汽车研发设计、营销总部、结算中心、展览博览、工业设计等汽车制造业相关项目。积极促进汽车后市场的发育发展,加快促进汽车金融、汽车文化、汽车旅游、汽车博览等关联产业投资项目,丰富和完善汽车制造业。
  4.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与汽车电子产业互动发展。进一步发挥和利用我省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成果,发挥互为市场的优势,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与汽车电子产业的关联配套和互动发展,拓展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增强汽车电子产业研发配套能力,做大汽车制造业,做强汽车整车制造企业。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对汽车制造业投资促进工作的组织领导。汽车整车制造项目是“一把手”工程。未来几年促进更大品牌、更大规模的整车大项目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高位推动,进一步高效联动,争取更好成果。
  (二)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提高促进实效。进一步创新重点促进整车项目促进小组工作制度,深化细化分析促进目标企业,制定详细分阶段促进的工作计划。坚持小分队上门拜访的工作模式,进一步细化对选定目标企业的分析研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定期检查。加大小分队出击密度,既要抓国内目标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国外有关汽车制造业的专业活动,包括参加高端论坛、知名展会、业内峰会等,捕捉新信息,促进新目标。
  (三)加强市(州)联动,加快项目落地。加强与汽车产业6大集群相关市和园区的联系联动,积极推进上汽通用、韩国现代、资阳南骏等重大在谈项目尽快实现签约。进一步利用成都一汽大众、中国重汽、吉利沃尔沃、绵阳华瑞等在建项目延伸产业链,促进东风南充、一汽青岛颐中新都基地等项目增资扩能,联动乐山等城市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四)抓好载体建设,提升承接能力。汽车产业6大集群相关园区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规划水平,为承接整车项目留足环境容量,加大交通、物流、水电气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配套建设水平。鼓励相邻市和园区跨市跨园区合作,联合承接整车大项目,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实现互利共赢。
  (五)整合资质资源,促进更大项目。进一步梳理整合我省可以利用的汽车制造公告资质目录资源,根据企业对外合资合作的意愿和合作方式推进与目标企业的合作,帮助川汽集团、成都客车、坤鼎车业、雅安通工等资质目录资源比较完好企业选好投资合作对象,联动促进,做好服务工作。
  (六)借力产业政策,瞄准知名企业。紧紧抓住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上汽集团、长安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奇瑞集团和中国重汽集团等国家重点支持的国有大企业大集团,站在我国汽车制造业未来10年、20年发展的高度,谋划选择促进新项目。
  (七)加快促进营销总部、汽车金融和汽车后服务产业新项目。建设功能完整的现代汽车制造业,借鉴德国斯图加特、沃尔夫斯堡、美国底特律、日本丰田等汽车城发展经验,适度超前谋划,整合发展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汽车贸易、汽车金融、营销总部、研发设计、工业旅游、展览博览、物流分销等汽车相关产业。加大力度引进第三方物流、研发设计、结算服务项目,着力引进生产性物流知名企业,拓宽汽车制造跨越发展将遇到的物流瓶颈,同步引入营销总部、结算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等配套项目,形成现代化的完整汽车制造业基地。
  (八)围绕重点整车项目,配足资源要素。帮助整车企业用好现有各项优惠政策,协助争取国家支持和补贴、落实省市政府支持扶持政策。各有关部门要跟踪协调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大项目建设的能源、运输、土地、环保等问题,减少环节,简化手续,特事特办,提供优质服务。实行重大项目银行贷款、中介机构担保、财政资金贴息联动机制,大力吸引银行资金投入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大项目建设。优先安排用电、用气、用水计划和指标,确保企业正常运行。加强交通运输服务,将重点企业列入铁路、公路、港口运输重点保障名单,在运输计划、车皮调配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围绕知名整车大项目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大项目需要。
  2011年四川省油气化工产业投资促进意见
  一、油气化工产业基本情况
  油气化工产业涵盖石油炼制及进一步裂解生成乙烯等基本化工原料、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的有机化工原料和3大合成材料、精细化工领域。
  油气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炼油和乙烯工业向集中化、大型化和基地化的模式发展,向炼油化工一体化布局和整体化战略转变;大型化学工业园区逐步形成;资源—能源—环境效益最佳化的“多联产”产业和“绿色化工”得到倡导;跨国经营和资产重组的大型化。
  近年来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主要有:《天然气利用政策》(发改能源〔2007〕2155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发布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等。
  二、四川油气化工产业分析
  (一)四川油气化工产业优势。
  1.彭州石化基地的建成投产将助推我省石油化工腾飞。随着彭州10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的建成投产,我省石油化学工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门类更为齐全,配套协作发展的产业格局将逐渐形成,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更加完善,规模优势更加明显。
  2.产业基础雄厚。天然气化工具有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研发设计能力、人才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尿素及氨和尿素衍生物的川化、泸天化、美丰、金象化工、达州玖源、自贡鸿化,生产甲醇及其衍生物的泸天化、川天化、中昊晨光,生产氢氰酸及延伸精细化学品、特种专用炭黑及延伸的子午线轮胎的四川天然气化工研究院、中橡炭研院、川橡等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
  3.天然气传统产品规模优势明显。泸天化、川化、川天华、四川美丰、四川金象等企业的合成氨、尿素、三聚氰胺产能居全国前茅。
  4.天然气制甲醇初具规模。甲醇制二甲醚技术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甲醇制甲烷氯化物产能国内第一,甲烷氯化物制有机氟技术国内领先,氟橡胶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天然气制氢氰酸及其衍生物国内领先。
  (二)四川油气化工产业面临的机遇。
  1.石油化工产业。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及中间体、新领域精细化工等产业正逐步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成熟性行业如化肥、传统碳一化工、“两碱”、橡胶加工、传统精细化工等正努力通过结构优化提升质量和水平,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行业的集约化程度正在提高,大中型企业逐渐成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主体;化工园区的配套建设更趋于完善,逐步成为各地园区化工建设的主要模式;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越来越多地进入石油化工领域,并有望进入乙烯、芳烃和PTA(精对苯二酸)等中游产业。
  2.天然气化工产业。围绕天然气主要化工产品合成氨、甲醇、化肥以及甲醇衍生物,大力发展高浓度复合肥配套;甲醇液体燃料及甲醇制烯烃的新兴市场也有相当的潜在发展空间;精细化工如以甲醇和乙炔为原料,生产醋酸、醋酐、1,4—丁二醇、醋酸乙烯、聚乙烯醇、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产品的经济规模有较大增长空间。
  (三)四川油气化工产业面临的问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石油天然气等要素保障体系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存在资源和价格的制约瓶颈;资源环保约束加大。
  三、四川油气化工产业招商基本思路
  我省油气化工产业招商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产业中游,突出两个链条,打造三大园区。
  (一)立足产业中游。油气化工产业的招商引资主要集中在产业中游: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如氯乙烯、苯乙烯、PTA等200多种)和3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二)突出两个链条。一是石油化工产业链:引进关键环节的重大项目,做大做粗产业链。重点围绕乙烯、芳烃、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丙烯酸及酯、苯酚—丙酮、塑料(橡胶)加工等产品链招商引资,形成炼化一体化产业链。二是天然气化工产业链:按照天然气→合成氨→高效复合肥产业链,发展高效复合肥产业;天然气→乙炔和天然气→氢氰酸产业链,发展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天然气制烯烃和合成油—化工产业链,实现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互补发展。同时要积极围绕煤化工和盐化工产业链招大引强。
  (三)打造三大园区。围绕成都彭州石化产业园,以PTA项目为龙头,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精细化工产品为主体的专、新、特、精和高附加产值的特色石化产业群体在新津布局;以天然气化工、氨加工、三酸为主体,与石油化工相衔接丙烯下游丙烯酸及酯产业链,发展高吸水性树脂、涂料、粘结剂和皮革化学品及苯—环己烷下游尼龙—6、尼龙—66等工程塑料产品在青白江布局。促进成都石化产业链延伸配套完善的大型石化工业园区。 按照“基地化、大型化、规模化、 集约化、精细化” 和“区域循环、企业循环、产业循环” 的要求,对川南沿江重化工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进行重化工产业招商布局,整合延伸天然气、氯碱、煤化工、 硫磷钛产业链,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充分发挥川东北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加大天然气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推进资源就地利用转化,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围绕发展天然气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链,重点引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尽快建成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特色产业基地。
  四、2011年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
  (一)工作目标。强化研究分析,加强宏观协调,锁定目标企业,发挥平台作用,携手园区共同促进,狠抓工作落实。在积累更多企业资源的同时,力争知名企业在川建设1个研发中心、2个5亿元以上的企业。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研究分析。进一步强化对油气化工产业情况的研究分析,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最新态势,及时了解企业最新动向,为建立目标企业库、锁定目标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宏观协调。进一步加强同中石油、中石化等重点油气化工企业的沟通协调,掌握投资动态,及时分析相关信息,寻求招商机会和资源。
  3.锁定目标企业。国内目标企业的锁定要围绕我省20家油气化工骨干企业的产品链以中国化工500强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进行。国外目标企业的锁定要围绕以拥有核心技术的“石油超级6巨头”( 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道达尔、康菲)为重点的世界500强企业进行。
  4.发挥平台作用。利用中介资源在境内外组织召开专业招商会吸引更多企业,进一步积累企业资源。进一步发挥好专业平台作用,今年可利用的专业化平台主要有:第六届亚洲天然气高层峰会、第十四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暨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峰会、第四届纯苯—苯胺—MDI产业链市场峰会、第五届国际化工新材料峰会、境内外油气化工推荐会等。
  5.携园区共促进。在主要联动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能源局、中石油、中石化等单位和成都、南充、达州、广元、巴中、广安、眉山、遂宁等市的同时,要更加突出地联动好成都彭州石化产业园、遂宁大英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石化产业园、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南充经开区、遂宁经开区等园区。
  6.狠抓工作落实。加强重点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和生产生活要素保障,提高园区载体的承载能力。要进一步整合好相关市区天然气和石油可利用资源,整合省级部门、相关市区、相关企业等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双向互动并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整合相关园区产品资源形成产品深度加工系列链,促进资源的深度利用。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细化促进办法,面向国内外油气化工产业集中发展区域,针对目标企业组建相应工作班子重点促进。
  2011年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投资促进工作意见
  作为现代工业核心产业,装备制造业是经济增长中最强劲的“发动机”和经济实力的“工业脊梁”,有“制造业中的制造业”之称。我国将装备制造业定性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
  一、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国际垂直分工明显。发达国家“归核化战略”明显,即在保留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或各产业中技术含量高的部分的同时,将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力需要较多的一些产业或产业里的一些组成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程度较低的国家。这也导致产业在国际垂直分工逐步转移的新趋势。
  (二)重新重视装备制造。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重创使得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并提出“再工业化”目标。他们将制造业生产环节留在国内,这必然会加剧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技术封锁。
  (三)集聚竞争趋势加剧。因地域相近、信息相通、业务类似或关联、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协作稳定形成的产业集群,强化了区域的制造和装备制造的优势。区域竞争不再仅仅是产业链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集群区域间的竞争。
  (四)高技术化和信息化。装备制造业正向全面信息化迈进,其关键不仅在于芯片与软件的融合,更在于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装备制造业正向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单元、数控系统方向发展,并逐渐明显加剧向制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二、四川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
  四川装备制造业经过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投入和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我国生产规模大、门类基本齐全、等级较高、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装备制造基地,已成为四川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与上海、辽宁并称的国内3大重装基地之一。2010年全省各项经济指标均为西部各省(区、市)装备制造业之最。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纳入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我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涵盖航空航天、卫星及应用、高速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5个方面。
  (一)四川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1.产业基础雄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已形成较好产业基础。重点骨干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在一些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制上取得重大突破。
  2.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我省机械制造产业已形成以成都—德阳—资阳—自贡—宜宾—泸州装备制造产业带、成都—绵阳航空航天和空管产业带主要集聚区。从地域分布上看,德阳在发电设备和冶金设备,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工程机械和汽车工业,泸州在液压元件制造和工程机械,资阳在机车车辆和石化通用机械,自贡在石化通用机械和机床、绵阳在汽车工业制造方面都有较强发展和配套能力。
  3.科技创新能力强。我省科研基础雄厚,主要科研机构实力突出。在机械产业领域,省级以上技术中心29家,著名的有:成都工具研究所、成都电焊机研究所、四川省机械设计研究院、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等,这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机车车辆、数控技术与设备、冶金设备、工程机械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高端装备蓄势待发。我省以航空装备、航天与卫星应用装备、高速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我省重大技术装备“1+8”工程重点产品链的高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优势不断聚集,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全省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已超过200户,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研发水平、生产制造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科研和人才优势突出,形成了集科研、设计、试验、制造、安装、原材料供应、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已经初显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态势,高速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已形成资阳机车产业园区、成都轨道交通施工机械园区等几个特色产业园区;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已形成成都、自贡、德阳3大生产基地;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正在形成德阳、资阳、乐山3个产业聚集区。
  (二)四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优势产品的开发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和产品较少,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在一些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如大型铸锻件)方面也主要或需要依赖进口。
  2.集群发展程度较低。龙头企业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延伸不够,与中小企业的协作程度不高,合作关系不紧密,企业配套能力不强、专业化技术水平低。
  3.组织结构有待优化。尚未在重装产业资源上实现充分有效的产业整合,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和成套设备制造能力不足,缺乏在国际上有综合竞争力的重装巨型航母集团。
  4.大件运输建设滞后。大件运输建设发展滞后、通道不畅、保证率低、运输成本较高。
  5.基础配套能力较弱。基础元器件、原材料的自主化程度较低,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三、四川装备制造业投资促进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优势,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用好呈指数增长的巨大装备需求市场,发挥优势、夯实基础、错位竞争、集聚发展,以高铁及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装备、大型高端发电成套设备等为主攻方向,加强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引进,着力重点项目、关键技术的引进,实现机电一体、智能制造、服务外包、跨越发展,推动我省在国内三大重装制造业基地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二)主要目标。加强与世界500强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联系,重点跟踪国内外行业前10名知名企业,锁定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联系跟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或1.5亿美元的重大项目。力争引进重点企业3个,引资金额达到50亿元,力争突破100亿元。
  目标企业:以现有18户高端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促进庞巴迪、西门子、阿尔斯通、现代重工、三星重工、现代尾浦、德马吉、哈挺、卡特彼勒、江森自控以及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广西玉柴、大连机床、沈阳机床、秦川机床、上海振华重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川投资发展。
  四、2011年工作重点和措施
  (一)投资促进重点。在做好“一基地两带八产品链”的基础上,重点突出5个园区和4个产品链上的招商引资工作。
  1.重点园区:在以全省72个相关装备(机械)制造园区为平台的基础上,重点促进成都金牛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新津轨道交通材料产业园、资阳机车和发动机产业园、泸州长江机械工业园、自贡板仓工业园等5个园区。
  2.重点产品链。
  (1)高铁及轨道交通产品链。以资阳机车厂为龙头,重点引进城市轨道车辆中的地铁、轻轨车辆的研制开发项目以及燃气发电机组、交流变频电动机异步发电机等延伸产品。重点联系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加拿大庞巴迪等轨道交通装备集成公司以及德国福伊特、意大利Ansaldo(安萨尔多布雷多)等关键零部件公司。
  (2)高档数控机床制造产品链。以普什宁江机床、长征机床、普什机床、成焊宝玛、广泰实业等企业为基础和依托,重点联系日本山崎·马扎克公司、日本捷太格特集团、德国德马吉集团、大连机床、沈阳机床、上海明精机床、秦川机床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落户四川。
  (3)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产品链。在注重装载机、压路机、挖掘机等传统产品的同时,重点引进全断面掘进机(TBM)产品和包括敞开式、半敞开式、土压平衡式、泥水加压式等盾构机产品。重点联系日本三菱重工、小松、川崎重工、韩国现代重工、加拿大罗浮特、美国罗宾斯、德国海瑞克等企业。
  (4)大型高端发电成套设备产品链。立足现有资源,以东方电气集团为依托,重点引进大型高效清洁节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风力发电机组和太阳能发电成套设备的开发研制项目。重点联系美国GE、瑞士ABB、澳大利亚阿尔法特等企业。
  在促进上述4大产品链的同时,还要关注大型环保成套设备产品链(烟气脱硫脱硝、垃圾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成套设备和技术研制)、航空航天与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成套设备产品链(各种级别的空管系统、雷达系统、多通道记录仪、航管仿真模拟系统等空管系统成套设备及其软件的开发研制)、以大型冶金化工成套设备为代表的重型机械产品链(技术含量高、成套性强的各种类型冶金轧机成套设备,核电压力容器及化工大型成套装置研制项目)、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产品链(围绕DBS系列变频新型电动钻机,顶部驱动器及9000米钻机、天然气煤气压缩机组、大口径长输管线球阀等)等产品链的投资促进。
  (二)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投资促进工作小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促进力度,统筹协调、组织全省装备制造产业的投资促进工作,实现装备制造产业新的突破。
  2.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同市(州)、园区的联动,加大小分队出击密度,积极参加装备制造各种专业活动,包括国内外高端论坛、知名展会、业内峰会等,进一步拓宽招商视野,增加信息渠道,捕捉更多招商信息。
  3.产业集群招商。着眼我省装备制造重点发展的8条产业链,进一步梳理目标企业,细化研究,重点跟踪促进。充分发挥园区装备制造大企业大集团的龙头带动效应,吸引关联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
  4.营造投资环境。加快推进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体系建设,提高装备产业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加大协调支持力度,优先落实建设用地,简化报批程序,对重大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制度。
  2011年四川省生物产业投资促进工作意见
  生物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迅速崛起的又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并将成为主导全球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时期,面临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沉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生物产业革命将为解决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提供强力支撑。基于我省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2011年我省将以跟踪促进生物医药领域目标企业和目标项目为重点,推动生物产业招商实现新的突破。
  一、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础与优势。
  1.四川生物资源丰富。全省保存了许多古老、珍稀的动植物种类,成为1座独特的宝贵基因库。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全省高等植物1万余种,分属230余科,1600余属。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4600种,居全国第2位。
  2.四川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庞大。四川在生物科技方面拥有比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及技术存量。全省有近50家涉及生物技术的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建立了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内领先的研发平台。在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体表修复膜开发应用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到工业化生产全过程的研发体系;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在生物技术药物及疫苗、干细胞及组织工程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3.四川生物制药产业基础较强。进入新世纪,我省在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领域的一大批高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我省生物产业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健康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340余户,拥有成都地奥集团、四川科伦药业等一批全国知名的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了地奥心血康、人血白蛋白、抗病毒颗粒等近20个单品过亿的优势产品。
  (二)问题与不足。
  1.资源整合不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我省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高,资源与产业的关联度较低。如绝大多数中药材仅简单加工后在专业贸易市场销售,产品附加值低。同时生物科技资源分散,对社会开放度不够,利用率不高,生物技术从研发、生产到市场等环节还没有有效整合,生物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率较低。
  2.创新能力偏弱。生物技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少拥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和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生物科技研发力量及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模式是科研院所自办企业。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见,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少,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9.64%,排在第20位,生物技术药品和疫苗生产主要是仿制国外已批准上市或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品种。加之生物技术研发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企业自身投入和社会其他投入较少,渠道单一。尽管政府每年设立了上亿元生物产业发展基金,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达省份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国际上普遍认为, R&D投入强度在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但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生物技术企业R&D投入强度不到1%,多数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几乎没有R&D投入。
  3.企业规模偏小。成都生物产业基地产值在全国12个生物产业基地中排名第8,仅有2家生物制药企业进入100强,而同处中西部的西安、重庆、石家庄等地均有企业进入前20强。同时我省生物技术企业产业集中度不高,小散弱状况较为突出。以我省生物实力最强的成都市生物医药工业为例,集中度指标CR4为19.5%,CR8为26.7%,属低集中竞争型产业结构。此外与国内生物技术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尽管我省已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但还缺乏针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人才、政策、政府服务等方面扶持力度还不够,特别是针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高端人才引进方面需完善对策措施。
  (三)分布与格局。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我省鼓励在创新中药、生物疫苗、基因工程产品、组织干细胞工程、生物治疗、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动植物超级种、生物农药、新型高效兽用疫苗及兽药等领域研制、生产及配套领域的投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要分布及园区布局如下。
  1.成都市。主要以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孵化基地为支撑,形成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生物医药材料及制品、诊断试剂、医药设备和设备生产、医药外包服务企业聚集区。有3个医药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园区:一是成都市生命科技园。园区依托高新区创新平台、孵化支持体系,建设集科技成果产业化、承接世界新药转移为产业链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形成集实验、信息于一体,产业优势协同发展的一体共享平台,具有完善的研发、创新、孵化等主体功能,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医药研发创新高地。二是都江堰工业集中发展区。系省级重点开发区,包括南区、北区两部分,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等产业。三是邛崃临邛工业园。该园区依托平原药业、金鼓药业、南环药业等企业,医药及药用包装产业集群正在提档升级。
  2.德阳市。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和特色原料药等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园区是广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园区以蜀中制药、泰华堂制药等企业为代表,形成制药工业园。
  3.绵阳市。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和特色原料药,发展植物提取物等生物技术产业。
  4.遂宁市。着力构建现代中药产业发展集群,重点发展中药制药、中药种植、中药加工提取等产业,辐射带动川产道地药材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园区是遂宁经济开发区。该园区以生物医药、医药商贸物流为支柱的产业群正逐步形成。
  5.资阳市。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和特色原料药,发展植物提取物等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园区是资阳经济开发区。该园区重点进行资阳市食品医药工业园开发建设工作,把开发区外环路南段工业园区建成以医药等优势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园区。
  6.攀枝花市、巴中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重点发展独具特色的药材种植及药品精深加工产业,建设川西北中藏药产业发展集群,促进特色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及促进原则
  (一)基本思路及总体目标。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本着“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的思路,充分发挥我省生物资源、科技、产业的比较优势,依靠领导力量、专业力量、园区力量和中介力量,瞄准国际国内生物技术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突出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和主要集群,实施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一批对生物医药产业带及产业集群形成壮大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实现生物产业投资促进的新突破。
  (二)促进原则。
  1.尊重规划。依据“7+3”规划和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全局,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实施引进项目布局。生物产业促进组应以各级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在与重点市(州)园区有效对接的前提下,引导生物技术投资企业向重点市(州)园区聚集。
  2.效率优先。在考虑综合成本情况下,尊重资本向优势资源聚集,按照效率优先原则把不同产业的投资企业优先引导入相应的市(州)和园区。
  3.兼顾配套。针对不同的市(州)在政策措施、有效物流条件、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等方面存在差异,结合有现实或潜在配套企业的情况,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引进项目向条件成熟的地区集中。
  三、推进重点
  (一)锁定目标企业。围绕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结合国际、国内生物技术企业的投资趋势和我省区域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为重点,锁定一批国内、国际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目标企业。
  1.国内企业。重点促进国药集团、哈药集团、华北制药、石家庄制药、扬子江药业等国内医药企业。引导上述企业投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创新中药、医疗器械、血液制品、保健品、医药外包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领域;向拟投资企业推荐四川有一定基础,有合作意向的本土企业和机构与之进行资源整合;在川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2.国际企业。促进默沙东、诺华、礼来、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罗氏等国际生物医药巨头。引导上述企业投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医疗器械、血液制品、保健品、美容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领域;推荐四川有一定基础,有合作意向的本土企业和机构与之进行资源整合和项目合作。
  3.生物技术产业园区。利用新川创新科技园、天府生命科技园等优势平台面向世界进行招商,跟踪促进国际、国内前50强生物技术企业和国际知名的生物技术科研机构,集中建设生物技术研发基地和国内外生物技术企业的总部基地。
  (二)多方联动促进。
  1.与国家相关部委、国家行业协会联动促进。重点对接中科院生物研究所、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等机构,促进国家科研机构与我省生物产业研发机构、产业园区和生产企业合作。
  2.与省级部门及行业协会联动促进。联合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统计局等部门与我省生物产业相关行业协会、研发机构、重点园区、龙头企业、行业专家以及在华研发伙伴组织(即外资药企联合体),建立联系会议和研究会等促进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定期会商研究促进对策。
  3.与市(州)、园区联动促进。依托市(州)及园区产业布局,广泛联系对接国际国内生物产业龙头企业。一方面“请进来”。依托天府生命科技园举办一次四川国际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促进峰会或论坛。拟邀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院及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在成都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对接和项目洽谈,同时组织到我省主要生物医药园区考察。另一方面“走出去”。争取与国际国内前10强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建立联系,视情组织市(州)及园区联合登门拜访。
  (三)引导集聚发展。在产业基础、科研力量、地理交通条件较好的成都、德阳、绵阳地区集中引入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创新中药、化学药、血液制品、保健品、美容护肤品等生物医学产业的研发、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等产业,建设西部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基地。承接的园区主要为成都市生命科技园、邛崃临邛工业园、广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化学药、中成药等传统医药基础产业较好的资阳、遂宁地区重点引入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创新中药、化学药、血液制品、保健品、美容护肤品等生物医学产业的生产、销售等产业,建设西部生物医药生产、销售基地。承接的园区主要为遂宁经济开发区、资阳经济开发区。
  在天然资源和中藏药基础较好的攀枝花、巴中、阿坝、甘孜等地区重点引入中药种植和中成药生产业,建设西部中成药、藏药生产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生物产业招商促进小组的统筹下,省、市、县招商引资部门实行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生物产业招商促进小组办公室承担全省生物产业重大招商引资促进工作的的指导、协调、服务等日常工作,制定完善具体操作办法,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扶持政策。在现有西部大开发、承接产业转移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和补充,有条件的地区可为外来投资企业在办公用房租用、设备折旧、人才引进、配套服务等方面推出优惠扶持政策以吸引国内外大型生物企业来川建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甚至区域总部,拥有保税园区的相关地区在规划上可为外向型生物产业发展预留空间。
  (三)营造开放投资环境。各相关市(州)要按有关法律和鼓励政策的规定,在市场准入、企业合作与兼并方面给予外来投资企业平等待遇,营造开放的投资环境。
  2011年四川省新能源产业投资促进工作意见
  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全球能源供应短缺、气候变暖和金融危机大大加快了新能源产业化进程,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新能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核电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在建规模居世界第1;风电装机连续4年成倍增长,2009年总装机突破2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项目积极推进,2009年太阳能电站装机提前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新能源装备制造能力也不断提高,核电、风电、太阳能等产业一批关键零部件技术得到突破;新能源政策不断完善,风电标杆电价、支持太阳能屋顶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等财税优惠政策先后出台,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基础与优势。一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特别是光伏产业涉及工业硅—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等几乎完整的产业链,集中了天威、汉能、尚德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天威新能源为龙头,以阿波罗太阳能、汉能集团、新光硅业、碧晶科技等为骨干,以南玻集团光伏特种玻璃、川开电气设备、建中蓄电池等为配套,规模近100亿元的太阳能产业集群。二是具备一定的新能源资源开发条件。我省有效风能资源由东向西逐渐增加,局部风速较大,可初步规划建设7个以上风电场,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太阳能资源川西高原相对丰富,其中凉山州、甘孜州、攀枝花市和阿坝州等4个市(州)平均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特别是攀枝花地区日照时间长达2700小时/年,具备规模开发条件。秸秆、麻风树等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分布在达州、资阳、南充市等10个秸秆生产区和攀西地区。四川具有南充三坝等建设核电站的众多优良厂址,四川核电项目已纳入全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新能源装备产业初具规模。我省是全国3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2009年全省生产发电设备产量3129.6万千瓦,部分新能源装备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大型核电装备产业链完整,已形成包括东方电气核电核岛主设备和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制造,二重核级材料和核电管板、第三代主管道等制造,川化机核电二代加主管道预制件成套,攀长钢核电管材制造,川开电气核级电气开关柜制造,成都乘风核级阀门制造,宜宾核燃料元件厂核燃料元件制造,明星电缆和特变电德阳电缆核级电缆制造等企业在内的完整产业链。风电装备制造能力处在全国前列,以东汽(全国前“三甲”之一)为龙头,初步形成了从整机总装到包括控制系统、变频器、发电机、增速箱、风机齿轮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叶片、主轴、轮毂、机架等附件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体系,是国内最完整的风电设备产业链之一。太阳能发电装备快速发展,已形成多晶硅产能14060吨,太阳能晶硅电池组件产能已建和在建共计1660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已建和在建共计45兆瓦;已具备8英寸单晶硅生产能力。生物质燃烧及发电装备技术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75立方/小时秸秆锅炉成功运行,蔗渣锅炉、棕榈锅炉、秸秆锅炉、垃圾锅炉等远销国外。部分煤的清洁高效利用装备国内领先。储能电池具有一定技术储备,钒电池最大单堆功率已达到5千瓦技术水平,无钕稀土系镍氢动力电池常温及低温性能突出。
  2.问题与不足。一是新能源资源开发不足。总体上我省风能、太阳能资源贫乏且分布极不平衡,同时由于新能源发电成本远高于传统能源,影响了企业参与新能源资源开发的信心。二是政策不完善、不配套。我省无专门的财税激励措施,技术标准不完善,并网管理不规范,因此推广应用没有大规模启动,影响了投资商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力度。三是新能源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受制于国外。四是新能源装备系统集成能力还未形成。从研发、设计、制造、售后服务未形成统一供应商,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主机与配套企业未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强的供应链。
  二、投资促进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基本思路。坚持“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的工作主线,锁定全球或全国领军企业,突出新能源产业制造、研发和应用重大项目,实施专业化推动、联合性推动、小分队推动,实现新能源产业投资促进的重大突破。
  (二)工作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充分发挥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锁定一批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联系跟踪一批具有引领性、方向性和影响力的大项目;积极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全球或全国领军企业总部及其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落地四川;组织省外国外企业为我省龙头企业配套,促进四川新能源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
  三、投资促进重点
  (一)太阳能产业。
  1.引进重点领域。一是基础材料及配套产品。重点引进高纯多晶硅、碲化镉、铜铟硒等太阳能电池用核心材料以及超白玻璃、玻璃基板、镀膜设备、真空集热管、热交换器等光伏电池、光热发电配套产品。二是关键部件和设备。重点引进高效晶体硅太阳能、非晶硅薄膜电池/组件,聚光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控制器、逆变器和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等关键部件和设备。三是系统集成。重点引进大型并网电站集成系统、建筑一体化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以及离网型太阳能光热发电和聚光光伏(CPV)发电系统等。
  2.重点承接地区。一是制造业重点市(州)。包括成都、乐山、眉山、雅安、遂宁、绵阳市。二是制造业重点园区。包括双流西南航空港经开区、乐山高新区、眉山铝硅园区、雅安工业园区、大英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绵阳经开区。三是应用重点市(州)。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州和甘孜州、阿坝州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
  3.重点目标企业。一是光伏太阳能领域。重点是美国第一太阳能、SunPower、Ovshinsky Solar公司,德国Q-Cell公司,日本夏普、京瓷(Kyocera)、杜邦太阳能,挪威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公司,英国BP太阳能,中国无锡尚德电力有限公司、河北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阿特斯光伏电子(常熟)有限公司、中国兵装集团、天威保变等。二是光热太阳能领域。重点是美国Ausra、Sunrgi、esolar,德国Solar Millennium,Schott,西班牙Abengoa,以色列ZenithSolar,江苏太阳雨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公司、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等。三是相关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领域。重点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GT Solar,德国SolarWorld、Johanna Solar、Roth & Rau AG公司,瑞士欧瑞康太阳能公司,日本真空,中国香港宏威、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公司、精功科技太阳能公司等。
  (二)风电产业。
  1.引进重点领域。一是配套材料。包括风机电缆、绝缘材料,玻璃纤维与碳纤维等叶片材料。二是关键零部件。包括发电机、齿轮箱、叶片、轴承、控制系统、输配电设备等关键配套件。三是整机。1兆瓦以上陆地风机和3兆瓦以上潮间带及海上系列风机、大功率高空风力发电机及其他高效率风电机组、小型家用风光互补发电整机等。
  2.重点承接地区。一是制造业重点市(州)。以德阳市为核心区,以成都、乐山、绵阳等地为扩展区。二是制造业重点园区。包括德阳经开区、成都双流西南航空港经开区、乐山高新区、绵阳江油工业集中区。三是应用重点市(州)。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和甘孜、阿坝州等风能资源丰富地区。
  3.重点目标企业。一是整机生产及风电站企业。重点是丹麦维斯塔斯公司,德国Enerson、西门子、瑞能(Repower)、恩德(Nordex)、蒂森克虏伯,美国GE能源公司,印度苏司兰(Suzlon),西班牙歌美萨公司、安迅能能源公司(Ana),中国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新能源投资公司、上海电气等。二是风电机组关键部件配套生产企业。重点是美国GE能源,德国恩德(Nordex)、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西门子、舍弗勒公司,丹麦MITA公司,奥地利Windtec公司,瑞典SKF公司,中国台湾东元电机、中航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中建材下属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中国永济电机厂有限公司、北京科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大连重工集团等。
  (三)储能电池装置。
  1.引进重点领域。重点引进钠系电池、钒电池、锂离子电池、无钕稀土系镍氢电池等大功率电池储能技术和储能系统以及储氢合金、电池正负极材料、膜材料等配套产品。
  2.重点承接地区。一是重点市(州)。成都、德阳、绵阳、攀枝花市、凉山州。二是重点园区。包括成都经开区、德阳经开区、绵阳高新区、绵阳经开区、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冕宁稀土高科技产业园区等。
  3.重点目标企业。美国A123公司、Valence、InfinitePower Solutns公司,加拿大Phostech公司,日本东电化学工业、森田化学,中国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杉杉集团、天津力神公司、中航锂电等。
  四、投资促进举措
  (一)成立专门机构,完善促进机制。联合相关省级部门建立新能源产业投资促进工作小组,牵头组织全省性新能源产业投资促进平台活动,联合有关部门、驻外办事处和市(州)园区跟踪促进新能源产业的重大投资项目,统筹协调解决项目布局和促进过程中需省上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市和园区建立相应的新能源产业投资促进机构,与省级新能源产业投资促进工作小组共同推进重大项目落地,统筹协调解决项目在本地布局和促进过程中需本地解决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不断完善“多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投资促进机制。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等省级有关部门,省政府驻北京、浙江、上海、广东、深圳等驻外办事处,依靠省内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联手相关园区和企业,建立新能源产业投资促进联盟、联席会议制度等促进机制,加强各方信息沟通,定期会商、研究投资促进对策。根据项目需要,组成联合推进小组开展小分队招商。特别重大项目报省政府列入省政府重大项目实行高层推动。
  (二)确立目标区域和目标企业,扩展项目信息来源。以中国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深圳,欧洲德国、英国、西班牙、丹麦,北美地区的美国、加拿大和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为重点,联系接洽一批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
  加强与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美国太阳能协会、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浙江省可再生资源协会等国际国内行业商协会的联系和合作,利用商协会平台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投资动态,并从中捕获项目信息。
  充分调动已来川外商、外地知名川商、专家学者、国际友好人士等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亲情招商、专家招商,提高四川新能源市场和产业国内外知名度,最大限度地扩展项目信息源。
  (三)加大宣传营销,树立良好形象。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如:向行业商协会、目标企业发送投资指南、产业分析等资料,在行业商协会会刊、年报、专业报刊资料上登载最新信息,举办新闻发布会、产业推介活动等,大力宣传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举措,展现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成就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塑造我省“新能源产业投资西部首选地”品牌形象,吸引客商关注四川。
  主动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展会,如:2月由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等主办的“SNEC第五届(2011)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览会暨论坛”、3月由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4月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等主办的“2011中国国际风能产业大会暨展览会”等,借势宣传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条件和优势,并通过展会认识新的客商,获取新的项目信息。
  (四)搭建产业招商平台,促进项目对接洽谈。省市投资促进机构联合组成招商小分队赴欧洲、北美开展项目促进,重点拜访德国Q-Cell、SolarWorld,丹麦维斯塔斯,美国第一太阳能、应用材料公司、美国太阳能(SunPower)等目标企业,加强沟通联系,促进洽谈项目进程。
  邀请行业龙头企业参加“2011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暨展览会 ”,感受我省新能源发展的态势、成就和承接条件,促进跟踪项目向前推进。
  积极参与承办第十二届西博会相关投资促进活动,促进在谈项目成功签约,同时获取相关项目信息。
  2011年四川省新材料产业投资促进工作意见
  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新型材料是新兴产业的基础,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均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制订了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并借助其雄厚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占据了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由于看好中国新材料市场的发展潜力,国际材料巨头纷纷调整其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杜邦、拜耳、巴斯夫等跨国企业均增加投资,寻求与中国本土企业的战略合作。
  新材料产业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瓶颈。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在新材料的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与国际同步的水平,比如在激光晶体、光学晶体材料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动力汽车锂离子电池材料开发及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就整体而言,我国还只是一个材料大国,距离材料强国还有很大距离。
  (二)四川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基础与优势。近年来我省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2009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53.1亿元,比上年增长67.6%;工业增加值216.02亿元,同比增长70%,初步形成了钒钛新材料、硅锂新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及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稀土新材料、超硬新材料、生物医学新材料等6大领域的新材料产业,其中:
  钒钛新材料:我省钒钛资源丰富,钒钛固体矿产保有储量名列全国第一位。钒钛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已形成年产钒渣35万吨、钒制品3万吨、钛白粉40万吨、海绵钛12500吨、钛材3000吨的生产能力。钒、钛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80%、20%。四川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钛原料基地、钒钛钢生产基地,世界第二大钒制品生产基地。
  硅锂新材料:我省工业硅产能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2009年多晶硅产能达到14060吨,实际产量3000吨,是全国重要的多晶硅生产基地之一,综合技术国内领先,有力支撑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非晶硅等薄膜电池材料也在蓬勃发展。我省锂矿资源丰富,且锂矿规模大、品位富、易采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锂系列产品的产能产量和综合技术及研发能力全国第一,为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稀土新材料:我省稀土资源独立成矿,易采选、分离,储量全国第二,与包头共生矿比,我省稀土矿为轻稀土,现有稀土精矿33600吨(REO),具备冶炼分离20700吨的生产能力。成都、绵阳的稀土应用领域研发成果丰硕,稀土磁性材料、高性能光学玻璃、长余辉蓄光发光材料等应用产品综合技术国内领先,产品市场信誉良好。
  我省新材料产业已拥有攀钢集团、龙蟒集团、新光硅业、东汽峨嵋半导体厂、绵阳西磁、成都光明光电、天齐锂业、得阳科技、中昊晨光、中蓝晨光、自贡硬质合金、成都工具研究所、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0多户重点企事业单位;自贡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乐山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冕宁稀土工业园区、新津工业集中区新材料产业园、泸州化工城、自贡富顺晨光科技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攀钢集团钢铁研究院、中国成达工程公司、成都工具研究所等一批大专院校和科研设计单位围绕新材料产业聚集,加强研究设计开发。全省相关技术从业人员已超过9万人。“十二五”期间我省新材料产业具备快速增长的潜力和态势。
  2.问题与不足。一是产业规模偏小,聚集度低,配套能力不强。二是产品档次低,初加工产品多,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产业门类不够齐全,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四是产业化研发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总体竞争力不强。五是人才不足,特别是一些关键的新材料产业领域,专业人才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投资促进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基本思路。坚持“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的工作主线,锁定全球或全国领军企业,突出钒钛、硅锂和稀土新材料重大项目,实施专业化推动、联合性推动、小分队推动,争取新材料产业投资促进的重大突破。
  (二)工作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充分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锁定一批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联系跟踪一批具有引领性、方向性和影响力的大项目;积极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全球或全国领军企业总部及其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落地四川;有力促进四川新材料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
  三、投资促进重点
  (一)钒钛新材料。
  1. 重点引进领域。一是钒产业链:重点引进钒电池、钒基储氢合金、钒催化剂、含钒陶瓷和玻璃等功能性材料产品。二是钛产业链:重点引进高档锐钛型钛白和优质金红石钛白、海绵钛、钛合金、高档钛材等高附加值产品。三是钒钛低微合金钢产业链:重点引进高速铁路用钢、高档发电设备用钢、耐磨钒钛铸造件等高强高韧耐磨耐蚀产品。
  2.重点承接地区。重点市(州)为攀枝花市、凉山州、内江市、成都市。重点园区为攀枝花钢铁(钒钛)产业园区、西昌经久工业园、威远县连界工业园区、成都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
  3.重点目标企业。包括美国杜邦公司、瑞典国际化工公司、加拿大力拓铁钛、瑞士布勒公司、德国电冶金公司、澳大利亚AUROX资源有限公司、中国中航国际、承德钒钛等 。
  (二)硅锂新材料。
  1.引进重点领域。一是硅材料产业链。重点引进多晶硅、单晶硅、铸锭切片、太阳能电池,电子级多晶硅、大规格电子级单晶硅及切片。二是高纯金属产业链。重点引进碲化镉、铜铟镓硒等高纯材料、太阳能薄膜电池。三是光伏玻璃产业链。重点引进超白玻璃、超薄玻璃、低辐射节能镀膜玻璃。四是锂产业链。重点引进锂材料、锂储能电池等。
  2.重点承接地区。重点市(州)为成都、乐山、内江、眉山、雅安、遂宁市、甘孜、阿坝州。重点园区为成都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中县经济开发区、眉山铝硅产业园区、雅安工业园区、射洪锂电新材料产业园区、汶川漩口工业集中区等。
  3.重点目标企业。包括美国哈姆洛克(HEMLOCK)、MEMC,日本德山曹达、三菱、住友、夏普,德国瓦克公司(Wacker),意大利MEMC,韩国DC化学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洛阳中硅、江西赛维LDK、江苏中能、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杉杉集团等 。
  (三)稀土新材料。
  1.引进重点领域。重点引进单一稀土氧化物、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储能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高性能光学玻璃等 。
  2.重点承接地区。重点市(州)为凉山州、成都、绵阳市。重点园区为冕宁县稀土工业集中区、德昌县银鹿工业园区、新津工业发展区、绵阳高新区。
  3.重点目标企业。包括日本NEOMAX、MQ,法国罗地亚集团,中国包钢稀土高科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台湾富士康等。
  (四)建筑新材料。
  1.引进重点领域。重点引进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生态地面材料、自洁新材料、废弃物再生利用型建材等。
  2.重点承接地区。重点市(州)为成都、资阳、内江、自贡市、凉山州。重点园区为成都新津工业发展区、资阳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资中县经济开发区、自贡板仓工业集中区。
  3.重点目标企业。包括德国Blücher有限公司、耐卡屋瓦有限公司、拜耳材料科技股份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公司等。
  四、投资促进举措
  (一)成立专门机构,完善促进机制。联合相关省直部门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促进工作小组,牵头组织全省性新材料产业投资促进平台活动,联合有关部门、驻外办事处和市(州)产业园区,跟踪促进新材料产业的重大投资项目,统筹协调解决项目布局和促进过程中需省上解决的问题。相关市(州)和园区建立相应的新材料产业投资促进机构,与省级新材料产业投资促进工作小组共同推进重大项目落地,统筹协调解决项目在本地布局和促进过程中需本地解决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不断完善“多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投资促进机制。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等省级有关部门,省政府驻北京、浙江、上海、广东、深圳等驻外办事处,依靠省内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联手相关园区和企业,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促进联盟、联席会议制度等促进机制,加强各方信息沟通,定期会商、研究投资促进对策。根据项目需要,组成联合推进小组开展小分队招商,促进项目。特别重大项目报省政府列入省政府重大项目实行高层推动。
  (二)确立目标区域和目标企业,扩展项目信息来源。以中国北京、河北、内蒙古、江苏、江西、浙江、广东、深圳,欧洲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瑞士,北美地区的美国、加拿大,亚太地区的日本和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为重点,联系接洽一批新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
  加强与相关行业商协会的联系和合作,利用商协会平台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投资动态,并从中捕获项目信息。
  充分调动已来川外商、外地知名川商、专家学者、国际友好人士等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亲情招商、专家招商,提高四川新材料市场和产业国内外知名度,最大限度地扩展项目信息源。
  (三)加大宣传营销,树立良好形象。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大力宣传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举措,展现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成就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塑造我省“新材料产业投资西部首选地”品牌形象,吸引客商关注四川。
  主动参与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展会,借势宣传四川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条件和优势,并通过展会认识新的客商,获取新的项目信息。
  (四)搭建产业招商平台,促进项目对接洽谈。省市投资促进机构联合组成招商小分队赴欧洲、北美开展项目促进,拜访重点目标企业,促进重大项目。
  积极参与承办第十二届西博会相关投资促进活动,促进在谈项目成功签约,同时获取相关项目信息。
  2011年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投资促进工作意见
  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在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及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均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和夺取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手段,积极出台激励政策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欧美国家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已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新材料研发制造等方面取得先机,节能环保领域核心技术多数掌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手中。在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是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全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在15%—20%之间,2009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9万亿元。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节能环保产业将继续保持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四川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
  1.基础与优势。四川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能力,拥有一批节能环保优势产品,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为600亿元,带动就业人口约110万人。
  我省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现有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与先进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全省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与广东省等先进省(市)的差距更大。因此,我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很大提升空间,节能环保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相当广阔。我省重点行业和领域中,落后的技术装备仍占有相当大比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安全、节能、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目前我省正加速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工作。随着大批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市场,给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环境容量。因此,我省节能环保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问题与不足。一是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由于节能环保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一直未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予以清晰界定,促进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政策体系仍不健全,综合评价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还不完善,相关统计体系尚未建立,重要基础数据比较缺乏。二是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数量较少且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集群效应不明显。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关键和共性技术仍较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和全国知名品牌的企业少,仿制、来料加工、低水平重复生产情况较为普遍。四是节能环保业总体规模较小。行业内无序竞争、良莠不齐等情况依然存在,行业发展亟待规范;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自愿节能协议等新机制尚未广泛推广;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能环保服务企业较少。
  二、投资促进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基本思路。坚持“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的工作主线,锁定全球或全国领军企业,突出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制造领域的重大项目,实施专业化推动、联合性推动、小分队推动,实现节能环保产业投资促进的重大突破。
  (二)工作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充分发挥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锁定一批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联系跟踪一批具有引领性、方向性和影响力的大项目;积极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全球或全国领军企业总部及其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落地四川;有力促进四川节能环保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
  三、投资促进重点
  (一)节能产业。
  1.引进重点领域。重点引进节能家电和办公用品、LED照明器具和余能利用设备、节能建材、新型节能运输工具等。
  2.重点承接地区。重点市(州)为成都、德阳、绵阳、自贡、资阳、内江、遂宁市。重点园区为成都郫县现代工业港、德阳经开区、绵阳高新区、绵阳经开区、自贡板仓工业集中区、资阳城南工业园区、内江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遂宁光电产业园。
  3.重点目标企业。包括美国通用电气(GE)、CREE公司,德国欧司朗OSRAM ,日本日亚化学(NICHIA)、丰田合成(ToyodaGosei)、东芝半导体公司(TOSHIBA),韩国三星、首尔半导体(SSC),中国节能投资有限公司、浙江阳光集团、台湾晶电、光宝等。
  (二)环保产业。
  1.引进重点领域。重点引进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设备、污水流化床处理设备、乡镇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垃圾渗透液处理设备;机动车尾气氮氧化物治理设备及材料、烟气脱硫设备;垃圾分拣破碎设备、垃圾处理成套设备等。
  2.重点承接地区。重点市(州)为成都、德阳、绵阳、内江、自贡市。重点园区为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德阳经开区、绵阳经开区、内江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自贡板仓工业集中区。
  3.重点目标企业。包括美国卡万塔能源控股集团、GPEC公司,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威立雅环境服务公司,德国林德气体有限公司,荷兰诺芮特公司,瑞士Gebrüder Meyer集团,日本电工株式会社,中国上海环境集团、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杭州锦江集团、日本同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引进重点领域。重点引进瓦斯、生物质气、垃圾气等发电机组,大宗废弃物生产水泥、中密度纤维板、蒸压矿渣砖等建材;综合利用工业冶炼废酸、废渣(特别是含钒钛钢渣)瓦斯泥等提炼铁、钒、钛、铟、锗、镓等;多晶硅副产物四氯化硅资源化设备和产品;废旧家电、金属、橡胶、塑料等再生资源利用设备和产品。
  2.重点承接地区。重点市(州)为攀枝花市、凉山州、成都、内江、乐山市。重点园区为攀枝花钢铁(钒钛)产业园区、西昌经久工业园、成都金堂节能环保产业园、内江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乐山高新区。
  3.重点目标企业。包括挪威Malthe Winje DWS 公司,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北京国电龙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凯迪电力环保有限公司、博奇环保科技(控股)有限公司、TCL、中国循环能源有限公司等。
  四、投资促进举措
  (一)成立专门机构,完善促进机制。省招商引资局联合相关省直部门建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促进工作小组,牵头组织全省性节能环保产业投资促进平台活动,联合有关部门、驻外办事处和市(州)园区跟踪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投资项目,统筹协调解决项目布局和促进过程中需省上解决的问题。相关市(州)和园区建立相应的节能环保产业投资促进机构,与省级节能环保产业投资促进工作小组共同推进重大项目落地,统筹协调解决项目在本地布局和促进过程中需本地解决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不断完善“多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投资促进机制。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厅等省级有关部门,省政府驻北京、浙江、上海、广东、深圳、武汉等驻外办事处,依靠省内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联手相关园区和企业,建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促进联盟、联席会议制度等促进机制,加强各方信息沟通,定期会商、研究投资促进对策。根据项目需要,组成联合推进小组开展小分队招商。特别重大项目报省政府列入省政府重大项目实行高层推动。
  (二)确立目标区域和目标企业,扩展项目信息来源。以中国北京、天津、江苏、武汉、广东、深圳,欧洲德国、法国、挪威、瑞士、荷兰,北美地区的美国、加拿大和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为重点,联系接洽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
  加强与中国节能协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商会等行业商协会的联系和合作,利用商协会平台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投资动态,并从中捕获项目信息。
  充分调动已来川外商、外地知名川商、专家学者、国际友好人士等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亲情招商、专家招商,提高四川节能环保市场和产业国内外知名度,最大限度地扩展项目信息源。
  (三)加大宣传营销,树立良好形象。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大力宣传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举措,展现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成就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塑造我省“节能环保产业投资西部首选地”品牌形象,吸引客商关注四川。
  主动参与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展会,借势宣传四川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条件和优势,并通过展会认识新的客商,获取新的项目信息。
  (四)搭建产业招商平台,促进项目对接洽谈。省市投资促进机构拟联合组成招商小分队赴欧洲、北美开展项目促进,拜访重点目标企业,促进重大项目。
  积极参与承办第十二届西博会相关投资促进活动,促进在谈项目成功签约,同时获取相关项目信息。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出口退税专用税票电子信息工 冀国税函[2001] 2002/1/1
福州海关关于明确“两岸海关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相关事项 福州海关公告20 2015/5/5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促进电子信息制 沪经信信[2017] 2017/2/6
山西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出口退税专用税票电子信息等有关问 晋国税进发[200 2001/7/7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关于专用税票电子信息有关问题的通知 浙国税进[2001] 2001/8/1
关于应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电子信息办理车辆购置税业务 国家税务总局公 2020/1/21
山西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加强出口货物退税 晋国税进发[200 2000/7/7
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做好出口货物专用税票电子信息工作 冀国税函[2002] 2002/8/6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2年度出口货 苏国税[2003]33 2003/9/12
山西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出口货物退税专用税票电子信息管理 晋国税进发[200 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