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收藏|Eng|XBRL中国|可做?|帮助|         手机版
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自动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湖州市财政改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发文文号: 湖发改规划[2006]268号
发文部门: 湖州市财政局 其他地方机构
发文时间: 2007-7-6
实施时间: 2007-7-6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湖州
阅读人次: 2251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级有关单位,各县区财政局:
  《湖州市财政改革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列入《湖州市“十一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湖政办发[2005]44号)的专项规划之一,根据《关于加强我市“十一五”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湖政办发[2004]102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湖州市财政改革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七月六日
  湖州市财政改革发展“十一五”规划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湖州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全力实施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战略的关键时期。
  《湖州市财政改革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在简要回顾总结“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改革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市财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紧紧围绕市“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纲要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出今后五年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明确了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描绘了“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我市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实现率先崛起过程中作用的重要依据,对财政更好地履行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概况
  “十五”时期,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突出发展主题,增强发展动力,抓住发展重点,优化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局面。在这期间,财政与税务部门创造性地履行职责,有效发挥职能作用,财政规模不断扩大,地方财政实力明显提高;重点支出积极保障,有力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市财政收入实现大跨越。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70亿元,达到74.24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是“九五”期末的3.68倍,年均增长29.74%;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1%提高到11.6%,上升5.5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39.73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是“九五”期末的5.17倍,年均增长38.89%。“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总量累计达到261.88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6倍。
  “十五”期间,我市税收收入保持稳定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税收收入达到72.98亿元,是“九五”期末的3.05倍,年均增长24.97%;其中地税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31.52亿元,是“九五”期末的4.23倍,年均增长33.47%。
  在收入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从“九五”期末的46.95%提高到53.52%,上升6.57个百分点;地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九五”期末的36.57%提高到45.17%,上升8.6个百分点。
  (二)重点支出有力保障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公共财政理念,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各项重点支出,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2005年全市财政支出达44.08亿元,为“九五”期末的3.3倍,年均增长27.18%。“十五”期间财政支出总量累计达到154.6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4倍。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严格按法定要求安排支农支出,预算内农林水和气象支出五年累计达到9.4亿元。同时积极拓宽支农资金渠道,制定了以财政贴息为重点的支农政策机制,统筹土地出让金用于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康庄工程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支持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启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分别有175万人和7.4万人参保;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低保资金按实支付。
  推动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科技和教育支出每年都达到法定增长要求,科技支出累计4亿元,教育事业支出累计33.9亿元。有力促进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和各项教育正常经费的需要,实现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推进一批教育重点建设工程、文体重点项目和公共卫生设施等建设。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各项社保制度改革,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全市财政累计支出社会保障资金27.9亿元,年均增长34%。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持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的实施。加大投入力度,统筹预算内外资金用于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确保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确保政权机关履行职能。在中央连续出台增资政策且上级财政不予补助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安排资金,保证了公务员工资的发放。逐步提高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保证各级各部门正常运转。
  夯实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基础。采取财政贴息、补助等手段,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加快工业发展。注入大量资金,承担企业改革改制成本,确保改制任务的顺利完成。研究完善引进外资和扩大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认真贯彻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政策,及时办理出口退税,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压力,推动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有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全粮食安全体系。加大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市财政预算内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累计达7.5亿元,一大批交通、城建、水利、环保项目相继建成,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三)财政改革深入推进
  推进征管改革。建立健全“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新组织体系和社会化税收保障网络为保证,集中办税、优质服务、科学管理、重点稽查相结合”的征管新机制,税收征管流程和行为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推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女工生育保险费“五费合征”办法,实现“地税征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社保基金支付能力明显提高。
  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推行部门综合预算,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全面实行定员定额和项目滚动管理办法,提高预算编制水平。2004年起选择部分市级行政单位的部门预算提交市人大财经委审查,部门预算在法制化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市、县(区)、乡镇三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推行村级财务代理记账制。开展财政资金支付改革,试行财政性专项资金网上银行直接划拨。积极探索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型,选择5个市级行政单位进行试点,对所有市级行政单位工资和政府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
  推进“收支两条线”改革。全面实现罚缴分离和票款分离,开展收费项目和银行账户清理,加强票据源头管理。完善财政专户管理制度。建立并实行收缴考核制度,初步形成较规范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框架。
  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实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协议供货等制度,强化监督管理,规范采购行为。政府采购范围涉及三大类187个项目,全市采购金额五年累计19.48亿元,比采购预算节约3.49亿元,综合节支率达到15.18%。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002年下半年起在全市范围开展以“减调改稳”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免征农业税,全面取消了“两工”,初步建立村公益事业资金和筹劳“一事一议”制度。规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认真做好督查和指导工作,确保各项改革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十五”期末,除村内筹资筹劳外,农民的直接税费负担已全部取消。
  (四)财政管理日益规范
  完善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适应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建立区级财政管理体制,基本理顺了市与区的分配关系,有效调动两区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制定实施两轮乡镇财政体制,乡镇财政建设得到加强。
  规范财经秩序。改进监管方式,突出事前、事中监督,以会计信息质量、财政财务监管为重点,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强财政监督。加强和规范税务稽查,加大对大要案的查处和曝光力度,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税法威慑力。贯彻落实《注册会计师法》,完成会计师事务所与管理部门的脱钩改制,加强行业自律和执业质量监管。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行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和监事委派制,严格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加强对国资营运机构和国有企业资产财务的监管。规范国有企业改制中资产处置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强化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委托监管办法。
  积极防范财政风险。树立财政风险意识,全面开展债务调研,掌握政府负债情况,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采取乡镇财政消赤保平等措施,有效控制财政风险。加大财政周转金集中管理力度,加快清理整顿工作进程。
  健全内部监管制约机制。增强财税干部依法行政观念,开展执法检查,促进执法水平提高。认真贯彻实施各项财税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建立并落实重大事项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制度。对专项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拨付,重点加强内控管理。全市地税系统在全省率先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加强。
  优化财税服务。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提速审批时限,设立“行政许可岗”,提高工作效能。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开通12366纳税服务热线,推出“一窗通”服务和预约、延时服务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措施,推行网上申报和“一户通”电子缴税办法,实行国地税联合办证等,进一步方便纳税人。
  “十五”期间,我市财政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必须看到,在新形势下,问题和困难还不少,主要是:财源增长基础不够稳固,财力紧张的状况尚未根本好转,财政综合调控能力还不强,财政支出压力增大,财税监督管理有待加强,财政风险需要积极防范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十一五”期间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财政形势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是我市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奋力实施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战略的关键期。在这五年中,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影响财政收入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因素
  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市场格局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资本流动和大规模技术转移,将给国内新一轮产业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期。随着上海洋山港的开港、“四大国际中心”的建设和“世博会”的承办,加上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逐步形成,杭湖宁发展带将面临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湖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连接南北两翼的节点城市,区位优势将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国际上围绕要素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加剧,将带来新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经过了一段时期的资源扩张型发展后,我们将面临着土地、水、人才等一系列要素制约问题,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带来直接影响,势必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根据市“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纲要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我市经济将保持持续发展态势。根据我市现行经济结构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分析,在现行财政税收体制不变的前提下,预计经济增长将使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4%左右。同时,考虑产业优化升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带来的财源增加因素,财政收入年增幅有望达到16%左右。
  2.税制改革因素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税制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势必对我市财政收入的增长带来重大影响。
  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试点,已经在东北地区全面实施。根据改革方案,抵扣范围扩大,新增固定资产较多的企业会得到更多的实惠,企业税收负担在改革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必然带来税基减少,进而影响财政收入。“十一五”期间,改革将择机在全国推开。由此,将直接减少我市的财政收入。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将在“十一五”期间如期完成。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低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并有可能相应调整企业所得税的财政体制,这将直接减少财政收入和地方可用财力。
  根据全国人大《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2006年起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在政策层面上短期内将减少我市的财政收入。下一步将改革现行分类税制,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将增强。
  资源税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此外,国家有可能考虑对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燃油等污染项目,征收补偿性的税费。这两项改革对于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效益,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增长。
  从上述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国家税收体制改革以结构性减税为主,将使我市财政收入增速减缓。据测算,税制改革因素将直接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使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只能达到13-14%之间。
  3.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因素
  “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总体思路是:界定范围、分类征收、统一管理、健全法制、加强监督。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界定政府非税收入的范围和征收主体,按照建立公共财政要求,逐步将各种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同时,根据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对一些涉及中央地方共享事权的收费项目,也可能实行非税收入的共享制。此外,国家还有可能改革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按照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一定比例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并规定不得作为政府当期收入安排使用,将对政府建设资金的筹集带来影响。
  非税收入改革实施后,一部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有望使我市的财政收入增幅提高1-2个百分点,但对可用财力增长将带来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初步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将达到年均14%以上,五年财政收入的累计数将超过550亿元。
  (二)影响财政支出因素分析
  1.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围绕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按照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要求,在改善能源、交通等各类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需要巨额的投资,除了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畅通包括民间资金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外,财政还必须安排相当数量的配套资金,这将直接增加财政的压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十一五”期间,是公共财政阳光逐步照耀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五年。按照农村产业大发展、生活质量大提高、文明素质大提升、社区环境大改善、民主管理大推进、公共服务大覆盖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小康水平,真正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还需要在发展农村产业,建设农村新社区,培育新型农民,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3.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期。建设文化大市,推进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会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人民对教育、卫生、休闲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增加;对文化的多样性、高品质的需求增加;对民主法制建设、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要求提高,等等。同时,就业形势还不容乐观,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这些,都需要财政加大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
  4.行政运转成本居高不下
  “十一五”期间,保障行政运转的经费需求仍将增长。尽管进行了机构改革,但财政供养人员队伍膨胀的压力并未减轻。现职人员数量多,缺乏有效流动,同时转业军人安置和大中专学生毕业造成新的增员压力。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国家将对公务员的工资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随经济发展而稳定增长的机制,政策性增资所需的资金,需要地方财政自行解决,刚性支出压力持续增长。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执政能力的同时,信息化将日益引入公共管理,也可能在短期内相应增加行政成本。
  (三)影响财政管理因素分析
  1.财政改革将继续深化
  根据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要求,“十一五”期间,中央将在财政管理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主要内容有八个方面:一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支出责任;二是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财政专项补助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完善和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以缓解基层财政困难;三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制衡机制;四是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五是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六是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清理和规范行政性收费;七是实施对或有负债的有效监控;八是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通过上述改革,将使财政管理更为规范有效,调控职能得到强化,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同时,随着依法理财的深入推进,传统的财政观念需要发生变化,粗放型的支出管理方式将向精细化转变,预算刚性约束力会有新的增强。
  此外,由于中央把支持的重点放在西部,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中央继续从发达地区集中财力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市对中央的贡献将有所增加。
  2.政府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部门分割,资源共享程度还不高,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在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不同群体和地域之间的利益,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调控手段还不多,力度还不大。同时,目前还有相当规模的非税收入尚未纳入财政统一管理,政府综合调控能力需要加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增强政府综合调控能力,进一步集中财力办大事。
  3.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据调查,市级部门和乡镇的债务已形成了相当规模。“十一五”期间,有不少政府性债务将逐步进入偿还期,财政偿债压力增大,必将进一步加剧收支矛盾。同时,为了满足广大人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迫切需求,政府还将适度举债;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可能新产生一些债务,将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财政风险。因此,必须抓紧研究对策,积极防范和降低财政风险,提高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合分析以上三方面因素,“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收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将比“十五”期间明显放缓,预计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地方可用财力增势将进一步趋缓。同时,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健全,各种公共性支出将大幅增加。财政收入的汲取能力与日益旺盛的公共需求难以同步增长,财政平衡的压力很大。因此,要在继续保持地方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同时,以提高公共支出绩效为重点,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好地保障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
  三、“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纲要,确定“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有效培育财源税源;以壮大政府财政实力为着力点,大力组织财政收入;以保障公共需求为重点,着力优化支出结构;以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财税改革;以健全制度为抓手,强化财税监督管理,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稳固、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总体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十一五”时期,我市的财政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协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快”与“好”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益的有效对接上下功夫,实现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结构优化同步,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强财政实力。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促进发展,充分发挥财税宏观调控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眼前现实的关系,研治本之策,谋长远发展之计。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研究和落实各项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有效培植财源,做大财政蛋糕,为率先崛起提供强大的财力保证,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高度关注民生,坚持为民理财,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作为财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公平性。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建立财税事业发展长效机制。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和支持其他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重点研究好税收征管体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的配套衔接,处理好巩固和深化的关系,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是坚持效率效能,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坚持求真务实,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和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做到以服务促进改革和管理,在改革和管理中不断优化服务。
  (三)主要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按照我市“十五”期间财政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要预期目标,确定“十一五”期间财政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力争实现财政收入(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4%左右,2010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4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左右,到2010年突破80亿,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地方可用财力的年均增长幅度不低于10%。
  ——力争实现财政支出(可比口径)年均增长9%,2010年财政支出规模超过65亿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保障水平,逐步建立以人为本和突出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力争实现财政改革的基本到位。与政府事权相适应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进一步健全;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预算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所有预算单位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更趋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全面落实。
  ——力争健全财政风险控制机制。在“十一五”期间,化解政府现有债务10%以上,当年政府债务余额与可支配财力的比例不超过100%。
  (四)基本任务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1.完善保证地方政府财力可持续增长的收入体系。以增加地方财力为着眼点,充分发挥财税职能,综合运用税收、贴息、补贴等多种财政政策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支持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循环经济等加快发展,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财政增长点,夯实财力持续增长的基础。按照规范、公平、效率的原则,理顺政府收入秩序,集中政府各项可用财力,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地方政府收入管理体系。切实加强税源管理,夯实征管基础,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收入随经济发展而稳定增长。科学界定政府非税收入的范围,完善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2.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围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配合政府职能转变,科学界定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加强以农村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建设。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方式,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探索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促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支持力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文化大市”、“生态市”、“平安湖州”、“法治湖州”建设的财政投入。加大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保障政府履行职能需要的基础上,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过快增长。
  3.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坚持公共财政方向,积极稳妥、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力求财政改革的整体效应、放大效应。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规范预算编制方式,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施的相关工作,提高预算透明度。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完善政府采购监管体制。大力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以信息化为依托深化地税征管改革。
  4.完善公共财政的组织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以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龙头,以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财税系统的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财税干部队伍。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健全财政地税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治税工作。按照“规范、透明、高效、便利”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四、“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夯实财源基础
  1.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科技进步。支持引进大院大所,推动产学研合作,支持建设湖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中科院湖州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浙江太极信息技术研究院、省级湖州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完善税收政策体系,支持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究实施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财税政策,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促进工业经济做大做强。落实“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方针,支持实施“二三三”战略调整,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实力。运用政府引导、政策调控等方式,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规模企业和优势企业。鼓励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3.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提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努力使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双亮点。支持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强市,提升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促进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支持“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扶持文化产业、金融业、中介业、社区服务业和以创意、信息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形成一批为二产发展服务的新兴第三产业。
  4.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努力提升农业特色优势,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扶持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优高新品种的推广,促进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积极推进多种经营项目建设。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5.促进开放带动战略实施。认真研究完善和落实财政扶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改善招商环境,提高招商实效,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6.促进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努力营造民营经济与国有、外资经济平等进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财税环境,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加速发展。认真研究公共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问题,提高民营经济参与公共投资的能力。
  (二)促进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壮大地方财力
  1.深化征管改革,提高征管效率。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完善部门征管信息共享办法。强化“以票管税”,稳步推广应用税控装置。健全欠税公告制度,严格落实欠税人员限制出境报备制度。健全多级税源监控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税源综合分析、预测和监控,提高组织收入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强行业纳税评估管理,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公平税负,增加收入。
  2.细化税种管理,优化收入结构。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落实“以票控税、网络比对、税源监控、综合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业性营业税管理制度。研究完善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及相关行业税收管理。按照“管好税基、完善汇缴、加强评估、分类管理”的要求,规范企业所得税征管。以高收入行业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研究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进一步扩大印花税预征范围,全面加强土地增值税管理,大力推行和逐步规范预征办法。探索有效征管机制,发挥社会协税护税作用,加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的征管。
  3.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科学界定政府非税收入范围,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改进征缴方式,健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绩效考评和监督机制,完善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充分挖掘包括土地使用权、城市广告经营权、矿山旅游水电资源开发权等在内的政府资源性收入和彩票发行、重要庆典活动冠名权等政府特许权收入潜力。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作,提高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对财政的贡献率。完善社保费“五费合征”办法,实现社保费征缴的税收化。
  (三)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保障能力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握“两个趋向”,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重点在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庄环境的整治、公共事业的发展、农村社保体系的健全上下功夫。继续支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提高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全面推行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
  2.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着力完善就业再就业的财政支持体系和以“新五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并实施城镇无业人员的合作医疗制度,持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支持健全新型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公共安全体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资金投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3.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继续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支持文化“八大”工程实施。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4.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和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交通道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城市长效管理新机制,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品味提升。积极筹措安排资金,加大财政对生态环保的投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推进依法理财
  1.加大部门预算改革力度。全面实行全口径综合预算,完善定员定额标准,进一步推行“零基预算”和项目滚动预算办法,不断细化预算编制。引入绩效预算理念,规范项目预算编制,建立健全项目预算的审核审查机制,对专项支出需求进行绩效分析,加强项目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部门预算法制化,逐年扩大人大对部门预算审查范围。开展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高政府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
  2.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完成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型,全面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操作程序,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安全高效、方便快捷。
  3.深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有关法律法规,健全管理配套制度,建立起规范化、程序化的政府采购体系。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力争到2010年采购规模比“十五”期末翻一番。扩大政府采购评标评审专家库,健全完善采购信息公告制度,提高公开招标比重。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拓展协议供货项目,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4.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政府所有,综合预算,财政统管”的原则,以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为目标,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为保障,以银行账户、票据结报为主要手段,以信息化管理为技术支撑,逐步建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约束、激励机制,加快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建设。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落实农村综合改革各项措施,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推动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农民减负增收长效管理机制。推行乡财乡用县(区)管等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落实投资上审制度,强化乡镇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管,规范支出管理。
  (五)健全财税监督管理体系,规范财经秩序
  1.加大财政监督力度。以财政资金的安全、合规、有效为核心,建立起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全方位的财政监督体系。改进财政拨款制度,健全预算追加管理制度。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着力规范税收秩序。建立健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体系,鼓励纳税人依法纳税,诚信纳税。有效发挥税务稽查“以查促管”的作用,将责成自查、重点稽查和调研性稽查有机结合,认真梳理专项检查中发现的涉税违法行为手段、规律和特点,查找日常征管漏洞和薄弱环节,促进征管工作质量的提高和行业税收秩序的规范。建立健全税务、公安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提高税法威慑力。
  3.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配合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全面贯彻落实会计准则和制度,规范基层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完善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定体系,推进会计诚信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
  4.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精打细算,严格管理,从紧控制并努力节约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等一般性支出,防止铺张浪费。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建立地方债务预算,健全监控、预警、上审、备案等制度,积极参与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严格控制新债。完善内、外债偿债准备金制度,增强偿还能力。实施以奖代补办法,逐步消除乡镇政府性历史债务。
  (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能
  1.建设学习型机关。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确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构建重实效、多层次、规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增强财税干部的分析预测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组织收入能力、分配资金能力、履行监管职能能力和文明执法能力,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建设服务型机关。坚持服务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大力开展财税宣传,切实做到财税政策的全面公开,确保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精简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创新服务措施,拓展服务方式,提高12366服务热线和外部网站的服务功能。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和“青年文明号”等各项文明创建活动,有效推进财税文化建设,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大力营造创优争先、争创一流的氛围。
  3.建设规范型机关。努力构建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上下同心、全员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职责分明、注重效绩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考核监督机制。持续改进地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分解落实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规程,加强评议考核,严格过错追究。充实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4.建设廉洁型机关。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预防与惩处相结合的党风廉政建设机制。加强勤政廉政教育,努力提高干部队伍“免疫力”。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突出强化对权力运行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的监督制约,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干部廉洁自律,确保财税事业健康发展。
  附:“十一五”时期财政收支情况图表
相关附件:
附:“十一五”时期财政收支情况图表.doc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财政改革与发展“十三五 2016/7/28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财政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 甬政发[2015]10 2015/9/23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财政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 琼府[2000]65号 2000/10/19
江西省财政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财政改革严格预算管理的 赣财办预[2023] 2023/12/11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实行省直接管理县 黔府办发[2009] 2009/10/9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财政改革的若干意见 嘉政办发[2014] 2014/6/13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十二五” 沪府发[2012]8号 2012/1/31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规范省级预算管理 冀政[2003]10号 20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