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青岛市行动纲要的通知
发文文号: 青政办发[2017]37号
发文部门: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时间: 2017-10-27
实施时间: 2017-10-27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青岛
阅读人次: 2727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中国制造2025〉青岛市行动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0月27日
  《中国制造2025》青岛市行动纲要
  为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提升“青岛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的通知》(鲁政发[2016]9号)要求,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制造业发展全局,突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两化融合、绿色发展”方针,按照《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以四新促四化”的总体要求,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为主线,坚持做大做强五大特色高端装备制造业,做优做精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五大传统制造业,通过实施八项行动计划,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争创“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整体优化,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产业价值链实现高端跨越,基本构建起先进制造体系与新型产业生态。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大幅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智能制造水平和能力大幅提高,现代化的智能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与智能制造相适应的新商业模式加速演进,基本建立起现代化的智能制造体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在若干领域跻身国内和世界前列,基本实现“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的跨越。
  2020年和2025年青岛制造业主要发展指标(略)
  二、重点任务
  (一)做大做强五大特色高端装备制造业
  1.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瞄准大型、高端、深水,发展深海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突破研发设计、工程总包等关键环节,提升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新型海洋船舶、特种集装箱、海洋油气开发及风力发电工程装备、载人深海潜水器等海工装备,鼓励发展大型天然气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大中型工程船舶、豪华游轮游艇等高端船舶。打造全国一流、链条完整的海工装备和船舶研发制造基地。
  2.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加快突破动车组系统集成设计、网络信息控制、高速转向系统、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列车制动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国际轨道交通产业装备制造中心、国际化验证和国际合作认证中心、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中心、国际轨道交通产业人才中心、轨道交通客运装备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研发能力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价值链由“制造”为主,向“技术+制造+服务”转变升级。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作用,着力开展关键、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工作,加快发展咨询服务、远程运维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打造分工合理、聚集度高、系统完整的全产业链条。建设国家高速列车创新中心。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研发与生产,扶持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电机及控制系统和充电设备制造业,积极开展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及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拉长动力型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联合攻关,形成新能源整车开发能力、动力总成开发能力、汽车电子技术和轻量化研发能力,构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开发制造体系。打造国内技术领先、产业集聚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基地。
  4.航空航天装备。重点围绕直升机、无人机、通用飞机的组装、维修及研发,引进直升机、通用飞机发动机及配套产品制造项目,加快推进大飞机无杆牵引车的研发与产业化,争取通用飞机制造、航空配套及航空附属制造产业发展实现突破。发展北斗导航,重点研发北斗导航芯片和终端产品,建设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分中心、检测中心、地基增强系统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打造完整的北斗导航产业链体系。建设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链完整的国家新兴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5.智能制造装备。牢牢把握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培育相结合,引导企业重点跟踪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柔性化、人机协同的智能控制技术,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推动制造装备由数字化向智能化、由单机向制造单元和成套系统的转变,建设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
  (二)做优做精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加强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的传感器、传感节点的研发,破解产业化瓶颈;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电子标签、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以云计算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发展适于云计算的服务器产品、网络设备、存储系统、云服务终端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面向国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创新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设备等关键基础产业,重点开展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研发,提升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和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制造工艺和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关键装备材料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封装测试业,拓展上下游产业链。超前布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及移动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突破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人机交互、三维显示、智能建模、智能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推进工业设计和仿真技术应用以及虚拟现实智能终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国内重要的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先行示范区。
  2.新材料。实施海洋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重点发展海洋防护材料、海洋环保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新材料、海洋领域特殊用途材料等。突破特种海洋防护材料产品开发,重点发展高分子絮凝剂、混凝剂、脱硝催化剂、生物膜吸附材料及填料、多孔石墨烯、可降解油污吸收等海洋环境材料,研究开发海洋深潜材料以及专用于海水综合利用的高效、低成本膜材料,建设国家海洋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围绕家电电子、高速列车、船舶海工、航空航天、新能源、绿色建筑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金属功能与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突破高纯碳化硅、激光晶体、石墨烯、高性能保温密封材料、新能源关键材料、储氢材料等关键技术,加快橡胶新材料、非晶带材、特种玻璃、锂电正负极材料、碳纤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建设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3.新生物医药。把握生物技术、基因技术融合创新和广泛应用的重大机遇,建设新药研制基础支撑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和海洋基因库,突破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关键技术,重点开发海洋生物制品、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系列产品,集聚引进高端生物医用材料、蛋白类新药、基因工程药、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远程诊疗系统等研发生产项目,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基地。
  4.新能源。密切跟踪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及技术路线,突出新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装备、智能电网设备、新型储能装置等重点方向,加快建立适应新能源产业化发展的装备技术研发、配套服务和供应链体系;完成新能源利用试验和检测平台建设,构建相对完备的新能源利用技术框架,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突出海洋特色,重点开展波浪能、潮汐能、海上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装备的研制并形成产业规模;着力发展面向海岛及船舶应用的中小型海水淡化成套装备及10万吨/天以上大型成套海水淡化装备,打造国际先进的国家海水淡化与海洋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装备制造测试基地和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技术利用及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三)转型升级五大传统制造业
  1.引领传统家电制造向智能家电制造转型跨越。围绕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端、智能家电基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整合方向发展,突破制约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关键器件。大力发展网络数字家电、平板显示、数字视听、移动多媒体等产品,建设数字化家电和数字多媒体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性能变频技术、高效节能技术、绿色环保技术、家电分布智能控制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专利,提升家电自主创新研发、大规模定制生产、智能交互制造、高效营销与服务等技术能力,拓展“交互创造价值”新领域,推动家电行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家电创新中心和家电互联网工业基地。
  2.推动传统纺织服装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升级。推动行业资源整合,实现研发设计程序化、生产计划自动化、信息获取市场化的智能化体系。全力推进集群企业从高端直接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加快高新技术纤维等新型合成纤维及其产业链应用开发,发展医疗卫生、建筑交通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及应用。大力发展针织服装、高档时装和休闲装等名牌产品,推动自主品牌国际化,以服装业带动高档面料发展,延伸发展高档运动服装。推广“三网合一”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提高定制化服务水平,推动行业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型。建设国内重要的纺织服装设计制造基地和产品发布平台,实现纺织服装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
  3.加快食品饮料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围绕拓展企业价值链,着力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品牌效益,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水平。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向精深加工、绿色食品、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大力扶持啤酒、葡萄酒、白酒骨干企业和名优品牌,提升黄酒产品档次。突出发展矿泉水生产,积极发展果蔬饮料产业。以制造与服务相融合,以互联网为平台,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打造食品饮料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建设国际知名的食品饮料智能化制造基地。
  4.促进石油化工迈向精细化工的绿色发展道路。瞄准打造国内重要的综合化工基地、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橡胶轮胎产品基地目标,重点发展与氯碱、苯乙烯产业相结合的石化深加工项目以及分散染料、乙烯酮下游产品、高附加值合成材料和高端石化产品生产。橡胶产业以加大研发投入为支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扩大橡胶制品应用领域,强化轮胎产业优势,实践轮胎工业4.0。无机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精细、专用和无机深加工产品,发展纯碱、烧碱和盐化工下游产品、无机硅化工高端精细化产品、医药、农药中间体和专用化学品,建立全方位的企业信息物理系统,打通企业及产业链数据壁垒,并使其深度融合、全面发展、转型升级,实现再创世界著名品牌的目标。
  5.全面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以“高速、精密、智能、复合”为目标,重点发展重型数控切割机床和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及重型锻压、清洁高效铸造、新型焊接及热处理等基础装备生产,增强高端产品竞争力,打造输配电设备、电线电缆、大型工程机械、能源发电设备、数控专用机械产品基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输配电设备、纺织机械、轻工机械、仓储物流装备、工程机械,突出发展橡胶机械、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环保设备、医疗器械等专用装备产业,积极发展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铸造锻压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和模具生产。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模具企业,建成国内重要的模具产业集中区,提升机械装备制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实施八大专项行动计划
  (一)互联网工业专项行动
  1.培育互联网工业新模式。推进制造业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将互联网创新基因融入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打造基于平台支撑和数据驱动的新型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实现及时感知消费需求、动态配置要素资源,促进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推动制造业去中间化,由用户直接介入,打造数据驱动制造模式,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个性化定制。支持骨干企业搭建模块化、柔性化制造系统与价值交互平台,培育发展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进工业电子商务追溯体系建设,支持电商金融、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和易货交易、网络预售、C2B等各类电商模式的创新。
  2.实施传统工业智能化改造。分别认定50个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的试点示范项目。在家电、电子、机械、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增材制造技术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施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在石化、化工、医药、食品、饮料等以流程型制造为主的关键工序,推行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推广使用自动化成套设备或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实现关键工序设备自动控制和运转;在汽车机车、船舶海工、橡胶轮胎、机械装备等以离散型制造为主的生产车间,推广应用智能数控设备、传感识别技术、制造执行系统等先进装备与管控技术,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
  3.打造互联共享产业生态。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重点打造家电、服装、橡胶轮胎、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全国领先、行业主导的云制造服务平台,积极引导轨道交通、机械装备等行业培育特色化、专业化云平台,构建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信息交互与智能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通过互联网汇集制造资源,实现分布式、分散化、网络化的制造资源智能调度;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通过互联网实现制造资源共享,实现网络协同制造;瞄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开发软硬件兼备的系统解决方案,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物理系统(CPS)等应用平台,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更具竞争优势的互联网工业生态圈。
  (二)产业协同创新专项行动
  1.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跟踪《中国制造2025》战略导向,立足我市在轨道交通装备、家电、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虚拟现实等领域的特色优势,持续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滚动培育我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好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效能并力争进入“国家队”。 按年度立项实施1500项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突破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关键新材料,争创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
  2.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促进机制,发挥大企业集团的产业龙头作用,建设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参与的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融入创新产业链。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突出专精特新路径,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打造孵化器、加速器等创客载体。
  3.培育创新平台。发挥海尔SMO平台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创新资源,试点建设国家制造业新模式发展研究院(制造业服务中心),专题跟踪研究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产业模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实体化的智能制造创新服务中心,试点建设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制造业特色化、专业化云平台。
  (三)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
  1.增强创新设计引领作用。加快发展产品设计、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服务设计等重点领域,鼓励应用定制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网络协同设计、云设计等服务模式,持续创新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组织方式。初步形成贯穿产业链的创新设计服务体系,有效促进研发和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系统提升,推动市场和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
  2.提高协同融合发展水平。深化制造业企业专业化分工,增强制造与服务协同能力。加快发展供应链管理和相关金融服务,持续深化产融合作。广泛开展服务外包和业务协作,推广分享经济。推动企业与客户逐步从产品购销关系向运营伙伴、价值伙伴关系转变,市场竞争逐步从企业个体竞争向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竞争转变。
  3.拓展网络化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网络服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更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提高系统集成服务、产品在线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信息增值服务、工业电子商务等服务水平,创新发展工业云服务等智能服务,推广集成设计、生产、销售、消费和服务全过程的工业大数据应用。
  (四)质量效益提升专项行动
  1.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先进制造标准体系,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研制,开展先进标准试点示范,推动行业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主体,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岛标准”,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2.再造青岛品牌经济新优势。引导企业持续提升质量基础和品牌化发展能力,加快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和品牌培育体系建设,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争创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和质量标杆。持续加强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体系建设,整合现有机构和实验室,面向制造业企业提高技术保障能力,重点围绕“蓝高新”产业改造建设一批制造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推动在线计量、在线监测等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打造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高技术服务基地。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建设商标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打造自主商标品牌,推动品牌之都建设迈向新高度。
  3.实施单项冠军培育行动。培育一批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领域、能够引领该领域发展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单项冠军企业,引导制造业企业专注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坚持培育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在推进单项冠军企业巩固提升的同时,重点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潜力企业,引导和支持其发展成为“精耕细作”的单项冠军企业。
  (五)绿色制造专项行动
  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例,加快新一代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研发,大力开发推广具备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等功能的工艺技术,用高效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制造流程等,实现重点行业绿色升级。
  2.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构建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废旧汽车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和轮胎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企业,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替代材料,努力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和余热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
  3.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在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进绿色设计系统、制造过程系统、质量保证系统、环境影响评估系统的实施,实现产品工艺设计与材料选择系统的集成、用户需求与产品使用的集成、绿色制造的问题领域集成、绿色制造系统中的信息集成、绿色制造的过程集成等。重点研究绿色产品设计评价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应用。
  (六)军民深度融合专项行动
  1.推进军民融合战略实施。按照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总要求,以军民融合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军地科研院所优势集聚、军民科技成果转化高效畅通、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区。发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制造业优势,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有机融合、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加快军民结合产业规模化发展。发挥基础优势,以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海洋科技创新区等重点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船舶配套服务业、航空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新兴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军民共需服务业。
  2.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实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工程,“一核引领、多点联动”发展军民融合,争取军民两用技术标准认证、电子核心产品检测、军民两用技术及产品展示交易试点。支持驻青军工单位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军民两用产品双向转化,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培育建设一批规划导向清晰、产业特色明显、产业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企业和军民结合特色产品。滚动推进青岛船舶科技园、射频研发测试基地等重点优质项目建设。
  3.创建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依托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和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发展船舶研发与配套、海洋新材料和海工装备产业;依托国家深潜基地和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推进“深海空间站”“透明海洋”计划,研制500米、2000米载人潜水器;依托青岛保密技术产业园,打造全国首个百亿元级的保密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军民两用技术标准认证、电子核心产品检测、军民两用技术及产品展示交易中心。
  (七)国际化专项行动
  1.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与装备技术合作。加大对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的招商力度,重点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等一批产业高端、核心配套与关键支撑项目。
  2.加大对外招商力度。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全球研发机构,推动我市企业与境外企业开展深度技术合作。加大海外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吸引跨区域创业者、留学回国人员、研究机构、投资机构、领军企业来青创业、投资、技术合作。持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以绿地投资、跨国并购、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利用外资,更好引导外资投向智能制造产业。
  3.实施重点领域企业走出去战略。围绕“一带一路”和中韩自贸区建设等,促进青岛品牌企业和优势产能企业到国外投资并购世界知名品牌及建设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获取技术、人才、品牌、供应链、销售网络等战略资源,实现快速发展。
  (八)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行动
  1.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高素质知名企业家。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以优秀企业家和高级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国际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2.深入实施“青岛英才211计划”。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基金,持续完善高层次专家选拔、培养、引进工作体系。围绕构建新型制造业产业体系,坚持国内与海外并重,大力引进培育“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团队),着力打造拥有关键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技能人才。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院校支撑、社会参与“五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开发机制。实施高技能人才发展工程,推进万名技师培训计划、“金蓝领”培训工程和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加快“蓝领人才高地”建设。大力推广“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倡导品质化、精细化的生产理念。
  四、保障机制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牵头组织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事项落实,建立健全考核指标和工作推进体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共性困难;推动各区(市)、各部门开展试点示范相关工作,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和实施步骤,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完成目标任务。成立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咨询委员会,着重研究制造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问题,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工业转型引导基金、互联网工业发展基金等资源,设立百亿级“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支持企业用好多种融资工具。强化财政统筹,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支持力度。用足用好我市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助推产业升级发展。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程序,规范行为。加快推动能源价格、工商管理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完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清单及常态化公示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宁夏行动纲 宁政发[2016]84 2016/10/21
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 宁工商标[2016] 2016/6/17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 大政办发[2018] 2018/4/2
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改能源[2016] 2016/6/12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的通知 吉政发[2016]6号 2016/3/1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 粤府[2015]89号 2015/9/12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 云政发[2016]64 2016/7/16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绍兴实施方案的通知 绍政发[2016]12 2016/5/12
关于开展《中国制造2025》重大项目库项目征集工作的通知 201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