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 《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文文号: 沪经信都[2017]22号
发文部门: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文时间: 2017-1-9
实施时间: 2017-1-9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上海
阅读人次: 2563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各区经委(商务委)、文创办,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围绕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发挥创意与设计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我委组织编制了《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落实。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1月9日
  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10月
  “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创意与设计产业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沪文创办[2013]19号),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共分为10大门类,以及其他文化创意相关产业。这里的创意与设计产业主要指其中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创意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等。
  “十三五”期末,上海将基本建设成为“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因此进一步做强做优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中国制造2025》、《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等,以及国际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目标,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创意与设计产业取得的成效
  1.产业规模迅速增长
  创意与设计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本市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全年实现总产出9451.6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增加值3028.44亿元,同比增长7.6%,占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9%,占本市GDP的比重为12.1%;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12.6%,高于本市GDP年平均增长率5个百分点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上海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中,创意与设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13%,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占比超过45%,创意与设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的5.5%左右。文化部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显示,在文化产业综合指数上,上海首次超过北京,位列全国第一。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总量结构来看,2015年总产出超过千亿元的产业有4个,分别是建筑设计、广告及会展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超过500亿元的产业3个,分别是休闲娱乐服务业、时尚创意业、工业设计;500亿元以下的产业3个,分别是媒体业、网络信息业和艺术业。从增长结构来看,年增长率超过10%以上“高速增长型”产业有2个,分别是网络信息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
  3.空间布局渐显特色
  文化创意产业向“一轴两河多圈”集聚。在延安路城市发展轴的“一轴”上,环东华、静安时尚创意、800秀、淮海路时尚消费、8号桥、张江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重要节点上的重大项目影响力不断提升;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两河”沿线上,杨浦滨江工业设计、国际时尚产业园区、创邑河、“江南智造”等以创意设计为主的重点区域精彩纷呈。全市范围内呈现出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复旦软件园、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园等“多圈”型的空间布局特征,形成了产城融合发展态势。
  4.政策环境日益完善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系列文件精神,其中与创意设计产业相关的有: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本市加强品牌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意见,印发了《上海市设计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上海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等。完成《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修订,发布《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紧缺人才开发目录》。自2012年制定《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实施办法》以来,共扶持832个项目,市、区县扶持资金合计16.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112.8亿元。
  5.跨界融合形成趋势
  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化文化创意与科技、与制造业等的融合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上海发布《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上海呈现出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意相融合的趋势。在促进创意设计与制造业有效对接方面,上海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建设,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工业设计(上海)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着力推进数字化实验室等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了设计创新示范企业的认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海原创工业设计领军企业和品牌正在崛起,“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能源、新市场”的新型产业链正在形成,创意设计在实现产品差异化,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上海原创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6.国际交流显现成效
  拓展国际化渠道,集聚优质国际资源,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在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品牌创新和活动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自2010年2月上海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的称号以来,陆续组织参加法兰克福家居展、伦敦设计节等国际展会,举办格拉兹上海设计之都展等国际活动,在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展了“魅力上海”活动,在美国纽约举办创新设计对话活动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府共同建设“上海佛罗伦萨—中意设计交流中心”。
  (二)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创意与设计产业引领供需结构优化的作用有待提升。创意设计较多地停留于作品、礼品、样品层面,对“互联网”等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对老龄化社会等各类深层次、多样性市场需求缺乏预判,对跨界融合等引领制造升级、优化供给结构的手段把握不够,产业发展的水平与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是创意与设计产业高端要素仍需进一步集聚。创意与设计领域里高端化、国际化、权威性的人才、赛事、奖项、媒体等仍然比较欠缺,使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的全球话语权不强,活动项目虽不少但影响力却相对有限。
  三是创意与设计产业支撑体系亟待加强。创意与设计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和要素市场有待完善,一方面要通过资本并购和要素集聚,做大做强领军优势企业,另一方面要结合创意与设计产业以小微企业为主的特点,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共享共赢的协同创新、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构建小微企业群的发展平台和生态环境。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强劲内生动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国家近期连续出台了融合发展、众创空间、“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实施意见,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两轮驱动的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二)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上海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四个中心”建设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进军,进一步依托自贸区开放政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四新”经济发展,推动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闯出一番天地。创意与设计领域迎来加快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顺应科技创新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趋势,质量型、差异化的竞争态势等诸多特征。这也是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空间所在、动力所在。无论是研发设计、时尚创意,还是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创意与设计产业都必须顺应新常态下发展趋势,从低成本的规模竞争走向品牌化的价值竞争,着力于提升供给结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会给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意见精神,紧紧把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围绕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融合为发展主线,坚持科技创新和创意设计“两轮驱动”,坚持引进开放和培育发展“两翼齐飞”,坚持品质提升和品牌发展“双管齐下”,着力营造创新氛围,加强高端要素集聚,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打造产业特色和品牌,充分发挥创意与设计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打造“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和“品牌之都”,使创意与设计产业成为引领和支撑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发展原则
  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先导,切实把握上海设计产业发展方向和原则。
  1.融合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导向,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文化和创意元素,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制造、金融、贸易等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两化融合、以及城市功能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行业、跨部门联动、渗透、融合,形成融合型的新业态和产业链。
  2.聚焦突破。聚焦重点领域,推动时尚创意、工业设计、“互联网”等对传统产业带动性强的产业发展,巩固提升建筑设计、咨询服务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网络信息服务、新媒体等新兴产业;聚焦重点区域,完善特色布局和服务功能,打造专业类、特色类众创空间,构筑辐射高地;聚焦重点品牌,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创意与设计产业的原创能力,做大做强创新主体和自主品牌。
  3.开放合作。积极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开放机遇,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平台功能,进一步提高创意设计市场开放度,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服务贸易,推动创意设计产品、原创设计师和自主品牌“走出去”。在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形成国内跨区域的合作交流局面,促进产业要素流动和集聚辐射,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
  (三)发展目标
  围绕把上海建设成为“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依托产业要素资源集聚的优势,坚持国际化、高端化、信息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加快“四新”经济、跨界融合发展,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形成高端产品、原创产品比例提高,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日趋合理、人才培养、品牌培育不断优化的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态势。力争“十三五”期间,创意与设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GDP年平均增速两个百分点,上海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的国际认同度和综合影响力明显提升。
  具体目标是:
  1.设计之都建设目标:加快文化创意设计向相关产业渗透融合发展,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达到13%,其中创意与设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5%。围绕创意设计价值链部署创新链,形成一批名品、名人、名企和名牌,基本建成要素资源更加集聚、市场主体更加活跃、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带动效应更加显著、国际合作更加开放的国际著名设计之都。
  2.时尚之都建设目标:加快传统消费品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消费品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例达到20%,产业实现利润总额和上缴税金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其中时尚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按照“四新”发展要求,依托设计、品牌、贸易、市场、零售、展示、人才等时尚产业价值链各领域、各环节的充分联合、有机组合和高度融合。深化巩固上海在全球、国内时尚界的地位,基本建成品牌荟萃、市场活跃、消费集聚、活动引领、影响力大的世界级时尚之都。
  3.品牌之都建设目标:加快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发展,到2020年,新增3-5个千亿级品牌企业和一批百亿级品牌企业。坚持传承经典与创新发展并重、开放引进与培育发展并举、市场拓展与环境营造并行的发展思路,上海城市品牌、行业(区域)品牌、产品(企业)品牌三层级共同发展、相互支撑的品牌经济发展框架基本构成,基本建成以品牌集聚中心、品牌运营中心、品牌孵化中心为特征的国际公认的品牌之都。
  四、“十三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创意设计作用,着力“三都”建设
  按照“大设计、大融合、大集成、大市场”和“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品牌化”的要求,加强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创意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通过创想、创意、创新和创造,为上海经济转型、城市发展升级注入持续动力;充分依托上海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国际合作优势,整合全球顶尖创意设计资源,打造中国创意与设计产业核心价值链,着力建设国际著名“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
  1.聚焦设计重点领域,着力建设国际“设计之都”
  以数据设计为基础,以交互设计为手段,聚焦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广告及会展设计等重点领域,拓展服务设计、集成设计、流程设计等新领域,充分发挥创意与设计产业在上海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是做强工业设计。工业设计业是创意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按照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活动,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在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中的作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消费品设计等工业设计领域,逐步完善工业设计体系建设。推进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工业设计的战略与趋势研究及其行业标准研究、制定与推广,加强工业设计相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究和应用,加强产品和关键性零部件的外观、材料、结构、功能和系统设计,提升总体设计、交互设计、系统集成、试验验证、应用转化能力。开展设计创新示范企业认定、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加快发展快速成型、虚拟制造、逆向工程、检验检测等共享技术支撑平台,加快建设设计经纪、专利申请、展示展览、人才培养、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行业整体设计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鼓励企业建立产品设计创新中心,支持申请建设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工业设计中心。推进智慧照明、空中列车等项目。
  二是做大建筑设计。围绕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室内装饰、工程勘察等重点设计领域,大力发展规划咨询、概念设计等产业链价值高端环节业务,借势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及虹桥商务、临港工业等重点区域开发契机,开拓国际国内高端建筑设计市场,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建筑设计行业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队伍,大幅提升建筑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中国室内装饰协会(CIDA)的合作联手,通过举办“IFI国际室内设计师日”、引进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亚洲总部落户上海等,提升上海室内设计行业水平和城市生活质量。加强“环同济”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能级提升,开展BIM(建筑设计模型)、3D打印、VR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扶持以设计创意为核心的中小建筑设计企业健康成长,形成以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为标志的上海建筑设计行业梯度发展格局,促进建筑设计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进一步拓展本市建筑设计业的发展空间,提升整体水平。
  三是做优时尚创意。时尚创意是上海时尚产业发展和时尚之都建设的灵魂和引擎,是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要借助自贸试验区不断开放、“互联网”和“众创空间”等发展机遇,重点推进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建上海国际时尚之都合作项目,集聚国内外时尚产业发展资源,开展中国流行趋势发布,不断扩大提升上海国际时尚之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传统经典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重点围绕服装服饰、日化用品、工艺美术、珠宝首饰、家具家居、健康运动产品、时尚数码消费品等领域的时尚创意设计,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和本土原创培育,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时尚产品、品牌营销及相关服务,引领低碳、绿色、健康、智能、时尚的生活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产业基金,支持和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开展时尚地标、时尚人物、时尚品牌、时尚平台和时尚事件等要素资源的整合,以时尚设计为引领,推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上海创意特点的国际时尚之都建设。
  四是做实“四新”设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用户环境的迭代式、颠覆性的变化和发展而产生的,产业跨界融合、资源互联共享、系统智能集成等已成为一种趋势。按照全生产要素、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所有制的视角,通过开源、开放、共创、共享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创想、创意、创新、创造的创新性实践,集聚各类设计要素,积极探索构建“创新联盟产业基地产业基金人才基地”的四位一体的“四新”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以跨界融合、系统集成的方式创新的“集成创新设计”,积极推进集成设计重点项目的产业化;支持对传统生产管理和生活消费流程的研究和再设计的“流程创新设计”,开展以食品安全领域为重点的信息追溯平台建设等项目;围绕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创新开拓数字智能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广告及会展设计等领域,重点发展引领智能化、健康型、绿色环保的“智慧生活设计”,以便顺应国际化大都市在智能化、安全性以及老龄化等方面的新要求和新需求。
  2.发挥创意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际“时尚之都”
  充分发挥时尚创意设计的引领作用,聚焦服装服饰业、日用化学品业、黄金珠宝首饰业、家居用品业、时尚数码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创新、创意双轮驱动,促进传统消费品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时尚服务业,不断增强上海时尚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是转型升级服装服饰业。在服装服饰业转型升级中,要充分发挥设计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其中包括新产品研发设计、工艺流程改进设计、品牌战略定位设计、商业模式创新设计等。鼓励服装服饰龙头企业以自主品牌建设为核心,加大原创设计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中小服装服饰企业加快营销模式创新,逐步实现来料、贴牌加工向创建自主品牌转变。支持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东纺谷创意园、时尚谷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吸引和培育国内外知名设计师。不断提升扩大上海时装周、上海服装文化节、ModeShanghai、中国时尚产业论坛、中国时尚同盟先锋设计发布等时尚活动的影响力。鼓励企业举办各类时尚产品展示、交易、咨询、信息交流等活动。
  二是延伸发展日用化学品业。以时尚研发、创意设计为手段,围绕个性化、时尚美容以及旅游、户外活动等特殊需求,拓展延伸产业链,以自主品牌为核心,进行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培育形成一批著名的企业集团和自主品牌。注重将东方特色与科技新潮相结合,着力科技创新和创意设计,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环保、绿色可生物降解产品,以及源自天然和安全的护肤、彩妆,香精香料产品,不断优化产品配方,提升原料的技术含量、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的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强化日用化学品的安全性、安定性、使用性和有效性。加强包装设计和营销创新,提升产品的视觉艺术性和时尚性。
  三是提升发展黄金珠宝首饰业。加强黄金、珠宝、钟表、眼镜等产品的自主设计和品牌营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文化创意含量,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上海豫园地区黄金珠宝产业的知名度和品牌集聚度优势,挖掘黄金珠宝产品的工艺精华和潜在优势,支持打造上海国际黄金珠宝商贸功能区,建设中国黄金珠宝饰品行业设计研发基地、展示发布平台、交易中心,全面提升黄金饰品的附加值,并与崇明、奉贤等郊区的黄金珠宝主题商旅文产业形成互动。探索建立上海时尚钟表谷,引进钟表创意设计、广告、研发、核心制造、钟表品牌商、钟表文化陈列室等,推动上海钟表向时尚化发展。
  四是创新发展家居用品业。坚持科技与时尚的理念,强化品牌自主创新,坚持走设计创新、科技发展之路,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围绕人民生活的需求,生产环保、健康、安全、时尚的家纺、家具、家电、家饰产品,进一步向装饰化、配套化、系列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支持上海国际家纺产业园等建设,吸引一批国内外著名家纺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或营销中心落户上海,将上海国际家纺设计与贸易中心建设成为服务长三角家纺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五是培育发展时尚数码业。围绕上海庞大的市场消费基础以及研发创新优势,面向现代社会对多媒体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加强时尚设计与产业创意的对接,强化自主研发制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培育若干高附加值的原创电子数码品牌。深化产业国内外交流和合作,推动相关配套产品和产业集聚,积极打造时尚电子产品营销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跟随产业融合趋势,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立足产业融合的新兴领域寻找关键技术突破,打造以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电子阅读器、电玩电游、可穿戴设备等为支撑的现代时尚数码产业集群,提升上海时尚数码业的市场份额。
  六是提升创新时尚服务业,以期不断增强上海时尚国际影响力。以时尚设计咨询服务为重点,创新发展时尚贸易服务、时尚广告会展、时尚传媒服务等时尚服务业。加强各类时尚研发设计中心、时尚智库、时尚咨询机构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时尚设计咨询企业入驻上海,充分发挥各类时尚设计咨询机构的功能,促进时尚产业能级提升;建立上海时尚产业跨行业的销售通路整合机制,拓宽时尚产品“走出去”的渠道,鼓励开展电子商务、o2o等多元化的时尚销售和贸易服务;重点促进广告业、会展业的创意创新能力,拓展培育基于移动通信、数字视频、互联网的新型时尚广告发布媒介,提升现有时尚会展、活动的市场化水平和服务能级,积极争取更多的世界级、国家级专业时尚广告、会展机构,活动、节事赛事落户上海;整合现有时尚传播资源,提升重点时尚媒体的传播能力和覆盖面,鼓励时尚相关传媒企业全方位、立体化发展,在上海的报刊业和广播电视传媒业中打造全国领先的时尚传媒集团。推动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业态在时尚领域的发展,加大新媒体对时尚资讯、生活和商务的传播力度。
  3.强化设计支撑功能,大力构建国际“品牌之都”
  注重品牌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凝聚共识、共同谋划、齐力协作,以设计为重要支撑,形塑上海城市品牌、打造行业(区域)品牌、培育产品(企业)品牌,构筑多层次的上海品牌经济发展系统框架,加快上海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形塑上海城市品牌。上海是国内外知名品牌群雄逐鹿的市场重镇,这是由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所决定的。这种由历史积淀、产业支撑和国际认知的上海城市品牌,需要不断地沉淀、形塑和传播。通过挖掘提炼、创意设计、整合资源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上海工商业的开放精神、工匠精神、契约精神和首创精神,树立良好的国际化品牌形象。举办中国品牌经济论坛,发布上海品牌经济指数,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节庆活动、展览展示,开展面向国内外的“品牌上海”整体宣传、推介;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相结合的品牌宣传与形象推广活动,营造良好市场营商环境、展现自主品牌群体形象;探索“上海品质”区域品牌认证试点,构建“上海制造”“上海设计”“上海服务”等系列标准体系和自愿认证制度,提升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倡导品牌消费,提振消费信心,打造生活服务品牌,建设国际品牌消费高地。
  二是打造行业(区域)品牌。产品(企业)品牌是构筑行业(区域)品牌的基本单元。实施创意、创新双轮驱动,形成一个由产品(企业)品牌群体共同托起的行业(区域)品牌,实现从“上海制造”到“上海质造”、再到“上海智造”的转型升级,着力建设张江、漕河泾、临港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通过产城融合的塑造,以城市规划和创意设计为引领,促进城区、街区“业态、形态、神态、生态”和谐统一,支持品牌园区、专业楼宇和特色小镇建设,着力打造“江南智造”、昌平路创意产业设计、“铂金级绿色街区”世博实践区、半淞园文化创意设计实践区等一批文化创意设计实践区、设计之都示范街区、产城融合标杆区,使之成为上海“三都”建设新的城市地标和品牌符号。
  三是培育产品(企业)品牌。要坚持从追求数量和规模转为注重品质和价值的正确导向,通过品牌掌门人、品牌首席官、品牌经理和品牌专员等多层级的培训,企业品牌组织架构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加强品牌战略管理、营销策划等专业咨询机构的对接服务,从植入品牌理念、导入品牌体系、最后迈向品牌经济。要建设自主品牌梯队,立足城市品牌资源,从争创世界、国家、市级知名品牌三个层次,制定相应实施品牌战略的目标,大力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上海著名品牌的创新体系;要培育和引进并举,继续实施对外开放,引进一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和知名品牌。通过提升一批强品牌、振兴一批老品牌、培育一批新品牌和引进一批好品牌等方式,形成品牌集聚高地,推进“品牌之都”建设。
  (二)注重创意设计引领,推进跨界融合发展
  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推动创意设计与制造业、科技、旅游和农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
  1.推进创意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创意设计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的纽带、粘合作用,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型制造、服务型制造”高端方向发展。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工程机械、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医疗器械等领域,提升总体设计、系统集成、试验验证、应用转化能力,加强产品和关键性零部件的外观、材料、结构、功能和系统设计;加强在工艺美术、智能家居、服装服饰、智能穿戴、包装印刷及养老用品和服务等领域的创新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需求;加强“工业云”平台建设和推广,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等软件服务、设计标准、零部件库等共性资源服务,以及仿真分析、创意设计等功能服务,实现中小企业和社会创新创意资源的无缝对接;加强工业设计相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究和应用,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2.推进创意设计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通过创意设计,打通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把握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产业发展机遇,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与内容制作平台,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电视、游戏、设计、医疗等产业领域的有机融合,培育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虚拟现实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打造产业生态圈;加快对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进行重大改革,赋予科研团队研发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各领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推进航空、装备、船舶、电器、仪表、汽车、纺织等重点行业的协同设计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企业内或上下游企业间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的综合集成和应用;进一步推动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向高端发展,着力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和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3.推进创意设计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充分挖掘上海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设计赋予旅游产业更多文化内涵。加强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和利用,保护性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名镇(村)、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注重城市风貌、历史文脉保护与改善居民居住质量相结合;加强对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建筑旅游、博物馆旅游、市井风情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的开发和设计,不断推出具有鲜明海派文化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秀”;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上海迪士尼、碧海金沙文化旅游创意园等项目建设,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加强对节庆、展会活动的创新和设计,借鉴国外成功商业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加强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突显海派文化特色,引导旅游纪念品企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4.积极推进创意设计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
  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推动创意农业、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场所和产品的创意设计,打造集农业观光、体验、科教及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农业旅游集聚区;加强对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不断丰富农业旅游景点、产品、包装、服务等的文化内涵,推进农业旅游星级景点及示范点创建,着力培育一批农业旅游知名品牌;加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推广和普及,保护性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对知名度高、历史悠久、品质特征明显、产业发展强劲的农产品,优先纳入登记保护范围,列入当地品牌农产品支持目录;加强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实现农村宽带网络全覆盖,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产销对接和产业升级。
  (三)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产业载体建设
  1.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在“十二五”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文创产业“一轴一带两河多圈”空间布局:进一步拓展“一轴”功能,在横贯中心城区东西向的轴线上重点布局时尚创意、时尚消费、品牌集聚等内容;形成“一带”新经济圈,抓住“中环”和“外环”附近工业用地“退二进三”和“外环沿线区域生态经济圈”建设契机,推进金领之都、创智天地、长江软件园、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越界创意园等园区建设;丰富“两河”内涵,在黄浦江、苏州河沿岸上重点梳理沿线的文化、历史和工业资源,为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提供载体空间;深化“多圈”层级,发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复旦软件园、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园等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
  推进“十、百、千”产业载体建设工程。推进全市范围“十、百、千”布局目标,即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十余个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上海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8号桥等百余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上海国际时尚创意楼宇、方糖小镇等千余个文化创意楼宇和众创空间,构建文创产业基地、园区、楼宇、众创空间等互为补充的产业载体布局,提升文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新态势。
  2.推进创意与设计载体品牌化建设
  加强集群化、集团化园区载体建设。实施《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以项目化方式打造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鼓励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智慧园区、软件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集聚创意与设计服务企业;依托创意与设计服务,助推规划工业区块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融合发展。鼓励上海文化创意园区向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支持各类载体、要素资源向品牌开发运营商集聚,支持品牌开发运营商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之路;鼓励园区积极开展公共技术、资源信息、投资融资、交易展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创新创业等服务能力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内部的有机联系,推进各类园区形成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产业集群。
  推进特色化、时尚化渠道载体建设。充分依托上海国际商贸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创意与设计产业的渠道通路建设。以上海已有外滩、南京西路、淮海路等时尚商业街区为重点,汇集海内外品牌时尚商品,发挥引领时尚风向标的作用,提升上海品牌时尚购物空间的品位。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消费需求,积极发展高级定制、大规模定制等个性化定制商业模式,以及时尚设计师品牌、新锐品牌集聚的原创设计时尚消费空间,进一步强化上海时尚消费体验中心的地位。依托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先行先试有利条件和自贸试验区开放政策,大力构建线上线下结合和国内国际畅通的商贸渠道,加快创意与设计产业要素市场建设和国际化发展。
  3.建设创意与设计特色产业基地
  结合黄浦江两岸、虹桥商务区、世博园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前滩地区等重点功能区域发展,布局特色设计产业基地。工业设计类基地重点聚焦上海国际汽车城设计研发港、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等;建筑设计类基地重点聚焦环同济创意产业集聚区;时尚设计类基地重点聚焦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国际黄金珠宝产业创意园区、尚之坊时尚创意产业园、时尚谷等;多媒体艺术设计类基地重点聚焦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虹桥会展创意设计园、金桥网络视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动漫衍生产业园等。
  4.发展创意与设计众创空间
  一是加强众创空间的载体建设。鼓励各类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办公楼宇和高校,结合实际和特点,向创新创业主体开放空间,积极建设成为上海打造众创空间中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一批示范性的众创空间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实现创意设计领域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二是聚合创新资源,发展共享经济。鼓励开源软件、硬件和仪器设备共享,提升设计创新软硬件设施水平,提高设计创新效率和能级;建设上海创意设计国际创客岛,重点吸引创意设计领域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及外籍青年创客在其间创业;积极运用互联网和其他新材料、新技术,引导众创空间中创意设计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鼓励创意创新活动,培养创意设计方面的创客群体,加强跨界融合发展;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培育和产业化对接。
  (四)营造创新环境,完善产业发展格局
  1.激发创新创业动力
  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创意设计产业领域,迅速壮大产业队伍,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扶持一批创意设计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建设基于云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支持创意设计服务企业集聚发展。允许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在岗科技人才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或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在沪创办创新型企业,鼓励在校大学生或毕业未满5年的高校毕业生在沪创办企业,从事创新创意创业活动,不断激发市场创新创意创业活力。
  2.强化创意人才高地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与国际知名设计院校开展合作办学,支持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等新型创意设计学院的建设与探索。扶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园区等主体共建创意设计实训基地,强化产学研用结合。实施《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推进“校园创意扶持计划”,重点推动全市高校与文创园区全面对接,畅通师生创意设计孵化转化渠道,在实践中培养市场适需人才。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创意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是培养和扶持高端人才,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加大扶持上海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国际手工艺教育联盟、工艺美术类千人技师等领军人才,在各类大赛、评比、展示中发掘人才。完善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人才开发目录,对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外国专家“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和资助计划,引进高层次海内外创意设计人才。
  3.扩大市场发展空间
  加强全民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理念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补贴居民文化创意消费,扩大文化创意消费规模。支持企业开展设计服务外包,鼓励企业应用各类设计技术和设计成果。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展会,促进产品和服务交易,培育“上海跨国经营品牌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培训、咨询、展览、传播等相关工作,帮助企业“走出去”。建立健全市场采购、自主设计和品牌代理相结合的“买手制”市场机制,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鼓励电子商务平台针对创意和设计提供专项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创意和设计创业人才拓展市场。鼓励生活服务类企业在店面装饰、产品陈列、商品包装和市场营销上突出创意和设计,更加注重节能环保,顺应消费者需求。
  4.加强金融服务对接
  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意设计服务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集合信托和集合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投资基金。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发挥好上海市创意(设计)产业投融资基金联盟作用,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包括银行、担保机构、投资基金等多源的投融资体系。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小微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创意设计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金融产品和特色金融服务,拓展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探索开展软件著作权、品牌等无形资产质押和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等业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创意设计服务保险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保险服务水平,探索设立专业保险组织机构,促进创意设计服务领域保险发展。
  5.发挥社会中介力量
  在成功运作设计之都促进中心基础上,继续聚合社会力量,组织成立时尚之都促进中心、品牌之都促进中心,加快推进“三都”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在工艺美术品等若干行业试点探索建立可追溯机制;鼓励行业组织加强调研,建立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信息系统,及时反映产业情况和问题;积极组织或参与国内外有关标准规范、技术规程的制修订,提高行业组织为政府和企业服务的能力;加强各相关行业协会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中介服务的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体系。
  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作用,引导评估、拍卖、定价、经纪、推介、交易等中介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符合设计产业特点的专业服务;加强战略咨询、品牌架构、企业管理、研发设计、质量检测、法律法务、专利服务、营销策划、人才培训等专业机构与品牌企业的对接,鼓励品牌企业开展服务外包。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行业准入,建立专业服务机构资质认证制度,指导形成合理的竞争体系。
  (五)推进“三都”平台建设,提高产业服务能力
  1.加强创意设计平台
  加强创意与设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和发展水平。构建以上海设计之都公共服务平台为龙头,整合相关专业技术类、综合信息类、产业要素类服务平台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强对已有公共服务平台的梳理,围绕其上下游产业链的功能建设,开展专业分工、特色明显、有机贯通的整合;聚焦创意设计、信息发布、品牌咨询、标准制定、营销渠道、展示交流等专业领域,为创意设计、时尚产业及各类品牌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加强行业技术创新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符合创意与设计业特点的技术支撑服务平台,重点推进材料和色彩研发、人体工效研究、生物力学研究、人机交互研究、虚拟现实与辅助设计研究、用户体验测试研究;搭建创新技术整合平台,实施“互联网”计划,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重点关注创意设计与新能源、智慧城市、节能环保技术等融合创新的平台建设;按行业构建检验检测、数据库、知识库等平台,完善自主品牌数据库,进一步加强量化科学的统计分析和管理。
  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面向设计创新的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开展设计创新示范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设计中心,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分离设计机构,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化程度;开展设计创新示范企业、设计创新示范项目的创建和认定工作,形成典型示范带头效应,促进“上海制造”向“上海创造”的升级转型。
  2.夯实时尚发展平台
  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国家级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集聚国内外时尚产业发展资源,着力推进上海国际时尚之都建设,不断扩大提升上海国际时尚之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组建中国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时尚产业发展。设立中国时尚趋势研究院,开展中国色彩流行趋势、中国化纤流行趋势、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中国服装流行趋势以及中国家纺流行趋势等研究。与国内外信息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中国消费品发展趋势和发展导向研究,加强行业基础性研究和建设。推进国际和全国性轻工领域专业设计机构落户上海,推动全国轻工领域重点企业在沪设立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先行启动推进国际室内建筑设计师团体联盟亚洲分部等机构落地上海。
  推进国家级时尚产业基地“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建设,不断集聚国内外优秀品牌发展,加强中国色彩研究应用中心、中国流行面料发布展示中心、中国时尚信息服务中心、时尚设计师俱乐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中国时尚艺术中心等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支持国家乃至世界级轻工行业发展基地落地上海,发挥辐射效应,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共同培育产业集群,共建若干个以轻工行业集聚为特色的产业(文创)园区,重点支持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等项目建设并力争产生世界辐射影响力,支持上海创建文化创意设计与科技创新融合的轻工特色小镇。依托“上海制造”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历史积淀,重新打造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3.建立品牌服务平台
  在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市场力量的前提下,探索成立上海品牌交易评估中心,对品牌价值进行货币性评估;评估结果提供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展品牌所有权质押融资;协助开展品牌企业的资本对接,并试点开展上海老品牌所有权的转让等。
  通过部市合作,共建国家级品牌专业服务联盟,集聚国内一流的战略咨询、营销策划、检测评估、创新研发、培训推介、两化融合、指数发布、标准研究、中介交易等方面的专家和专业机构,通过线上线下形成与国内企业对接的服务网络,建立质量品牌建设长效机制,为全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推进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
  4.推动智库建设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意设计领域的智库建设之路。要依照相关规律,参照国际经验,围绕上海创意设计的重大战略及重大问题展开,避免一般性的学术研究,切实形成一批有现实针对性的智库研究成果。
  努力发挥已成立的“国际创意城市智库”的作用,鼓励其为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以及促进国际大都市之间的合作献计献策。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创意设计方面的智库,为民间智库的发展营造环境和土壤。
  加强品牌经济研究。拟成立上海品牌经济发展研究院(民非组织),整合国内外品牌专家资源,加强品牌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开展品牌建设工作和品牌发展状况研究,发布年度品牌发展报告;开展品牌对经济发展要素贡献度、品牌力指数等专项研究等。帮助企业更新理念、创新思路,同时树立上海城市品牌崭新形象。
  五、“十三五”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推进机制
  一是进一步发挥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市品牌建设联席会议的领导统筹作用,完善办公室的机制建设,加强本市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计划实施、政策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推进等工作,提高对创意与设计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部市合作,加强与国务院相关部委、相关国家级行业协会在相关领域的合作,积极争取一些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上海。三是进一步发挥各区县主战场作用,引导各区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出台促进区域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规划、计划、财政扶持政策、园区管理办法等,深化载体和重大项目建设,开展特色活动。四是进一步发挥创意与设计产业领域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社会中介的作用,整合行业资源、协调行业利益、加强行业自律,共同推进落实各项目标任务。
  (二)加大政策落实和创新力度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促进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意见。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特征,结合上海产业发展实际,加强政策调研,制定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落实文化创意领域税收优惠、项目用地、市场流通、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政策的解读和宣传推广,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统筹协调。二是加大市、区两级文创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技术改造、传播渠道建设、创意成果转化、区域品牌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引进、重大奖项和活动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支持一批具有重要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的项目;加强国资国企投资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引导各类投资资金加大向创意与设计产业核心领域、新兴文化创意业态的投资力度。
  (三)优化产业发展市场环境
  一是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深入实施《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年)》,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创新、创意和设计激励机制。加强创意设计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以及民事和刑事司法保护,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侵权代价;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对各类侵权行为形成有效追究,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活动;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用行业内力量自觉抵制和约束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发生。鼓励文化企业加强对创意作品及形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等工作。二是加强基础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完善产业统计体系,与统计部门合作开展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市、区两级统计制度,加强对产业统计数据的研究分析,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为企业经营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适时发布产业发展报告,形成完整的规划指导体系;加强对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态与成果、人才、企业等方面的积极宣传,提高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度。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发展 沪经信都[2018] 201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