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劳动就业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发文文号:
发文部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发文时间: 2017-2-13
实施时间: 2017-2-13
法规类型: 劳动就业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中国
阅读人次: 1984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自2009年1月1日起公布施行以来,对于保障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审理案件,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劳动人事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仲裁办案制度,提升仲裁机构争议处理能力,我们对《规则》进行了修订。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
  1.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http://www.chinalaw.gov.cn),进入首页左侧的“法规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提出意见。
  2.登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网址:http://www.mohrss.gov.cn),进入首页左侧的“政策法规”,在“征求意见”栏目里提出意见。
  3.电子邮件:lifachu@mohrss.gov.cn
  4.通信地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法规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3号,邮编:100013),并请在信封上注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字样。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7年3月13日。
  附件:1.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2. 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7年2月13日
  附件1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修订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以下简称争议),规范仲裁办案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军队文职人员用人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第三条 仲裁委员会下设实体化的办事机构,称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下简称仲裁院)。
  第四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争议案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先行调解,及时裁决。
  第五条 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争议,或者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
  仲裁委员会处理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应当依照三方原则组成仲裁庭处理。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六条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尚未建立工会的,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产生的代表依法申请仲裁。
  第七条 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未领取营业执照、被吊销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到期继续经营、被责令关闭、撤销以及用人单位解散、歇业,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依法将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
  第八条 劳动者与个人承包经营者发生争议,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应当将发包的组织和个人承包经营者作为共同当事人。
  第九条 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一方当事人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的;
  (二)一方当事人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支付令等方式请求权利救济的;
  (三)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的。
  第十条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劳动者的法定代理人未确定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第十一条 劳动合同履行地为劳动者实际工作场所地,用人单位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注册、登记地或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用人单位未经注册、登记的,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所在地。
  案件受理后,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发生变化的,不改变争议仲裁的管辖。
  有多个劳动合同履行地的,由最先受理的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发现已受理案件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应当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对上述移送案件,受移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依法受理。受移送的仲裁委员会认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规定不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或仲裁委员会之间因管辖争议协商不成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仲裁委员会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三条 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的,应当在答辩期满前书面提出。当事人逾期提出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仲裁委员会应当审查当事人提出的管辖异议,异议成立的,将案件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异议不成立的,应当书面驳回。
  第十四条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庭审理前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庭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庭审辩论终结前提出。
  当事人在庭审辩论终结后提出回避申请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回避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以口头形式作出的,应当记入笔录。
  第十五条 仲裁员、记录人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或其授权的仲裁院负责人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担任案件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决定。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仲裁委员会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处理,但因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第十六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七条 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照本规则第十六条规定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第十八条 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九条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参照民事诉讼有关规定予以收集;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决定参照民事诉讼有关规定予以收集。
  第二十条 仲裁委员会依法调查取证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配合。
  仲裁委员会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调查对象出示工作证件和仲裁委员会出具的介绍信。
  第二十一条 争议处理中涉及证据形式、证据提交、证据交换、证据质证、证据认定等事项,本规则未规定的,可以参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仲裁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仲裁委员会指定期间。
  仲裁委员会送达仲裁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并签名或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仲裁期间的计算和仲裁文书的送达方式,仲裁委员会可以参照民事诉讼关于期间的计算和送达方式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受送达人拒绝签收仲裁文书或因企业停业等原因导致无法送达的,通过在受送达人住所、注册地或经营场所留置、张贴仲裁文书,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的,自留置、张贴之日起经过三日即视为送达。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二十日,即视为送达。
  第二十四条 案件处理终结后,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材料立卷归档。
  第二十五条 仲裁案卷分正卷和副卷装订。
  正卷包括:仲裁申请书、受理(不予受理)通知书、答辩书、当事人及仲裁参加人的身份证明材料、授权委托书、调查证据、勘验笔录、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委托鉴定材料、开庭通知、庭审笔录、延期通知书、撤回仲裁申请书、调解书、裁决书、决定书、案件移送函、送达回证等。
  副卷包括:立案审批表、延期审理审批表、中止审理审批表、调查提纲、阅卷笔录、会议笔录、评议记录、结案审批表等。
  第二十六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建立案卷查阅制度。对不需要保密的案卷正卷材料,应当允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查阅、复印。
  第二十七条 仲裁调解和其他方式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五年;仲裁裁决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十年;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保存期满后的案卷,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在仲裁活动中涉及国家秘密或军事秘密的,依照国家或军队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涉及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经当事人书面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不公开审理。
  第三章  仲裁程序
  第一节  申请和受理
  第二十九条 本规则第二条第(一)、(三)、(四)、(五)项规定的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劳动人事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当事人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劳动人事关系终止或解除的,应当自劳动人事关系终止或解除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本规则第二条第(二)项规定的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适用公务员法有关规定。
  第三十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所、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经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确认。
  仲裁委员会收取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应当出具收件回执。对于仲裁申请书不规范或者材料不齐备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并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第三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仲裁申请应当予以受理,并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
  (一)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争议范围;
  (二)有明确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三)申请人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四)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
  第三十二条 对不符合本规则第三十一条第(一)、(二)、(三)项规定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并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对不符合本规则第三十一条第四项规定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作出书面说明并告知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对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决定或决定不予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就该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后,发现不应当受理的,除本规则第十二条规定外,应当撤销案件,并自决定撤销案件后五日内,以决定书的形式通知当事人。
  第三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逾期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三十五条 对调解书、裁决书、判决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申请人基于同一事实、理由及仲裁请求又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三十六条 被申请人可以在答辩期间提出反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被申请人反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通知被申请人。
  决定受理的,仲裁委员会可以将反申请和申请合并处理。
  反申请应当另行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书面告知被申请人另行申请仲裁;反申请不属于本规则规定应当受理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向被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被申请人答辩期满后对申请人提出反申请的,应当另行提出,另案处理。
  第二节  开庭和裁决
  第三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组成仲裁庭并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三十八条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仲裁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第三十九条 申请人收到书面开庭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申请人重新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仲裁庭可以继续开庭审理,可以缺席裁决。
  申请人收到书面开庭通知,自行撤回仲裁申请后,在仲裁时效之内再次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
  第四十条 当事人申请鉴定的,鉴定费由申请鉴定方先行垫付,案件处理终结后,由鉴定结果对其不利方负担。鉴定结果不明确的,由申请鉴定方负担。
  第四十一条 开庭审理前,记录人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
  开庭审理时,由仲裁员宣布开庭、案由和仲裁员、记录人员名单,核对当事人,告知当事人有关的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开庭审理中,仲裁员应当听取申请人的陈述和被申请人的答辩,主持庭审调查、质证和辩论、征询当事人最后意见,并进行调解。
  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加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当庭申请补正。仲裁庭认为申请无理由或者无必要的,可以不予补正,但是应当记录该申请。
  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应当在庭审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加人拒绝在庭审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的,仲裁庭应当记明情况附卷。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代理人和其他人应当遵守仲裁庭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的;
  (二)未经准许以移动通信等方式现场传播仲裁活动的;
  (三)其他扰乱仲裁庭秩序,妨害审理活动进行的。
  当事人、代理人或其他人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仲裁庭可以训诫、责令退出仲裁庭,也可以暂扣进行录音、录像、摄影、传播审理活动的器材,并责令其删除有关内容。拒不删除的,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强制删除,并将上述事实记入庭审笔录。
  严重违反仲裁庭纪律,不听劝告,拒绝改正的,可以对申请人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申请人重新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对被申请人按缺席裁决处理。
  第四十四条 申请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可以提出增加或者变更仲裁请求;仲裁庭对申请人增加或者变更的仲裁请求审查后认为应当受理的,应当通知被申请人并给予答辩期,被申请人明确表示放弃答辩期的除外。
  申请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出增加或变更仲裁请求的,应当另行提出,另案处理。
  第四十五条 被申请人可能有逃匿、转移财产等行为,致使裁决难以执行的,申请人可以申请财产保全。申请人应当通过仲裁机构向人民法院提交财产保全申请书及仲裁案件受理通知书等相关材料。
  第四十六条 仲裁庭裁决案件,应当自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或其授权的仲裁院负责人书面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的,仲裁期限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仲裁庭追加第三人的,仲裁期限从决定追加之日起重新计算;
  (二)申请人需要补正材料的,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的时间从材料补正之日起计算;
  (三)增加、变更仲裁申请的,仲裁期限从受理增加、变更仲裁申请之日起重新计算;
  (四)仲裁申请和反申请合并处理的,仲裁期限从受理反申请之日起重新计算;
  (五)案件移送管辖的,仲裁期限从接受移送之日起计算;
  (六)中止审理期间、公告送达期间不计入仲裁期限内;
  (七)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另行计算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或其授权的仲裁院负责人批准,可以中止案件审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一)劳动者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仲裁的;
  (二)劳动者一方当事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参加仲裁的;
  (三)用人单位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继者的;
  (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仲裁的;
  (五)案件审理需要以其他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且其他案件尚未审结的;
  (六)案件处理需要等待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以及其他鉴定结论的;
  (七)其他应当中止仲裁审理的情形。
  中止审理的情形消除后,仲裁庭应当恢复审理。
  第四十九条 当事人因仲裁庭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决定该案件终止审理;当事人未就该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仲裁委员会应当继续处理。
  第五十条 仲裁庭裁决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当事人对先行裁决不服的,可以依照调解仲裁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一条 仲裁庭裁决案件时,申请人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规定,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如果仲裁裁决涉及数项,对单项裁决数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事项,应当适用终局裁决。
  前款经济补偿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竞业限制期限内给予的经济补偿、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等;赔偿金包括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第二倍工资、违法约定试用期的赔偿金、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赔偿金等。
  根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二)项的规定,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应当适用终局裁决。
  仲裁庭裁决案件时,裁决内容同时涉及终局裁决和非终局裁决的,应当分别制作裁决书,并告知当事人相应的救济权利。
  第五十二条 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第五十三条 裁决书应当载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当事人权利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
  第五十四条 对裁决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仲裁庭已经裁决但在裁决书中遗漏的事项,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决定书予以补正并送达。
  第五十五条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调解仲裁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节  简易程序
  第五十六条 争议案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一)标的额不超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
  (二)权利义务明确、事实清楚的;
  (三)当事人申请审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制作的调解协议的;
  (四)双方当事人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的。
  第五十七条 下列争议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
  (一)被申请人下落不明的;
  (二)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四)仲裁委员会认为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
  第五十八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经征求相关当事人同意,仲裁庭可以缩短或取消答辩期。
  第五十九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仲裁庭可以用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等简便方式送达仲裁文书,但送达调解书、裁决书除外。
  以简便方式送达的开庭通知,未经当事人确认或者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当事人已经收到的,仲裁庭不得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或缺席裁决。
  第六十条 适用简易程序的争议案件,仲裁庭可以根据案件情况灵活确定举证期限、开庭日期、审理程序、文书制作等事项,但应当保障当事人陈述意见的权利。
  第六十一条 仲裁庭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前决定转为普通程序,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案件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审理期限自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计算,双方当事人已确认的事实,可以不再进行举证、质证。
  第四节  集体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程序
  第六十二条 处理劳动者一方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劳动人事争议,适用本节规定。
  第六十三条 发生集体劳动人事争议的,劳动者可以推举三至五名代表参加仲裁活动;用人单位有工会组织的,劳动者可以请求工会组织代表其参加仲裁活动。
  第六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当事人集体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做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五日内将仲裁庭组成人员、答辩期限、举证期限等事项一次性通知当事人。
  第六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组成合议庭处理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合议庭可以由仲裁委员会组成部门仲裁员参加。
  第六十六条仲裁庭处理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开庭前应当先行调解,或者引导当事人自行协商。
  仲裁庭处理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可以邀请法律工作者、律师、专家学者等第三方共同参与调解。
  调解或协商未能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及时裁决。
  第六十七条 仲裁庭开庭场所可以在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或者其他便于及时处理争议的地点。
  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一节  仲裁前调解
  第六十八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争议案件,应当坚持调解优先,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方式解决争议,给予必要的法律释明及风险提示。
  第六十九条 对未经调解组织调解,当事人直接申请仲裁的争议案件,仲裁委员会可以向当事人发出调解建议书,引导其到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当事人同意的,应当暂缓立案。
  第七十条 经调解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共同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审查申请。
  当事人申请审查调解协议,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审查申请书、调解协议和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其他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
  第七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收到当事人仲裁审查申请,应当及时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的,应当出具仲裁审查受理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一)不属于仲裁委员会受理争议案件范围的;
  (二)不属于收到申请的仲裁委员会管辖的;
  (三)确认劳动关系的;
  (四)超出规定的申请审查期间的;
  (五)调解协议经人民法院司法确认后,又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审查的。
  第七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审查调解协议,应当自受理审查申请之日起五日内结束。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或者其授权的仲裁院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五日。
  调解书送达前,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撤回审查申请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准许。
  第七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调解协议审查申请后,应当指定一名仲裁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
  仲裁委员会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的形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的内容应当与调解协议的内容相一致。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第七十四条 调解协议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制作调解书:
  (一)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
  (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三)当事人提供证据材料有弄虚作假嫌疑的;
  (四)违反自愿原则的;
  (五)内容不明确的;
  (六)其他不能制作调解书的情形。
  仲裁委员会决定不予制作调解书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七十五条 当事人撤回审查申请或仲裁委员会决定不予制作调解书的,仲裁审查终止。
  第二节  仲裁调解
  第七十六条 仲裁庭审理争议案件时,应当进行调解。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参与调解。
  第七十七条 开庭之前,经双方当事人同意,仲裁庭可以委托调解仲裁法第十条规定的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能力的组织、个人进行调解。
  自当事人同意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延长调解期间,延长期间不得超过五日。
  第七十八条 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协议作出妥协而认可的事实,不得在仲裁中作为对其不利的根据,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均同意的除外。
  第七十九条 仲裁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第八十条 当事人就部分仲裁请求达成调解协议的,仲裁庭可以就该部分先行出具调解书。
  第五章  附则
  第八十一条 本规则规定的“三日”、“五日”指工作日,“十日”、“十五日”、“二十日”、“四十五日”指自然日。
  第八十二条 本规则自2017年  月  日起施行。2009年1月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号)同时废止。
  附件2
  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修订
  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以下简称《办案规则》)是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八条授权制定的,自2009年1月1日起公布施行以来,对于保障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依法审理案件,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劳动人事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总量持续上升,处理难度不断加大,争议处理实践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办案规则》共5章82条,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一、依法完善终局裁决制度。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提出的“促进仲裁案件终结”的要求,让更多劳动争议在仲裁阶段终结,《办案规则》细化了适用终局裁决的范围,将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未签订劳动合同第二倍工资、违法约定试用期的赔偿金等争议案件纳入终局裁决适用范围,以减少当事人讼累,节约司法资源(第五十一条)。
  二、新增“简易程序”一节。该节规定了简单争议案件的快速处理程序,主要在答辩期、送达方式、灵活的审理方式、文书制作等方面简化程序,促进简单小额劳动争议案件的快速结案,充分发挥仲裁制度高效、便捷的优势(第三章第三节)。
  三、新增“集体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程序”一节。随着经济下行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因企业关停并转及搬迁引发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长。本节旨在简化集体争议处理程序,加强劳动关系三方组庭处理,缩短争议处理周期,达到依法公正快速解决集体劳动争议的目的(第三章第四节)。
  四、新增“调解程序”一章。为更好地发挥调解制度“案结事了人和”的优势,规范调解程序,提高调解工作公信力,发挥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新增该章:一是新增了仲裁前调解,规定了仲裁程序与调解组织调解程序的衔接,仲裁机构对调解组织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的审查确认、通过置换调解书赋予其法律效力等;二是新增了对仲裁立案后的调解程序进行规范,包括仲裁调解的期限、原则和方式等(第四章)。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2017/2/13
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有关问题的意见[一] 人社部发[2022] 2022/2/2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9部门关于进一步加 桂人社发[2023] 2023/1/29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转发《关于加强劳动人事 鄂人社发[2012] 2012/5/31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 人社部发[2020] 20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