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文号: 甘政办发[2016]215号
发文部门: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时间: 2016-12-30
实施时间: 2016-12-30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甘肃
阅读人次: 2798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三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30日
  甘肃省“十三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
  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6]23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已初具规模,尤其在建筑服务、旅游服务、运输服务、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特点如下:
  (一)贸易总量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我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0%。2015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0.7亿美元,进口总额11.3亿美元),同比增长19%,占全国的0.17%,占全省对外贸易的15.6%,高于全国15.4%的水平。
  (二)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我省不断扩大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的贸易规模,大力促进服务外包、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会展服务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1.服务外包产业加速追赶。“十二五”期间,我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8.26%。2015年我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54.24亿元,同比增长51%,从业人员数9350人。目前,在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学科技园区集中了一批服务外包企业,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其中,兰州市服务外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90%以上,骨干企业自主研发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应用产品,运用到政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行业。
  2.建筑服务出口形成优势。“十二五”期间,全省建筑行业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14.99亿美元,年均增长5.7%,带动劳务输出人数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境外劳务人员5770人,人均月收入9500元。劳务输出市场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部分国家,主要从事石油化工、房屋建筑、水利工程、交通运输项目。中甘国际、八冶公司、中油二建、地质公司等国有企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西固四建、甘肃恒利等非公企业近年来也取得较快发展。
  3.文化贸易蓬勃兴起。“十二五”期间,以演出、出版和文化产品出口为重点,全省文化艺术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集聚区逐步形成,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迄今已走过36年历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以《读者》为首的优秀期刊初步打开了欧洲和澳洲市场,读者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产品也已实现对外出口;庆阳香包、皮影艺术、剪纸等众多具有浓郁甘肃特色的文化产品也纷纷走向海外。
  4.运输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依托矿产资源和能源出口、石油钻机和化工等制造装备出口,陆空运输、国际货代、物流快递、仓储、口岸服务等运输服务贸易加快发展。目前,基本建成了公路、铁路、管道、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国际通道运输网络,兰州、酒泉、天水等大型流通枢纽节点正在快速形成。随着武威至阿拉木图的“天马号”,嘉峪关至阿拉木图的“嘉峪关号”,兰州至汉堡、兰州至日喀则至加德满都、兰州至明斯克的“兰州号”等国际货运专列的相继开行,国际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兰州航空口岸和敦煌航空口岸的对外开放,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两个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立,使口岸功能大幅提升,为运输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5.中医药服务贸易优势逐步显现。2014年我省被列入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8个试点省市之一,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入选骨干企业(机构)建设名录。“十二五”期间,通过有计划地组织省内中医专家前往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韩国、丹麦、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义诊、医疗援助、学术交流和讲座活动,中医药服务在海外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不断提升。目前,我省已在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马达加斯加建立了3家岐黄中医学院,培养中医100余名,在马达加斯加建立的中医中心运行良好。中医药产品在相关国家的认证注册、中药和医疗器械的出口等工作有序展开。佛慈制药集团在俄罗斯、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共计完成150个产品的注册,其生产的当归丸正在欧盟进行注册。
  6.旅游服务贸易高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出入境游客80.3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9.4万人次,出境游客40.9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8449万美元。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出境组团社50家,赴台游组团社4家。2015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游客54508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8%,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418.1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42%,通过旅行社组团出境的游客102656人次。全省共建有8个民航机场,其中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敦煌机场已对外开放,目前通过直航、包机等方式,已开通了至香港、台北、首尔、圣彼得堡等23条国际和地区航线。随着“旅游+”概念的提出,旅游与文化、中医药、会展、地产等产业加速融合,以观光为主的入境游正日益向深度游方向发展。
  7.会展服务实现较快发展。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规模品牌展会的示范带动下,我省展览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展会数量和规模明显提升,展览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专业展馆面积近8万平方米。2015年,我省共举办各类展会83个(规模在150个标准展位以上),年度展览面积57万平方米,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从2012年兰洽会1个增长至9个,其中达到1200个标准展位的有3个。展览业直接收入2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20亿元。特色和专业化展会数量不断增加,酒泉新能源博览会、中国(临夏)国际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博览会、天水伏羲文化节等区域特点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的展会不断向品牌化发展。
  (三)服务贸易发展环境逐步向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发展,集中支持了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离岸服务外包和旅游服务贸易等领域的项目,推进我省服务贸易工作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读者出版集团、庆阳锦绣实业有限公司、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企业8次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近两年,省商务厅从外经贸发展基金中配套部分资金,支持省内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平台建设。2016年6月,庆阳凌云服饰集团有限公司“庆阳香包迪拜推广项目”、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庆阳香包手工生产加工基地”、甘肃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舞剧《丝路花雨》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获批入选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二、机遇挑战
  未来5年是我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关键时期,服务业扩大开放将成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主战场,我国服务贸易有望延续“十二五”期间的高增长态势。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省作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快服务贸易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性机遇,前景十分广阔,但同时也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全球服务贸易稳步增长。在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国际背景下,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并迅速成为世界贸易新的重要增长点。2015年,我国实现服务进出口总额7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出口288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进口4248.1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全年服务出口和进口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速连续12个月在10%以上。普遍认为,未来5年服务贸易高增长的态势将得到延续。
  2.服务业开放将带动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2012年,我国服务业首次超过农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越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0.5%,同比增加2.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为8.3%,快于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服务业吸引外资进一步增加,2014年服务业吸收外资的占比达到56%。服务业大发展提升了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提高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获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文件,随着这些顶层设计的逐步落实,将有效促进服务贸易在各地的加速发展。2015年,国务院建立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部门服务进出口政策,统筹服务业对外开放,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加快发展服务贸易逐步达成共识。
  4.“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难得机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落实,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将带动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为我国服务出口提供新机遇。我国将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网络,扩大双边和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打破服务贸易壁垒。“一带一路”实施进程中的很多项目,将为产业、贸易、金融、旅游和交通等领域的扩张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我省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华夏文明、域外文明的交流融合之地,位居“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在通道、人文、资源、产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国家为推进沿边开发开放,又赋予甘肃向西开放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的定位。通过超前布局、主动定位,我省将成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5.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加速形成。“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轻纺食品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据统计,2015年我省第二产业增加值2494.77亿元,在生产总值中占36.74%;第三产业增加值3341.01亿元,在生产总值中占49.20%,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升级中国制造不仅仅需要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支撑,还需要有工业设计、品牌推广、市场网络、物流运输、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商务咨询、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产业的支撑。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服务产业基础都为我省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挑战。
  1.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仍处于低速复苏阶段,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动力不足。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多边服务贸易谈判僵持不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启动了《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诸边谈判,力求制定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规则,推动全球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服务业开放议题也是各方关注焦点。全球对服务贸易规则主导权的竞争日益激烈。
  2.政府服务和促进体系相对滞后。相对货物贸易多年形成的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我国政府针对服务贸易发展尚未建立系统的促进体系。目前已经出台的文件多为提出方向、设定原则,政策落地还需要细化。服务贸易涉及领域众多,而我省目前尚缺乏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工作机制,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尚需加强,服务贸易相关园区建设亟待加快。
  3.发展服务贸易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我省服务贸易与全国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西部五省区的竞争中,也不具备明显的产业优势,因此发展过程尤其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当前,外资在我省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力度依然不大,未来在吸引外资方面面临着与中西部条件相近省区的竞争。
  4.服务产业基础薄弱,人才严重短缺。我省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服务业占GDP比重低,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小,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受地域、经济基础等因素长期影响,服务贸易大多数领域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即使是旅游文化这些资源相对丰富的领域,产业发展规模与拥有的资源禀赋也不匹配,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发展水平更为落后。由于地处内陆边远地区,我省服务贸易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在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方面也存在约束。
  5.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缺少大企业和知名品牌。服务贸易领域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人才聚集度低、布局分散。很多企业对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的内涵不熟悉,普遍缺乏国际市场开拓的渠道和经验,“走出去”和承接国际离岸业务的能力较弱。多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传播方式落后,特别是演出业、出版业和民间工艺品等诸多文化贸易都是采取代理出口方式,没有形成自营出口。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我国加速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抓住国内外服务贸易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构建服务贸易发展新格局和培育“甘肃服务”国际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环节,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示范集聚,将服务贸易打造成为我省未来5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竞争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服务贸易各要素向优势领域集中,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政府要加强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指导,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促进体系,营造良好的环境。
  2.坚持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注重产业与贸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一方面依托制造业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带动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另一方面依托本地特色服务业优势,通过产业融合实现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
  3.坚持抢抓机遇与稳步发展相结合。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向西开放的机遇,将我省的区位优势转化为服务贸易的后发优势,推动我省服务贸易快速扩大规模。同时,注重夯实服务贸易发展基础,加强对各行业的分类指导,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明显提升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0%以上,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到2020年,力争实现翻番,达到20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一带一路”沿线中西亚、中东欧国家在我省服务出口的占比稳步提升。服务外包业务规模保持年均增长10%,重点抓好制造业升级、发展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外包和嵌入式软件外包,推进ITO、BPO和KPO的技能培训和软件研发。到2020年,全省服务外包金额达到10亿美元(离岸业务+在岸业务),引进、培育主营业务年营业额超过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3家,超千万元的企业10家,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培育2—3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力争将兰州建设成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四、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区位优势,加快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环境建设,以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为核心、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双轮带动发展的模式,布局加快推进服务贸易的各项工作。大力营造有利于服务贸易企业发展的环境氛围。通过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业务,加快打造一批主业突出、集成服务水平高的专业化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支持有特色、善创新的中小服务贸易企业发展。支持各类服务业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创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增加境外商业存在。支持服务业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管理境外经贸合作区。根据各市州产业优势和已初步形成的特色服务,逐步培育形成以兰州为主体,市州为支撑,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巩固和提升兰州、白银服务贸易集聚中心功能区地位,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提升服务开放层次,营造与国际服务业接轨的市场环境,增强其服务要素集聚及辐射带动功能。发挥陇东南产业优势,提升设计研发、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发挥河西5市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会展、运输仓储等服务贸易优势领域。按照巩固优势、发挥特色、挖掘潜力的原则,对7个服务贸易领域进行分类指导、重点促进。“十三五”期间,巩固和扩大旅游、建筑、运输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领域的规模优势,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加快文化、中医药等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培育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展、教育、专业商业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形成多领域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国际市场布局上,我省在继续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要将大力开拓“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市场作为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积极推进我省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抓住国家“互联网+”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东部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机遇,顺应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对IT和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鼓励和引导有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内外产业链分工,尽快提升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接包能力,促进我省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列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
  搭建平台促进产业集聚。积极响应贯彻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我省制造业升级,释放在岸服务外包市场的潜力。支持兰州软件园等园区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软硬件环境,加快产业集聚化发展。
  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紧抓服务外包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加强与东部省市的交流合作,发挥人工成本等比较优势,积极争取引进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做大产业规模。
  支持骨干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离岸业务。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能源工业、电子通讯等国际合作的机遇,支持骨干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相关运维服务和技术服务等业务,积极开拓服务外包离岸业务。
  加快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快我省高校服务外包相关学科建设,鼓励高校与服务外包企业建立校企结合的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对社会力量创办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的在政策上进行鼓励,为国际、国内知名培训机构在我省开展培训提供便利条件。
  加快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2—5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力争1—2个城市进入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行列。大力培育外包主体,打造服务外包品牌,引进、培育5家年营业额超过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超千万元的企业10家,吸纳10万大学生从业。支持鼓励甘肃万维等企业做大做强。
  (二)拓展建筑服务输出空间。
  扩大我省在西部工程承包与建筑服务贸易方面的相对优势,完善建筑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积极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大力开拓工程设计、工程监理等建筑服务市场,以工程承包增长带动劳务输出扩量。立足我省建筑企业的特点和水平,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一批在工程承包与建筑服务贸易领域的骨干公司走出去,拓展中高端业务市场,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进一步提高国际收入比例、扩大企业海外业务规模,支持中甘国际等领先企业成长为跨国承包工程企业。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建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逐步将业务从房建、路桥建设等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向石油、电力、工业建设等技术密集型领域延伸。鼓励企业拓展以投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积极探索PPP/BOT等新模式。
  加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西亚及中东欧国家建筑、能源、交通、电力、通讯等领域的调研,掌握国际建筑市场动态,选择和组织具有综合开发能力的建筑企业赴境外进行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重点市场成立分支机构,搜集项目信息并建立快速反应的机制,充分利用政府专项信贷资金并加强与中国金融机构的合作,协助完成项目融资。
  积极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相关国家取消或放宽对建筑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走出去”的限制。政府要协助企业做好风险管控工作,从国别风险研究、安保体系建设、保险体系建设三方面给予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充分利用我省各个层次专业或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加大对建筑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配套服务工作力度,提高出国劳务人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与国内外工程承包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
  (三)做强特色文化贸易。
  支持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从事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经营的对外文化贸易业务,鼓励引入社会资本,结合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组建大型演出团体。大力扶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制定我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及重点项目评价体系,加大对入选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品牌形象店,搭建贸易平台。
  整合陇货文化精品,把兰州百合、苦水玫瑰、剪纸艺术、陇绣艺术、文化香包、民族服饰等特色产品进行文化包装,实现品牌化营销,打造华夏文化特色产品贸易集群。重点培育一批文化服务品牌,在出版方面,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实际,翻译出版一批适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甘版图书,大力推动甘版精品图书走出去;在演出方面,发挥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的品牌影响力,打造一批适合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演出,展现甘肃历史、文化和民俗的系列舞台精品剧目,带动我省文化走出去。
  以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基础,积极争取建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使之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文化中心,吸引省内外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企业入驻,形成以“丝路文化”为主题的产业集聚区,成为丝路文化产品进出口的集散中心,并建立以丝路文化产品交易为特色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全力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促进和扩大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
  到2020年,力争建成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培育3—5家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双超百亿的文化企业,壮大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有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在兰州、敦煌等地建设一批对外文化贸易集聚区,使我省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状况得以扭转。
  (四)大力促进运输服务贸易。
  抢抓“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建设机遇,加快我省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通道建设,将我省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兰州国际机场全货机支持政策的实施落地,填补我省航空领域全货机空白。加快甘肃省航空货运口岸的建设,建立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核心的航空货运口岸,力争在嘉峪关设立航空口岸;加快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的建设,积极推进在兰州、武威设立铁路口岸,在兰州等具备条件的市州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在中川机场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设立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肉类等指定口岸,加快运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和武威进境木材集中监管区。
  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我省物流园区建设,吸引面向中亚、中东欧市场的产业向我省集聚;加快我省航空国际快件、航空物流的发展,协调出台相关航空物流业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打造西北航空物流枢纽重镇,客货并重,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我省门户机场航空物流的枢纽作用,加快引进国际知名货代公司、高能级航运服务企业、航运航空物流企业及功能性机构集聚,形成运输聚集区。到2020年,培育3—5家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品牌。鼓励我省制造业逐步剥离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物流外包,培育专业化的第三方运输服务市场。引导和支持运输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运用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发展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拓宽“兰州号”和“天马号”物流服务半径,把兰州和武威打造成为中欧货运的西部集散中心,鼓励物流企业拓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运输服务市场。指导和帮助物流企业拓展跨境电商综合运输服务。争取在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或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建立专门的跨境电商物流园区,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跨境物流、仓储等配套服务。鼓励物流企业探索建设海外仓储和跨境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
  (五)中医药服务贸易力争取得更大突破。
  作为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在中医药服务贸易方面力争建成“一个示范功能区、两个基地、三个平台、四个项目”。全力打造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示范功能区;支持兰州市依托中医药企业集中的特点、定西市依托“中药材重要主产区”的特点,建设中医药服务贸易基地。加快中医药服务贸易产业协作、中医药服务贸易营销传播和中医药服务贸易信息化创新服务3个平台的建设。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省内中医药企业、协会和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上下联动的运营机制,从而实现跨体制、宽领域的资源整合。有机整合省内中医名医资源,通过互联网为境内外人员提供中医医疗服务。打破目前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公共服务,包括中医药产品在相关国家的认证注册等。
  大力发展中医药旅游养生、岐黄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中医药诊疗国际服务、中医药产品和药膳国际营销四类项目,整合各方面的相关资源,推动中医药产业与餐饮、住宿、旅游、养生、影视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以岐黄中医学院为示范项目,积极推动中医药教学“走出去”,提高甘肃中医药教育国际知名度;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与韩国、新西兰等国家医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国外举办孔子中医学院;加大海外留学生培养工作力度,每年吸引一定数量海外留学生来我省接受中医药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支持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医疗、养生、保健等中医药对外教学与培训。
  加大对重点市场国家中医药诊疗服务的推广,与国外医院合作开设中医药门诊,提高海外市场对中医药的认知度。拓展中医药服务的海外市场,要以东南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对中医药有较强认同感的市场为重点,同时加快拓展中亚、欧盟甚至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尽早设立中医药服务贸易海外工作站,逐渐形成以点带面的工作布局。支持我省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共同开展中医药技术推广、文化交流、科研合作,通过“以医带药”和“以药促医”方式推动中药及中医器械的国际注册认证及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中医药的国际营销宣传,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合作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中医药国际传播体系,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
  (六)做大做强旅游服务贸易。
  积极推动我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周边省区旅游业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互联、节会互参、市场互动。推动建立“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合作联盟”,在中亚五国逐步设立商贸旅游代表机构,支持中西亚国家旅游机构在我省设立办事处、代表处,促进交流合作。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同中亚、西亚、南亚、中东欧、非洲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签订旅游协议,通过互相开放签证政策,减免签证手续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推进国内旅游协作区的务实合作,联合周边省区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圈,推出环线旅游线路产品,创新开展丝绸之路铁路驿站和公路驿站旅游,实施游客互送,推动旅游业区域联动,错位发展,将丝绸之路旅游打造成全球旅游新热点。
  加快景区国际化建设步伐,延长旅游产业链,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注重培育旅游新业态。实施大景区建设工程,构建“235”布局的重点旅游景区体系,加快20个大景区、30个精品景区、50个特色景区建设,延长旅游链条,大力发展吃、住、行、娱、购等方面的旅游相关产业,让游客的旅行体验更丰富立体;开发旅游品牌线路,形成精品丝路线、黄河风情线、华夏寻根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6条主题品牌线路,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在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对当地旅游企业进行扶持。同时,努力吸引国内外大型线上、线下旅行社进入甘肃发展;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与文化、会展、中医药、教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努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将我省打造成为特色国际旅游目的地。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拓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完善现有文化旅游线路的服务功能,通过多语言智能终端铺设、无线网络建设、导游和服务人员专项外语培训,提升现有线路的智慧服务、外语服务水平;加快我省航空口岸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积极开通国际航线,积极推出以兰州为起点或终点的国际航线、旅游专列、旅游大巴专线、旅游包机航线;加快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步伐,将其打造成为丝绸之路入境游客集散中心。
  加大旅游对外宣传力度,在巩固日本、韩国、中东及港澳台等主要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欧美、澳新等海外市场,包括在主流媒体投放甘肃旅游形象宣传,与境内外旅游机构合作推广旅游产品。
  (七)提升会展服务水平。
  培育壮大一批品牌展会,培养一批特色专业展会。对我省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中国(甘肃)国际新能源博览会、中国·陇西中医药博览会、中国(临夏)国际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博览会等展会,加大支持力度,提升规模和档次,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国际化水平高、全国知名的品牌展会。充分利用自身文化、旅游、农副土特产品、有色金属、先进装备、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中药材、汽车建材等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打造一批专业展会。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推动品牌展会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中西亚、中东欧地区办展。
  加大对会展业的投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鼓励本地企业发展会展服务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会展企业的支持。鼓励社会各方投资组建经营公司和服务公司,对省内展览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形式,培育甘肃展览龙头企业。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完善展览业标准体系和诚信体系,加强与国内外展览业组织在办会办展、场馆设施、人员培训、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努力做好展览业专业人才的培训、交流和引进工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培训。
  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影响广泛的文化盛会,助推“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促进和扩大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之路。
  (八)扩大服务贸易进口。
  抓住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机遇,着力推进我省服务业对外开放,增加服务进口,加快服务产业的优化升级。继续完善并强化鼓励政策,加大服务贸易领域引资与引智、引技结合力度,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推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领域有序对外开放,鼓励外资进入育幼养老、文化演艺、健康、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和信息技术、设计咨询、专业服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参与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大力度吸引香港澳门服务业企业进入我省发展。
  (九)积极培育其他新兴服务领域。
  依托在兰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形成市场导向、企业主体、金融配套、政府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逐渐形成以兰州新区为平台的产学研一体技术贸易市场;鼓励我省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服务,依托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开展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试点,带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走向世界。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大数据商业模式,加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光纤网络经过我省通向中西亚国家的便利条件,积极拓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大数据服务市场,支持兰州新区建设数据中心;重点推动电子商务与传统行业的联动发展,支持依托我省优势产业建设大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全力打造省级跨境电商平台“陇汇通”网,推动跨境电商物流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酒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市县或企业申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
  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和质量。支持我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制订实施交流学者、交换留学生培养计划,吸纳留学生和外派国际交流生。探索建立对外教育文化交流(贸易)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力争国家把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培养交流计划放到兰州大学,建立面向中亚、西亚为主的对外教育培训基地,实现国际教育培训文化贸易的突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推进政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实施制度创新,搭建起横向配合、纵向联动、政企协调的服务贸易综合服务体系。建立省服务贸易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共同研究我省服务贸易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订服务贸易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解决服务贸易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推进国家和省级各项政策的落实,形成推动我省服务贸易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建立完善服务贸易统计监测体系。
  构建、完善我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统计资料收集、统计数据发布、统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相关制度。主管部门、专业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按照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标准(BOP统计和FATS统计)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借鉴先进地区或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逐步建立我省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办法。推进部门间统计信息共享,通过商务、外管、工商、统计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起本地服务贸易企业运行监测体系。
  (三)积极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
  积极组织有实力的企业申报国家重点支持的服务贸易企业和项目、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逐步制订和完善甘肃省服务贸易重点培育企业认定办法和省服务外包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加大对本地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引进信息技术、研发设计、动漫、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重点领域的外资,推动我省服务贸易由中低端向高端延伸。加强对中小服务贸易企业的扶持,采取奖励、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给予补贴等方式予以帮助,引导和支持一批有特色、善创新的服务业中小企业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四)推动服务贸易功能区域建设。
  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集聚作用,科学谋划服务贸易产业聚集区布局,鼓励兰州市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区、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开发区和试验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服务、旅游服务、文化贸易和版权贸易、动漫创意、中医药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我省服务贸易产业的整体优势。积极承接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市场的东部地区服务业的转移,使其成为我省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五)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外经贸发展专项基金(资金)、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引导基金对我省服务贸易企业的支持,组织企业申报商务部文化出口、软件贴息和服务外包资金。适时安排省级服务贸易专项资金和服务外包专项资金,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高级人才培训、获取国际认证、境外营销渠道建设、参加境外展会以及招收实习生等方面给予企业资金支持。利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文化贸易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人员培训、平台建设和市场拓展等支持力度。利用旅游宣传专项资金,加大对甘肃旅游向境外的推广力度。
  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等业务的支持力度,支持服务贸易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支持服务贸易企业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开拓国际市场。
  (六)积极打造促进平台。
  积极组织境内外市场开拓活动,加快服务企业拓展国内外和本地服务贸易市场的步伐。在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中逐步增加服务贸易内容,邀请服务贸易商参会参展,开展有关专业合作洽谈活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重点支持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中国·陇西中医药博览会等在我省举办的服务贸易品牌展会,提升办会规格和国际化水平。积极鼓励企业参加涉及服务贸易内容的国内外知名展会,加大对企业赴境外参加服务贸易各领域专业展会和推介活动的支持力度。积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签订服务贸易合作协议,重点围绕服务外包、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及劳务服务、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等领域开拓服务贸易业务,不断提升“甘肃服务”的国际知名度和合作水平。鼓励各类服务业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支持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建设境外营销网络、服务网点。
  (七)加快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探索多部门共同创建省服务贸易信息平台体系,发布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各类服务贸易政策、各重点服务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市场趋势。强化交易交付功能,形成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线上交易对接平台,实现网上信息发布、项目对接、人才交流等功能,拓宽海外采购商随时了解我省特色服务产品的渠道。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促进市场要素线上线下联动融合。加强我省服务贸易产业发展的对外宣传,利用区域性、国际性论坛和大型活动等多形式大力宣传推介我省服务贸易产业发展优势、成效和发展前景规划、政策等,提升我省服务的品牌形象。
  (八)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建设和认定一批甘肃服务贸易人才培训基地,加快我省服务贸易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省内高校建立服务贸易人才培育基地,加强服务贸易专业学历教育,着力培养中高级服务贸易经营管理人才和服务贸易一线技能人才。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鼓励服务贸易重点企业与高校建立人才定制培训合作项目,通过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和职业鉴定、国际资质认证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既熟练掌握外语技能又具备服务领域专业知识的各类实用型人才。拓宽引才渠道,将服务贸易紧缺急需的各类高级人才列入我省引智范围,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便利,不断改善服务贸易人才引进、人才流动机制等软硬件环境。
  (九)优化服务贸易便利化环境。
  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探索对会展、拍卖、快递、建筑等服务企业所需通关的国际展品、艺术品、电子商务快件等特殊物品的监管模式创新,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创新海关和检验检疫模式,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所需样机、样本、试剂等简化审批程序,实施分类管理,提供通关便利。深入推进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积极实施口岸“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高通关时效。便利跨境人民币结算,鼓励境内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扩大跨境支付服务范围,支持服务贸易企业采用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方式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国际通信服务水平,支持基础电信运行商为服务贸易企业网络接入和国际线路租赁提供便利。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关于申报2013年度中国进出口银行重点支 2013/10/11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财政改革与发展“十三五 2016/7/28
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江苏省国家税务局江苏省地方税 苏汇发[2009]11 2009/2/10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实施意见 陕政发[2015]52 2015/11/24
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5]8号 2015/1/28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服务贸易等 京地税法[2008] 2008/12/31
贸易新业态问题解答 2020/6/30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实施意见 吉政办发[2015] 2015/9/11
关于“十三五”期间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进口物资免征进口 财关税[2016]45 2016/1/1
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气发[2016]62号 2016/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