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收藏|Eng|XBRL中国|可做?|帮助|         手机版
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自动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社会保障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发文文号: 台政发[2016]25号
发文部门: 台州市人民政府
发文时间: 2016-6-13
实施时间: 2016-6-13
法规类型: 社会保障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台州
阅读人次: 2477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5]5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一都三城”目标,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兜底保障与就业增收相结合,政府扶持、社会帮扶与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着力“兜底线”、“补短板”、“促公平”、“建机制”、“活市场”,不断强化残疾人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大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和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到2020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残疾人整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广大残疾人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得到明显改善,康复全覆盖、出行无障碍,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参与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与全市人民共创共享小康社会。
  二、着力“兜底线”,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一)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确保应保尽保。对依靠家庭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和成年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可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并享受与低保家庭同等的和个人直接相关的专项社会救助政策。对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中的未成年重度残疾人和未成年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参照社会散居孤儿的养育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补贴,同时不再重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低保家庭残疾人初次就业、再就业的,3年内所获得的就业收入可不计入家庭收入。做好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对于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的残疾人,应当优先给予医疗救助;对纳入医疗救助的精神残疾人门诊服用基本抗精神病药物个人自付部分,实行全额保障。
  (二)加大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保障。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范围,根据全省目录调整情况,逐步调整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限制条件,推动各地将脑瘫、智障残疾儿童医疗康复项目纳入规定病种支付范围;将残疾儿童、精神残疾人和“三瘫一截”等成年重度残疾人纳入基层责任医生签约服务范围,服务费个人承担部分由当地财政给予80%补助。
  (三)完善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整合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相关政策,建立完善残疾人生活、护理、康复和社会保险等补贴制度,并实行补贴标准的动态调整。
  1.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主要补助残疾人因残疾产生的额外生活支出,对象为本市户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对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下的残疾人或本人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下的劳动年龄阶段残疾人,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30%发放生活补贴。
  2. 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主要补助残疾人因残疾产生的额外长期照护支出,对象为本市户籍,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二级且需要长期照护的重度残疾人以及非重度智力、精神残疾人,逐步推动形成面向所有需要长期照护残疾人的护理补贴制度。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基本不能自理、部分不能自理三档,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00元、250元、125元的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在机构集中托养的残疾人,在上述补贴标准基础上分别上浮50%。补贴标准根据护理支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3. 残疾人康复补贴。主要补助残疾人因残疾而产生的额外康复支出。加大康复救助力度,调整项目设置,扩大受益覆盖面。健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对0—6周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孤独症)、肢体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手术、配置辅助器具和康复训练等基本服务;对7—18周岁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基本养护服务。对残疾人自费配置人工耳蜗等辅助器具,各地可给予适当补贴。
  4. 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落实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等各项扶持政策。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按当地最低缴费标准给予部分或全额补贴。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贴。对个体就业和自谋职业的残疾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有困难的,按当地最低缴费标准给予一定的补助;有条件的地方,要扩大补助范围,提高标准。推动建立残疾人补充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合残疾人的意外伤害、康复、托养、护理等保险产品,各地要研究制定残疾人参保补贴政策,给予部分或全额补助。对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参加综合责任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各地可给予一定的补助。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可同时申领以上四类残疾人福利补贴。对既符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又符合因公致残、离休等生活补贴(津贴)、护理补贴(津贴)条件的残疾人,可择高申领其中一类生活补贴(津贴)、护理补贴(津贴)。享受儿童福利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的残疾儿童不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可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领取工伤保险生活护理费、纳入特困人员供养保障的残疾人不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残疾人不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以上四类补贴不计入城乡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的收入。
  (四)优先保障城乡残疾人基本住房。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住房长效救助机制,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对下肢残疾人在供应住房时应优先安排在便于出行的楼层。各县(市、区)政府要将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年度任务,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予以优先安排,减免相关费用,到2020年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任务。
  三、着力“补短板”,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权利
  (一)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各地要建立用人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将安置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范围。除创业3年内、在职职工总数不超过20人的小微企业外,对未达到安置比例要求的用人单位,严格依法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每多安置1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4个月最低工资的标准予以奖励。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当带头招录(聘)和安置残疾人就业,未达到安置比例的,应当优先招录(聘)残疾人,并实施单招单考残疾人。到2018年,所有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至少有1名残疾人在本单位安置就业;县(市、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安排一定数量的岗位用于残疾人就业;各级残联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干部,其中,市残联残疾人干部的比例达到10%以上,县(市、区)残联安排1—2名残疾人干部或职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 按照规定比例设定或预留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 每2年至少举办1次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招录符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就业。企业应依法与招录的残疾人订立劳动合同,实行同工同酬。公办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就业。
  (二)稳定发展集中就业。全面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搭建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产品和服务展销平台,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培育扶持吸纳残疾人集中就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场所建设、用水用电、登记注册、资金等方面给予照顾。鼓励福利企业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对安置残疾职工25%以上的福利企业,其超过部分按每人每年不低于当地最低月工资标准的2倍给予奖励,企业残疾职工的人数由同级民政、税务、残疾人联合会一起核定,奖励资金由同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同级财政解决。对残疾人辅助性(庇护性)就业机构,除根据规模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经费外,每安置1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2个月最低工资的标准予以补助,并对场地(所)租赁、技能培训、康复器材(设备)配置、无障碍设施改造给予补助。对盲人按摩机构等其他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各地可按安置残疾人人数给予一定的社保缴费补助。
  (三)促进残疾人多渠道就业创业。全面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并对其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所需的场地(所)租赁、启动资金、设施设备购置等予以补助。对残疾人兴办、创办、领办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的,在场地、资金、技术、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对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电子商务企业,每安置1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2个月最低工资的标准予以奖励。推动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机制,鼓励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增设残疾人创业孵化区,对依托大众创业孵化平台或利用现有残疾人服务设施创办的残疾人创业孵化园(基地),可给予场地(所)租赁、无障碍设施改造、设施设备购置补助。市对残疾人创业孵化工作突出的县(市、区)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各县(市、区)政府每年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成员就业, 有条件的县(市、区)书报亭、停车场等公共服务项目应优先安排符合就业条件的残疾人从业。有条件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工资待遇可参照社区工作者工资标准执行,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岗位可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定比例予以补助,通过编外聘用、纳入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报酬。
  (四)推进农村残疾人增收。把农村低收入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纳入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贫困监测体系,将其生活水平提高和数量减少情况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残疾人户建档立卡,分类施策,确保残疾人扶贫对象逐步增收脱贫。加大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优先享受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异地搬迁等财政专项扶贫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种养业大户等吸纳低收入残疾人就业,按其安置残疾人人数予以奖励,可同时享受就业补助等其他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选择贫困残疾人户进行结对帮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残疾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保障残疾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流转合法收益。
  (五)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向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建设覆盖全市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2018年底前,要将我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纳入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和发布。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培训成效与补助资金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市级定期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县(市、区)每年举办1—2次的残疾人专场就业招聘会,推动和健全残疾人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对残疾人自主参加职业培训,符合条件的给予培训费用补助。
  四、着力“促公平”,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
  (一)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和优化康复资源整合与配置,建立各级医疗机构和康复机构间的合作机制,实现机构间转诊转介有效对接。加强社区康复服务,加大社区康复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的考核力度。继续实施重点康复项目,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型辅助器具免费适配。提高儿童福利机构的康复服务能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强化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的培训功能,加强专业康复人才培养培训。建立中高级专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落实从事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入职奖补政策。在临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中强化医疗康复方面的内容。完善0—6周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
  (二)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完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布局,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开展学前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训练和生活费给予补贴。完善学前、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双重学籍制度和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管理办法。支持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班)建设。建立“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支持保障体系,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标准执行。送教服务公用经费拨到送教服务的责任学校,主要用于送教服务教师的交通费、送教服务的工作补贴、送教学具的制作与购置等。全面推行以“卫星班”为载体的融合教育,加大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力度并完善补助政策,积极探索个性化与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和教学质量。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对在高等院校就读的残疾学生给予助学奖励,鼓励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通过自学考试、电大函授、远程教育等方式接受高等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残疾少年儿童十五年教育。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资助水平,建立完善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补助政策。鼓励特殊教育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绩效工资分配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全面落实特殊教育津贴制度,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各级各类评先评优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三)强化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将残疾人专业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改造等纳入市、县(市、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到2020年, 5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都建有1家示范性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各县(市、区)至少建有1家示范性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平均每百名残疾人的康复和集中托养床位达到3张以上。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家残疾人庇护机构,鼓励、扶持村(社区)建立残疾人庇护照料机构。规范服务设施管理,制订残疾人康复、托养、庇护服务与评估标准。整合乡镇(街道)、村(社区)养老助残资源,为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料、居家安养服务。对民营机构开展的残疾人康复、托养、庇护、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参照养老服务业相关优惠政策执行,在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土地供应、购买服务、税费优惠、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
  (四)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积极推动无障碍环境市、县(市、区)创建,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出入口的坡道平整覆盖率。公共停车场在最便利位置按照不低于2%的比例,至少设置1处残疾人专用无障碍停车位并作出标志。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小城镇、农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竣工验收时,应吸收残联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参加。继续实施“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建设项目,并适当增加实施数量,有条件的地方要对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给予补贴。以国家信息无障碍建设标准为依据,逐步推进各级政府信息以无障碍方式发布、影像制品加配字幕、食品药品添加无障碍识别标识,对各级残联系统网站进行无障碍改造。市、县(市)电视台全面开设手语新闻节目,在影视作品和节目加配字幕。大力推广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技术和产品,实现残疾人网络交流无障碍。全面实施残疾人持残疾证免费乘坐公交车和城市轮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残疾人出行纳入城市公共交通补贴范围,由各级财政给予补贴。
  (五)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各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要为残疾人参与提供便利。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对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并配备适合残疾人的文体活动器材。残疾人集中就业、康复托养、庇护照料等场所,配备适合残疾人康复健身的文体设施和用品,并定期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对残疾人文体人才的就学、就业、创业给予优先安排和政策扶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残疾人文体人才给予奖励。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示范点和示范基地,积极创建省级残疾人文化艺术基地和体育基地,每个乡镇(街道)至少配备1名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并发挥作用,组织开展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达到65%以上。
  (六)建立残疾人服务管理新模式。各地要将基层残疾人服务网络纳入以社区为基础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条件,增强服务能力。建立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采集、维护和管理机制,健全残疾人统计调查制度,逐步实现劳动就业、扶贫、民政等部门残疾人基本信息共享,完善残疾人人口综合信息,搭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一体”残疾人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探索逐步推行智能化残疾人证,实现残疾人服务需求和服务资源有效对接,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五、着力“活市场”,实现助残资源配置合理化
  (一)积极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制定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残疾人康复、托养、护理、无障碍改造、文化体育、法律维权等服务为重点,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鼓励引导民办机构进入残疾人各项服务领域,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形式,建立托养、康复、就业、教育、培训等服务模式。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积极公开购买服务的项目、内容等信息,建立相关规范化流程。强化对政府购买服务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实现政府购买服务对残疾人服务供给的放大效应,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二)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社会组织通过捐款捐物、扶贫开发、助学助医等方式,为残疾人奉献爱心,提供慈善帮扶。鼓励支持服务残疾人的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发展,采取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在资金、场地(所)、设备、管理、岗位购买、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和规范其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大力培育残疾人慈善项目品牌。运用“互联网+公益”的理念,搭建公益慈善助残平台,建立残疾人需求信息与慈善资源信息的对接机制,引导企业、个人为残疾人提供慈善帮扶。倡导社会力量兴办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公益性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托养照料、社会工作服务等机构和设施。
  (三)广泛开展志愿助残活动。突出需求导向和精准服务,健全志愿助残的招募注册、服务对接、服务记录、组织管理、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制度,落实实名注册志愿者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各地要积极搭建志愿助残服务平台,加强助残志愿者专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助残志愿者“爱心遍访、阳光助残”行动,组织干部职工、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到残疾人服务机构、扶贫基地,以及残疾人家里开展志愿助残服务,确保每年每位残疾人被访问不少于1次。精心打造“圆梦行动”品牌,形成社会力量直接帮扶困难残疾人的工作机制。到2020年,全市助残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
  六、着力“建机制”,充分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内容,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每年签订残疾人工作重点任务责任书。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对其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通报。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每年对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向社会公布结果,并作为考核评价县(市、区)工作和领导干部实绩的依据。
  (二)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残疾人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各级财政要建立完善稳定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支出责任合理安排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所需的经费。确保各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本级使用部分的10%以上用于为残疾人服务的福利设施、设备。依法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提高残疾人直接受益项目的比例。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民政、人力社保、卫生计生、教育、公安、税务、市场监管、残联等单位之间相关数据信息的互通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市、县(市、区)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
  (三)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将残疾人权益维护纳入各级“平安建设”考核内容,加强对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的督促检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重要政策和实施重大建设时,涉及残疾人权益的,要征询本级残联组织和残疾人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残疾人的司法保护,严肃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开通残疾人服务热线和网上信访工作平台,畅通残疾人合法利益诉求渠道,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管理系统,落实主体责任,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四)完善残疾人事业社会动员机制。市和县(市、区)广播、报刊、电视和网站等主要新闻媒体要开设残疾人专版专栏专题,每年定期刊登播放助残公益广告。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重大节日期间,以文艺晚会、就业专场招聘、残疾人才艺展示、走访慰问、残健双向服务等为主要形式,广泛开展特色主题宣传活动。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鼓励,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市级有关单位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按照职责和重点任务分工,及时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实施办法。市政府将适时组织督查。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市政府已有规定与本实施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台州市人民政府
  2016年6月13日

相关附件:
附件.doc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 温政办[2016]60 2016/6/30
衢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的通 衢地税发[2007] 2007/9/1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闽政[2015]63号 2015/12/12
山西省地方税务局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地 晋地税规发[200 2001/11/27
关于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给予适当补贴 劳社部发[2005] 2005/6/10
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大连市财政局关于20 2018/3/12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务局转发财政部国 内财税[2011]54 2011/5/9
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关于进一步明确残疾、孤老人员个人所得 渝地税发[2012] 2012/1/1
天津市国家税务局天津市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落实促进残疾 津国税法[2007] 2007/7/1
丽水市地方税务局丽水市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征收2017年丽水 2017/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