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绍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文号: 绍政发[2016]12号
发文部门: 绍兴市人民政府
发文时间: 2016-5-12
实施时间: 2016-5-12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绍兴
阅读人次: 2873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中国制造2025绍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12日
  中国制造2025绍兴实施方案
  为抢抓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及“互联网+”发展机遇,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及浙江行动纲要,加快推进绍兴制造强市建设,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制造业居于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实施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推进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参与区域竞争的主导力量。绍兴是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然而,长期积存的传统产业为主、低端制造锁定、创新驱动不足、发展方式粗放等结构性、素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制造业再上新的台阶,特别是一些区域“低小散弱乱”块状集聚现象突出,一些领域亩产效益偏低、能耗和排放强度偏高,部分企业陷入成本上升、价格下降的“三明治”陷阱,个别企业甚至陷入困境引发风险,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当前,伴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国内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双向挤压”,正在重塑产业分工格局,特别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作为绍兴而言,推进制造业发展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面临矛盾叠加、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理念,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优势,尽快补齐短板,不断巩固和提升绍兴制造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推动绍兴实现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的新跨越。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抢抓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大机遇,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围绕“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和“建设生态绍兴、共享品质生活”目标,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推进智能制造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以强化创新发展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动力,更加注重稳增长与调结构同步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内涵式增长与外向型拓展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把绍兴建设成为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的引领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落实质量效益和“亩产论英雄”导向,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规划落地,优化政策扶持,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
  2.创新驱动与绿色引领相结合。坚持把创新摆上制造强市的核心位置,把绿色引领贯穿制造强市的各方面、全过程,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绿色高端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走创新驱动、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3.融合发展与开放发展相结合。坚持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制造强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统筹推进产城融合、军民融合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进走出去与引进来更好结合,推动制造业走融合互促、开放合作的发展道路。
  4.做优增量与调整存量相结合。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制造强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加快转移低端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深化推进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和品牌强市建设,促进产品提档升级,提升制造基础能力。
  5.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统筹推进全市域制造业资源要素整合和空间布局优化,形成建设制造强市的合力;针对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实施各项改革攻坚,开展各类示范试点,分步推进、梯次突破、由点及面,实现新的跨越和全面赶超。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制造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构建形成比较完善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效益大幅提升,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企业,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5%左右,单位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显著提升,新产品产值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创新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绿色引领成为主流。以治水、治气为突破口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领域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全面完成网络(绿色)制造方式对有污染企业的全覆盖,全面完成印染化工产业集聚升级工程,重点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水耗、物耗及排放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循环经济成效突出,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
  3.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全市“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5,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模式广泛推行,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机器换人”和电子商务对规上制造业企业的全覆盖以及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对机电类产品开发的全覆盖,生产型制造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产城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开放合作水平持续提升。
  4.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装备制造业超越纺织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信息经济规模突破千亿大关,重点培育一批总量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区域影响力广的知名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上市企业数量突破100家。
  5.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制造业保持中高速增长,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用地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工业项目平均投资强度处于全省先进水平,规上制造业增加值率、销售利税率持续提高,规上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左右,绍兴制造的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美誉度大幅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到2025年,制造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构建形成以信息经济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具有绍兴特色的绿色高端现代制造体系,制造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集群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工业基础能力和综合集成水平跃上新台阶,绍兴制造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2025绍兴制造强市建设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创新驱动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02

1.35

1.6

  规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26.9

50

80

  规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

35.7

40

45

结构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

25.5

30

35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

28.5

32

35

  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66.5

75

80

  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数量(个)

10

15

20

  上市企业数量(家)

60

100

150

融合发展

  两化融合指数

70.67

85

≥100

  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

64.6

70

80

  重点企业机器联网率(%)

50

55

60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33.2

36

40

绿色引领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比2015年下降18%

比2015年下降3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省下达指标

省下达指标

  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

省下达指标

省下达指标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89.5

(2014年)

92以上

94以上

质量效益

  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5.8

6.5左右(“十三五年均增速”)

6左右(“十四五”年均增速)

  规上制造业增加值率(%)

16.4

18

20

  规上制造业销售利税率(%)

8.6

9

9.5

  规上企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0.3

28

35

  ﹡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之和的下降幅度。
  二、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
  围绕构建绿色高端现代制造体系,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聚焦信息经济、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提升纺织、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及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每个领域确定若干主攻方向,着力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打造绍兴制造强市建设新增长极。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把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抢占信息经济和制造业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讯、工业控制、应用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新型传感器件、光电器件等高端电子元器件,LED及新型显示器件,智能数字设备等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培育以工控类嵌入式软件、行业软件及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咨询、中介服务等为重点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不断拓展面向行业提供数据交易、数据分析、设备租赁、服务器托管等的大数据和云服务产业,着力打造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等富有绍兴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到2020年,全市信息经济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信息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到2025年,全市信息经济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信息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引领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把发展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作为推进智能制造的首要任务,重点发展电焊、锻造、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安防、巡检、排爆、环保等特种机器人,以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着力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的深度融合与综合集成,不断提升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自动化数控生产线的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高效化水平,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印染装备、新型纺纱织造装备、高速数控针织装备等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积极探索“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全力打造千亿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形成具有绍兴特色、专业优势明显的智能装备制造和服务体系。
  (三)新能源汽车与现代交通装备。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与现代交通装备作为驱动制造强市建设的强大引擎,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乘用车、新型纯电动汽车等整车制造,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控系统、电机驱动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布局建设完善的充电设施网络,探索建立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智慧交通生态体系,打造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大力培育通用航空及游艇产业,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通航飞行服务和培训基地、通航机载设备和零部件制造基地以及专业化游艇生产、多元化游艇服务基地。积极拓展高速列车永磁电机、高铁刹车片等轨道交通关键产品及系统研发等领域,全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与现代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把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重点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光伏发电、光热利用、风电机组等新能源产业,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装备、水污染及污泥处置装备、工业有机废气治理装备、固废处理及综合利用装备、二氧化碳排放控制设备等现代环保装备及耗材,余热余压回收成套装备、通风排尘冷却专用设备等高效节能装备及变频调速系统、交直流伺服系统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加快推进节能电光源产业向LED及智慧照明领域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监测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不断拓展节能环保总承包、设施运营、管理咨询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全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五)高技术纤维与新型材料。把发展高技术纤维与新型材料作为培育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方向,按照“差别化、功能化、复合化、绿色化”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超细旦差别化、复合化新型涤纶纤维,超仿真纤维和高阻燃、抗熔滴、高导湿、抗静电、防辐射、低熔点、抗菌防臭等功能性纤维,芳纶、碳纤维、聚苯硫醚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纤维。积极培育高性能膜、纳米功能材料、新型电池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及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用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氟硅新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耐磨耐热耐腐蚀复合铜合金、铝合金及高新多层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粉末冶金以及3D打印烧结用粉体材料等,全力打造千亿级高技术纤维与新型材料产业集群。
  (六)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把发展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作为培育生命健康产业的有力支撑,围绕构建服务、生产和研发相互联动、协调发展的健康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药物、诊断试剂、新型疫苗等生物医药产业,积极推进高端制剂产品及缓释控释、靶向给药等药用辅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培育多排螺旋CT、PET、PET-CT等大型医疗设备,医药支架、医用导管、修复填充材料等植(介)入性器械等健康装备及医用新材料,培育发展天然药物产业,加大中药材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做大做强维生素等营养保健品及健康食品,以及药品、器械研发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到2020年,以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为核心的健康制造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到2025年,全力打造千亿级健康产业制造与研发基地。
  (七)关键基础件与核心零部件。把发展关键基础件与核心零部件作为落实工业强基工程、提升基础制造能力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基础制造装备用大型、精密、高效压铸模具,不断提升汽车覆盖件、金属粉末注塑成型模具等设计制造水平。积极培育重大装备用高速高精传动装置、高精密液压泵阀及马达、密封件、紧固件等通用件,努力提高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关键工艺水平。重点开发高档数控机床、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用智能化、精密化功能部件,大功率风电机组轴承、长寿命高可靠性汽车轴承及轴承单元和超精密级医疗器械主轴轴承,高速列车及舰船用齿轮传动装置、污水处理设备用高速齿轮箱及高精特齿轮等,形成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八)高端纺织与时尚设计。推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是制造强市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重点以强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导向,推动纺织产业“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强化产业链重点在做宽纺织领域、做精纺织产品、做高纺织层次、做长纺织链条上下功夫,全力推进纺织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广生态绿色纺织新技术,努力推进“互联网+纺织”服务平台及电商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并力求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有新的突破。提升价值链重点在推进轻纺城“三次创业”,发展纺织创意设计,集聚纺织时尚元素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时尚展会、时尚园区、时尚企业、时尚产品、时尚品牌,不断提升绍兴纺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美誉度,全力把绍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纺织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
  (九)绿色化工材料。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加快推进化工产业向生产节能化、工艺清洁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巩固精细化学品领域的国内领先优势,大力发展高性能染料、绿色环保表面活性剂及印染后整理助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努力建成全球高性能染料制造中心。积极拓展以石化新材料为重点的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高效低毒的农药新品种、超净高纯电子化学品、清洁型日化产品和其他功能性精细化工产品。加快推进现有化工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升级,严格禁止污染重、能耗高、安全生产隐患大的项目准入,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绿色化工材料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努力实现“高端、安全、绿色”的发展目标。
  (十)绍兴黄酒。按照“创新为动力、产业为支撑、质量为保证、品牌为龙头、文化为脉络、旅游为联动”总体要求,着力传承发展绍兴黄酒产业,全力打造绍兴黄酒特色小镇,推动柯桥湖塘产业板块和越城东浦文化板块的联动开发建设,促进黄酒制造、黄酒文化、黄酒旅游、黄酒消费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黄酒企业通过引入战略合作者、实行强强联合、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加大产业整合和市场拓展力度,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和发展层次,着力打造“千亿级”黄酒产业。到2020年,全市黄酒产量超过100万千升,产值突破200亿元;到2025年,打造形成产业、文化、旅游为一体,引领消费、享誉全球的“世界黄酒之都”。同时,积极推进丝绸、珍珠、“绍兴三宝”(越剑、越镜、越窑青瓷)等传统技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一)主要任务。围绕制造强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明晰目标任务,厚植发展优势,增添发展动能,努力走出一条有绍兴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道路。
  1.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把推进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市建设和“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制造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设备监控技术、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深化推进柯桥区、诸暨市、新昌县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综合性示范区和试点区建设,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的装备层、应用层、平台层“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体系。到2020年,全市龙头骨干企业实现信息化应用全覆盖,80%以上中小微企业实现信息化普及,30%以上的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生产方式;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基本实现“绍兴制造”向“绍兴智造”转型升级。
  (1)推进装备智能化。大力实施智能产品与装备开发计划,深化推进柯桥区、新昌县智能纺织印染装备,诸暨市现代环保装备等产业技术创新省级试点,着力突破一批高速高精制造、制造业信息化、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等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生成实施一批智能成套装备协同制造、协同创新项目,分行业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企业,全力打造一批企业集聚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品牌效应明显、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的智能装备产业链和特色产业基地。到2020年,培育4—6家智能装备特色小镇,研制并应用100个首台(套)智能装备;到2025年,全面实现装备产业向智能化方向“升级换代”。(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2)推进生产自动化。重点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机器换人”,深化推进诸暨袜业、新昌轴承、袍江印染等省级“机器换人”试点,围绕纺织化纤、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流程制造行业打造一批“智能工厂”示范样板,围绕机械电子、汽车家电、服装服饰等离散制造行业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示范样板,加快推进企业数控机床、专用设备、成套设备、辅助设备等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和联网管理,组织实施“工业机器人”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形成“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专用网络”的工业物联网。到2020年,制造业使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20台/万人以上;到2025年,全面完成“机器换人”对规上制造业企业的全覆盖。(责任部门:市经信委)
  (3)推进设计数字化。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的有机融合,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仿真等技术,深化推进柯桥纺织创意设计基地、诸暨工业设计基地等省级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强面向特定行业共性设计技术、业务流程设计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到2020年,全市工业设计服务收入突破20亿元,成果转化产值达到2000亿元,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到2025年,全面完成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对机电类产品开发的全覆盖。(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科技局)
  (4)推进管理现代化。重点推进企业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和智能管控,大力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资产管理系统(EA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积极推行企业首席信息官(C)制度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深化开展“精益拓展”等企业管理创新系列活动。到2020年,重点企业ERP应用率达到90%以上,PLM应用率达到50%以上;到2025年,实现ERP应用全覆盖,PLM应用率达到80%以上,通过推进智能制造提升企业的科学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责任部门:市经信委)
  2.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围绕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好以治水、治气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不断加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培育和建设,切实加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落后产能淘汰及低端产业转移推进力度,大力推进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治水治气、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环节的渗透融合和深度应用,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制造体系。到2020年,全市重点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水耗、物耗及排放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25年,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
  (1)深化重点行业整治。重点实施印染化工产业集聚升级工程,按照“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的目标,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印染行业落后产能淘汰目录、先进工艺设备技术指导目录和绿色示范标杆企业评选标准,加强标准管控,加大整治力度,鼓励采用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低浴比的染色技术和静电除尘等印染废水、废气深度处理技术,推广应用具有废气深度净化余热回收装置的新型定型机和新型智能、数码印花机,全面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所有印染企业向集聚区搬迁集聚或就地提升工作;到2020年,印染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以上,单位污水排放财税贡献增长40%以上,推动全市印染产业实现质的跃升。科学制定化工行业集聚升级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化工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提升,严格入园标准、集聚标准和验收标准,明确搬迁、集聚时间表,加大集聚区外化工企业落后淘汰和低端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企业提质增效。(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安监局)
  (2)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管理,深化开展“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行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加大“高能耗、高排放、高危险、低效益”落后产能淘汰和低端产业转移力度。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低小散”行业整治工作。强化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及企业综合评价制度、资源能源要素差别化价格、差别化信贷等政策,倒逼严重过剩产能有序退出。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力度,实现市场出清,加快“腾笼换鸟”。(责任部门:市经信委)
  (3)提高企业能效水平。严格落实用能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等绿色工业发展支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围绕纺织、化工、医药、热电等重点行业,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和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清洁化改造,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大重点行业节能监察和能耗对标力度,确保完成节能“双控”目标任务。(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环保局)
  (4)推行绿色制造模式。深化推进上虞区、新昌县省级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区和试点区建设,重点在易污染、高耗能和安全风险高的行业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在计量供料、生产控制、定位监测、安全控制、质量检测等方面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的精准管控。积极在机床、电机、服装、化纤等领域开展再制造试点,深化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清洁化、循环化改造,“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的循环化改造任务。(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安监局)
  3.大力推进精品制造。围绕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和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扎实推进精品制造,深化推进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和品牌强市建设,不断加快增材制造、智能工业机器人、工业嵌入式软件等的普及应用。到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主导产品采标率达到75%,形成一批享誉世界的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到2025年,绍兴制造的质量效益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实施产品换代计划。围绕提升“四基”能力,推进落实强基工程项目专项,重点围绕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现代环保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重大装备、整机所需高性能基础零部件及关键基础材料,打造一批“四基”领域产业基地和重点企业,围绕共性基础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标准制(修)订、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探索创建和认证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四基”企业与整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组建产业联盟,开展协同制造、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我市智能装备领域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自主保障能力。(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科技局)
  (2)实施标准引领计划。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试点及应用工作,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建设,面向重点块状行业组建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标准联盟,制订实施一批提升主导产业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一流的团体标准,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每年新增主导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浙江制造”标准20项以上;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标准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企业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体系。(责任部门:市质监局、市经信委)
  (3)实施质量提升计划。围绕制造强市的重点领域及重点块状行业开展质量提升示范试点,大力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应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智能检测和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提高1个百分点。健全完善工业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诚信体系,重点围绕食品、药品、黄酒等领域推进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质监局)
  (4)实施品牌培育计划。依托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和制造业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培育一批制造业品牌示范企业,建立一批品牌指导站和品牌培育库,加强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绍兴黄酒”等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动态管理机制,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走出去”,切实加强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和对商标侵权的打击力度,加快构建品牌建设梯度提升、社会化支撑及服务体系。(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质监局)
  4.大力推进协同制造。顺应“互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全面互联和紧密协同,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有效集聚与无缝对接,不断提升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和优化配置水平,不断深化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加快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到2020年、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6%和40%以上,制造业协同发展、开放发展持续深化,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1)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研发设计、网络化制造等协同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积极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切实加强“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数据中心与工业宽带建设的对接,加快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到2020年,实现全市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光宽带覆盖面达到100%;到2025年,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体系。(责任部门:市经信委)
  (2)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行动。大力推进柯桥纺织、诸暨大唐袜业、嵊州领带和新昌轴承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重点面向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智能制造大数据平台、行业性B2B电商平台及智能物流系统、有影响力的区域国际品牌,以及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支撑集群企业转型升级。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集群内部的有效协同。积极在袜业、伞业、窗帘等领域推进“中国质造·浙江好产品”行动,以个性化需求促进企业智能化生产。到2020年,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突破650亿元;到2025年,全面完成电子商务对规上制造业企业的全覆盖。(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
  (3)实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进计划。制定出台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实施意见,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示范试点,重点围绕服装家纺等终端消费品领域,开展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试点,围绕成套装备制造等领域,大力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业务,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开展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加速推进从产品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到2020年,创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0家以上;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集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软件设计、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发改委)
  (4)实施制造业开放型发展促进计划。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机遇,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杭州、宁波都市圈建设,重点推进制造业企业加快“双引、双购、双转”步伐,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技术、引进高端研发机构,收购高端企业、收购高端品牌,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转移低附加值的产品和企业,“十三五”期间培育20家左右本土跨国公司。大力推动“绍兴经济”和“绍兴人经济”协调互动和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协同、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格局。(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局)
  (5)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试点。抢抓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及企业参与“军贸军购”,建立军民融合信息征集和发布机制以及军企、民企长效对接机制,构建军民融合技术转移和产业促进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军工保密资格、军工质量管理体系、武器装备承制等相关认证,重点实施产业、基地、重点企业、军转民项目、军民结合科技成果等“五个一批”推进工程。到2020年,全市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努力建成全国军民融合的创新示范区。(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
  (二)重大工程。围绕制造强市建设的要求、方向和任务,进一步突出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的引领带动和核心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新跨越。
  1.大产业培育工程。围绕制造强市建设的十大重点领域,每个产业领域构建形成“一个发展规划(导向目录)、一个扶持政策、一个专家团队、一批产业基地、一批龙头企业、一批重大项目、一批创新载体、一批公共平台、一批标准联盟、一张发展报表”的“十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大力实施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工程,积极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形成一批千亿级中高端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链和较高附加值的标志性产品。各区、县(市)和市直各开发区要结合实际,明确2—3个重点产业领域进行突破,进一步明确培育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环节,越城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信息经济、培育高端医疗器械和提升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柯桥区重点培育高技术纤维、智能纺织印染装备和提升高端纺织与时尚设计产业,上虞区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和提升绿色化工材料产业,诸暨市重点培育高端数控机床、现代环保装备和提升关键基础件与核心零部件,嵊州市、新昌县重点培育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产业和提升关键基础件与核心零部件,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新型材料和提升高端纺织与时尚设计产业,滨海新城重点发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现代交通装备及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形成区域联动、全产业链联动的发展态势。(责任部门:市经信委)
  2.大平台建设工程。加快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以滨海新城开发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柯桥滨海工业区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和创新发展能力,努力打造成为绍兴接轨长三角一体化、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加快推进沿浦阳江产业带、沿曹娥江产业带的特色化、高端化发展,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现高端环节跃升,努力培育成为与主战场相互呼应、在转型升级上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区域中心;谋划推进都市工业带建设,按照“研发孵化在中心城市、制造转化在周边区域”的思路,重点发展信息经济、生命健康、总部经济、研发创意、金融物流等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新经济、新业态,健全完善产业、企业和优质项目在区域内流转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加快构建完善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布局形态。充分发挥绍兴高新技术开发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的龙头示范作用,整合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加快推进高端创新要素共享共用及“一区多园、一园一业”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创新集成、投资集约的发展平台。重点依托省级、市级中心镇及工业大镇开展制造业特色小镇建设,围绕信息经济、智能制造、时尚纺织、历史经典等重点领域及产业定位“特而强”、功能叠加“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制度供给“活而新”的总体要求,培育形成黄酒小镇、袜艺小镇、e游小镇、智能装备小镇等10家左右制造业特色小镇,努力实现“产镇融合”,走特色发展之路。(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3.大企业带动工程。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健全完善“三名”工程分级培育机制和“三名”培育的准入、监测、考核、退出等管理机制,推进企业向总部型企业、品牌型企业、协同制造型龙头企业、绿色与安全制造型企业、高新技术型上市企业等“五型”企业方向发展,“十三五”期间培育形成100家左右总量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区域影响力广的制造业旗舰型龙头企业,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深化推进上虞区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试点,到2020年全市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家,到2025年达到150家;鼓励上市公司及有条件的大企业围绕全球资源配置、完善市场网络等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话语权,推进向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转型升级。推进实施创新型小微企业“雏鹰计划”和“天使计划”,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企业培育档案及成长档案,强化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促进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大力推进龙头骨干企业与现代产业集群联动发展,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推进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小型巨人”和“隐形冠军”,形成全市大中小型企业梯度发展格局和协作成长机制。(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金融办)
  4.大项目引领工程。坚持市外引资与市内投资双轮驱动,围绕十大重点领域,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以“招大、引强、选优”为导向,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军企及在外重点越商,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加大产业招商、定向招商力度,完善精准对接、精准服务机制和重大招商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全力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型、行业引领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充分激发市内企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民外合璧、院校合作、上市募投、“机器换人”、引进人才团队、开展并购重组等挖掘投资潜力,进一步提高项目跟踪和企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切实提高上市公司募投项目的本地转化率,努力使优质项目留在市内发展。充分利用产业基金、风险投资、股权众筹、融资租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向制造业重大优质项目集聚,全面完成“十三五”制造业重大投资“百项千亿”目标任务。围绕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机器换人”,强化“机器换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契合我市制造业提升的工程服务中心。健全完善重大项目领导联系、问题协调、要素保障、考核督查、联席会议等制度,落实重大项目银团贷款,推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
  四、保障措施
  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必须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各方力量,强化工作合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实施机制,统筹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一)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围绕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现代环保装备、智慧城市大型专用软件等关键领域,深化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重大专项技术攻关和青年科学家培养“三位一体”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集中攻克一批破解产业瓶颈制约、主导未来市场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力争制造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基本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的全覆盖。加快推进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建设示范试点,规划建设“绍兴科技城”等综合性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大院名校”来绍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大力培育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到2020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10亿元,到2025年达到20亿元。健全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创业孵化链条,加快构建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以及为创客提供技术、融资、创业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科技局)
  (二)强化智力人才保障。加强对制造业人才引进、培养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深入实施“330海外英才计划”、“院士智力集聚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强化团队式、靶向式、中介式引才,到2020年,引进“330海外英才计划”人才300名,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专家100名,省、市重点创新团队200个,分别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各30家;深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切实抓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继续与知名院校合作开办战略规划、品牌建设等高级研修班,每年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万人次;探索建立由优秀企业家、金融、法律等专业人士参加的新生代企业家创业导师团,着力培养一支实干为先、创新为魂、担当为要,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和技师学院创建,力争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2万名左右,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1%以上。加快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完善产业人才信息库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流动和使用机制,为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责任部门:市委人才办、市经信委、市人力社保局)
  (三)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健全“系统性评价、差别化管理、倒逼式改造”的企业综合评价和分类管理机制,加快构建企业资源环境产出效益与能源(电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相挂钩,与金融信贷支持相挂钩,与污染减排指标相挂钩,与激励奖惩相挂钩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以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指标、水权市场化配置和交易制度为重点的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加快构建重点用能企业核定配额使用、新增量有偿申购和超限额差别收费制度,推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深化落实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低效工业用地市场化退出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厂房加层改造、利用地下空间、压缩辅助设施等提高土地容积率,工业项目每亩平均投资强度达到350万元以上,到2020年,制造业亩均效益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健全完善“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鼓励企业“退二优二”及利用现有厂房就地发展工业设计、电商物流、检测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引导低端产业、低端制造环节梯度转移,为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和指标容量。(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金融办)
  (四)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清理整合优化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有序推进产业扶持同城同政策;加快推进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化运作,通过2—3年努力,全市各级政府设立的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其中市级20亿元),引领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强市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上级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各类产业基金和专项资金扶持,完善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健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落实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和损账补贴政策,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和化解机制,保障制造强市建设关键任务实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自主品牌、商标专用权等企业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以及应收账款融资,推动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对兼并重组企业实行综合授信;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信用征集体系建设,缓解企业融资困难。鼓励企业有效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运用保险资金等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推动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深化发展,强化制造强市建设资金保障。(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五)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深化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全面推广高效审批试点和“负面清单”以外不再审批试点,积极开展“零土地”技改项目不再审批制度改革以及区域能评试点、电力直接交易扩大试点、政府职能向工业行业协会转移等试点,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审批效率;深入推进“中介超市”建设,加强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和规范管理,打造完善的网上、网下中介服务平台。深化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按照“先照后证”原则,全面实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通平台,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打破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限制。实施企业减负“春风”行动,深化推进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全面落实中央出台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等措施,健全企业减负监测网络和问题反馈直通机制,实行“清单之外无收费”。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失信黑名单制度,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责任部门:市审管办、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
  (六)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制造强市建设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举全市之力、聚各方之智加以推进落实。绍兴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要统筹推进制造强市重要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指导各地各部门(单位)开展制造强市建设。各区、县(市)要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推进计划,各相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责落实具体举措,进一步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及时限,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鼓励政府智库、社会智库、企业智库等各类智库开展制造强市重大问题研究,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健全完善制造业发展的运行监测分析机制,及时发现转型升级中的新动向、新趋势、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落实应对举措。构建完善制造强市建设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等机制,建立各项任务清单制落实、第三方评估及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排名通报制度。深化落实企业服务员制度,建立涉企综合服务平台,发挥行业协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社会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作用,加强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建设制造强市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市经信委)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 沪府发[2016]69 2016/8/30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的通知 吉政发[2016]6号 2016/3/1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 甬政发[2017]12 2017/1/1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 鲁政发[2016]9号 2016/3/28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 粤府[2015]89号 2015/9/12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 甬政办发[2016] 2016/9/30
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国发[2015]28号 2015/5/8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 云政发[2016]64 2016/7/16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大连行动计划的通知 大政发[2016]5号 2016/1/29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宁夏行动纲 宁政发[2016]84 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