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十三五”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文号: 绍政发[2016]21号
发文部门: 绍兴市人民政府
发文时间: 2016-6-20
实施时间: 2016-6-20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绍兴
阅读人次: 4345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绍兴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16年6月20日
  绍兴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前  言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加快渗透、深度融合,催生了平台经济、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的经济主流和分享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社会进步、经济转型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十三五”规划布局的重点。“十三五”是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期,信息化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及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对实现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依据《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
  一、现状和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在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益民服务、“两化”融合、电子商务、信息产业、信息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打造绍兴经济“升级版”,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我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887。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城区基本实现光纤到户,乡镇与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通达,市区及各县(市)主城区、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宽带接入能力已基本达到100M;城域网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G;4G网络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电子政务建设稳步前进。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本建成,政务外网网络范围不断拓展,基本满足各级部门开展业务应用的需要。全市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群、协同办公系统、行政审批平台已经建成。全市统一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政务信息资源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基本建立。公安、市场监管、财税、发改、市长信箱等相关数据实现了网上查询、交办功能。公安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市级预防惩治腐败平台建成。随着浙江政务服务网绍兴平台的建设,整体政务在线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便民服务内容逐渐丰富。政府门户网站办事大厅面向市民和企业实现了多项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12365质监防伪投诉举报系统完成了省市县三级联网,实现了电话举报和联网处理。“易行绍兴”手机应用提供了各类交通信息的自助查询。绍兴公安网上办事大厅拓展了审批、缴费、报警、咨询监督等网上业务。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信息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预约诊疗平台、120急救指挥信息系统等项目的建设促进医疗保障更加便民利民。农民信箱、农技110等内容构建的网上农民社会创建了语音咨询服务、农技大师服务、“三电合一”等涉农服务新模式。整个社会公共服务内容逐渐丰富、水平不断提高。
  “两化”融合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市按照“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主推”原则,以《绍兴市两化深度融合示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统领,以创建示范试点为抓手,深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成效显著,柯桥区、新昌县和上虞区分别列入全省“两化”融合综合性示范区和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区,诸暨市、新昌县分别列为全省“两化”融合综合性试点区和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试点区。2015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70.67。
  电子商务发展呈现良好势头。2015年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235.44亿元,同比增长58.58%。实体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趋势加强,已有1451家规上企业、90多个专业市场开展电商应用。平台建设有力推进,淘宝“特色中国·绍兴馆”正式开馆运营,以网上轻纺城、中国茶市为代表的一批典型本地平台迅速发展。服务网络不断优化,已建成700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26个电商园区(楼宇、创业园)。电子商务公共管理服务日益加强,已建成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3家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信息产业稳步持续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我市信息产业已涉足多个领域,集成电路、液晶电视机、电子元器件、LED、光伏等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2015年,全市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8.0亿元,利润总额达11.8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3亿元,利润总额10.4亿元;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7.7亿元,利润总额1.4亿元。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全省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在市县两级政府开通运行,促进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稳步提升。通过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以及信息安全培训、安全保护等级评定、系统安全检查等系列工作的开展,全市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和防范技能有效增强。通过构建覆盖全市互联网的综合网络防控体系,使预防、发现和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面临形势
  1.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信息化发展新机遇
  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风起云涌,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应用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质变;协同、智能、绿色、服务成为新型生产方式的核心价值理念;重大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对全球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分工、组织方式和竞争规则等带来深刻影响,加速重构了全球经济版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带来了新机遇。
  2.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对信息化发展提出新要求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互联网创新驱动作用,引导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并加速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现代农业、能源、金融、益民服务、物流、电子商务、交通、绿色生态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渗透、融合、发展。为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绍兴要紧抓区域、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以智慧应用和产业融合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3.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新指向
  国家高度重视信息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向着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前进”,并提出建设网络强国。近年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先后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我省也配套出台了《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等一系列文件。我市应加快落实国家、省决策部署,创新发展模式,推进信息化发展进程。
  4.智慧城市建设为信息化发展创造新需求
  近年来,我市率先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信息技术在政务、民生、公共管理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智慧安居”、“智慧养老”、“智慧环保”等多个智慧项目被列为国家级、省级试点。信息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为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发展进程,需重点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领域的融合,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与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促经济,以经济促发展,实现“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原则、框架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八八战略”部署,立足绍兴特色优势和现实基础,围绕“增量崛起、存量变革、整体转型”发展策略,积极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以打造“智慧绍兴”和“绍兴智慧”为目标,以人才战略和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开展“互联网+”益民服务,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创新发展信息产业,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营造环境,扎根行动,把握优势,全面提升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根据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全面推进,鼓励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区域和领域率先发展,先行先试。鼓励多方合作,促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
  市场导向,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打破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性领域坚持市场化运行,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信息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跨界融合,全面应用。充分发挥绍兴文化、区位、产业等方面特色优势,通过重点领域试点示范项目引领,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消费升级的融合,带动“互联网+”跨界融合渗透,有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全面应用。
  安全规范,有序发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综合利用有线无线等技术适度超前部署宽带基础设施,运用信息平台改进公共服务,完善市场监管,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信息安全保障,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总体框架
  以“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信息安全为保障,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农业、服务业、商贸、政务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应用,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政务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
  (四)发展目标
  坚持“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谋划,高速度推进”的建设思路,到2020年,绍兴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95。完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进一步集约高效,益民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两化”融合深入推进,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信息化总体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到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具体目标为:
  ——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到2020年,形成绍兴市云平台,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全市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基本达到省内领先,有效满足公众随时随地网络接入需求。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扩容至2000G,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5%,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无线宽带、光纤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及第六版互联网协议(IPv6)实现全市覆盖,信息通信能力大幅提升,以“i-zhejiang”为标识的免费无线热点(WiFi)实现重点公共场所有效覆盖。三网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资源得到充分共享;物联网在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中的覆盖率稳步提升,感知监控网络得到有效整合。
  ——电子政务集约高效。到2020年,完成政府数据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互联共享。以云服务的方式,实现在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经济管理、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城市规划与建设、社会保障等政务应用系统的统一建设。依托现有便民服务平台,进一步实现办事事项与便民服务的整合,建成一体化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
  ——益民服务便捷普惠。到2020年,医疗、养老、旅游、文化、食品、教育等民生领域的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公众得以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两化”融合推进创新。到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居全省前列,80%以上龙头骨干企业、60%以上中小微企业实现信息化普及。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等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推进,30%以上的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生产方式,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作用显著,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稳步推进,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到2020年,形成纺织业、五金、袜业等一批B2B电商平台集群,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达到650亿元。互联网投融资撮合平台建成,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智能物流平台搭建完成,成功对接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信息产业提质增效。到2020年,引进和培育一批大数据应用服务企业,以公有云为核心带动私有云、行业云的建设与应用,培育云计算技术产业联盟和一批云工程云服务企业,初步形成完备的云计算产业支撑体系。移动位置、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娱乐等移动互联网产业稳步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中广泛应用。大数据的示范应用卓有成效。到2020年,力争信息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到2020年,全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防范水平明显提升,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装备安全可控水平明显提高。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构筑统一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进程,推进物联网、智能感知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全面打造集约、高效、泛在、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
  1.优化升级现有基础网络
  围绕“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推进“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提升固定宽带普及率,提升城市光纤网络能级,扩大光纤入户覆盖率,提高农村宽带网络接入水平。积极响应浙江省“i-zhejiang”建设,进一步推进公共场所、市中心商贸街等区域WiFi全覆盖工程建设。推进NGB全覆盖,加快电信、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加快促进“三网融合”。加快互联网骨干节点升级,推动IPv6的商用建设与技术研发,逐步推动试点应用。全面推进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技术领先、融合发展的移动通信基础网络服务体系。
  2. 推进物联网在公共基础设施中的应用
  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建立城市级的视频感知网络、身份识别网络、位置感知网络、感知监控网络。进一步深化射频识别(RFID)、遥感、二维码、全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建筑、地下管网、城市照明、交通、电力、供水、供气、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农林业、环保、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自助服务终端等在城市中的部署。
  3.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
  以云计算为基础,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和按需分配为目标,建设包含城市云计算系统、城市中央数据库系统、城市信息共享开放服务系统在内的城市公共信息云平台。促进全市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和信息资源的统筹化、集约化,促进各类城市主体、外部主体和管理服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
  (二)加快推进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
  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秉承“统筹、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政务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全面推进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构建一体化的电子政务对外服务体系,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基于城市云平台,以现有的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库为基础,加速推进多部门协同应用建设,以业务协同带动数据共享,完善现有共享数据库,新建城市部件库、经济运行库、视频监控库、政务资源库、诚信档案库等多部门需要共享的数据库。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市级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扩大交换规模范围,建设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满足全市统一数据共享和交换需求。推进政府数据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和规范,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授权各类社会机构和市民访问城市信息资源,加大社会化力量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带动本地信息产业发展。
  2.全面推进政务应用系统建设
  基于城市云平台建设政府行政办公的统一门户,实现内部办公、行政审批、信息发布、电子监察、视频会议、档案管理、阳光信访、社区综合管理等系统的互联互通,统一提供行政云服务。重点推进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经济管理、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城市规划与建设、社会保障等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深化国地税合作加强征收管理;汇聚整合城市各领域运行动态数据,以云服务的方式建设全市运行指挥统一软件系统,提供信息展示、指标监测、终端监控、指挥调度、会商、协同处置和综合监督等共性应用;加强数字国土建设,实现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的数字国土资源服务;加强交通运输道路、港航、质监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行业科学决策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房屋征收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进“阳光征收”;搭建“智慧食安”云平台,实现食品安全全过程、全社会溯源;升级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同步完善相关业务系统,提升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社区统一公共服务能力;结合96345、一键通和村邮站等资源,建设面向市民的智慧社区和智慧村庄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学习。
  3. 推进电子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浙江政务服务网绍兴平台建设,完善市行政权力事项库和公共服务事项库,并积极同省级对接,升级改造行政审批平台,积极部署数据交换平台、行政处罚系统,实现行政权力事项全面网上运行。基于绍兴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资源,升级建设企业专属网页,提供统一的企业云服务。搭建集成各类民生服务的市民专属网页,提供生活信息服务、家庭社区服务、政府服务和社交互动等统一市民云服务。加大门户网站群集约化建设力度,县级政府各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充分利用上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开设子站、栏目、频道等。以现有市行政服务中心为基础,逐步整合出入境、社会保障及其他相关公共服务事项办理大厅,建成公共服务中心。推进社会保障市民卡应用,打造集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公用事业、金融支付和商业应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卡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一卡通用、多卡合一”。
  (三)推进“互联网+”益民服务
  释放信息技术红利,加快“互联网+”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拓宽公共服务渠道,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项目。加强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程度,实现信息惠民的战略部署。
  1.推进“智慧健康”建设
  整合升级现有医院HIS系统、社区健康档案系统、医疗服务一卡通平台等系统,推动覆盖区域卫生、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医保控费、医院智能化和药品管理等方面的城市智慧健康平台建设,实现跨机构、跨行业、跨区域的信息联动与整合。基于平台信息,建设市民自我健康管理服务体系,通过移动医疗应用终端以及自助服务应用终端,促进市民自我健康管理。推动公共卫生信息化工程,实现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的一体化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医疗健康业务协同系统,实现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和药物配送。建设医疗卫生辅助决策系统,以开展大数据分析为核心,协助管理者全面掌握资源、运营、服务、监管、应急等卫生综合信息,深入挖掘信息价值,支撑科学决策。
  2.推进“智慧养老”建设
  由政府主导,积极联合区域内养老机构、服务组织(企业)推动“智慧养老”工程,利用物联网打造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医疗急救、医疗咨询、家政服务、亲情呼叫、手机定位、远程监控、信息化管理等多种服务项目,为老人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的养老服务。大力推动传感器普及,实现与物联网系统对接,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制度对接,对老人安全健康状况的贴身监控。大力推动标准化试点推广,实现与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对接,促进养老服务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的协同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综合性服务。大力推动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与养老机构服务对接,促进机构养老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共享,为不同类型老年人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智能服务。
  3.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整合旅游信息化现有资源,从交通、物流等方面补充完善旅游配套公共服务,衔接旅游产业群,搭建“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三位一体的绍兴市智慧旅游云平台,实现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信息共享、动态诱导、需求预测与智能导览等管理和服务功能。推动旅游数据开放共享建设,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动社会化合作。推广智慧旅游智能终端,为市民及游客提供自助服务,增加用户体验,增强互动效果。着力塑造我市特有旅游形象,重建绍兴水城,着力挖掘酒文化、桥文化、乌篷船文化、兰亭文化、大禹文化、鲁迅与民俗文化等,助力面向全国的旅游品牌营销。面向社会公开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监管信息,营造公平、安全、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搭建全市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框架,实现旅游综合信息管理、旅游现状信息实时跟踪以及各单位内部的信息共享与交流。
  4.推进“智慧文化”建设
  围绕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等城镇、乡村公共文化体育资源的整合,建立包括机构、服务、资源、市民个性化特征等信息的大文化体育资源库,建设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云平台,推动“文化绍兴”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实现信息发布、在线欣赏、在线预订支付等功能,通过积分制鼓励市民使用,全程记录形成个人的“文化体育足迹档案”。利用大数据分析市民习惯和喜好,对信息和服务资源进行筛选,建设属于每个市民自己的“文化体育广场”。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实现本市文化公共设施、文化遗产、档案图书、艺术作品、工艺美术品、曲艺、旅游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共享。借助“互联网+”思维,以文化促进消费,推动文化传播场所及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与广泛性。
  5.推进“智慧安居”工程
  为实现三维立体式、动态防控式、泛在蛛网式的智慧安居目标,以诸暨市为示范试点,进一步推动“智慧安居”工程试点推广工作,完善安居应急指挥体系,在现有应急指挥中心的基础上,升级完善应急指挥、应急决策辅助、应急无线等系统;深化安居管控体系建设,建设基于电信手段处理的虚拟社会管控疏导系统和城域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提高对各类犯罪侵害的预防处置能力和对舆情的判断能力,加强反恐数字化和视频结构化建设,掌握恐怖组织及人员进出绍兴的航空、铁路、公路、驾车等轨迹信息和图像信息,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落地管控;拓展安居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各类公安数据和社会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市民安居服务系统,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和网络定制,为市民推送安居宣传、突发事件、家庭防盗等安居服务信息,实现政府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
  6. 推进“智慧环保”工程
  围绕“五水共治”、“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在全市重点设施、建筑和公共场所设置水网监控传感网络,监测区域内市政供水管网。建立全市水务数据中心,对自来水、污水、中水等各种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数据进行标准化采集和处理。对水厂运行过程进行统一整合与管理,实现智能化决策与智能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改善全市水资源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相应水污染监测与应急处理系统,覆盖管网抢修、水质安全监测、水污染处理等领域,提高全市水资源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
  7.推进“智慧食安”工程。
  以“公众放心、企业诚信”为目标,完善全市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检测等全流程联动机制,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市食品安全数据共享,建设食品安全追溯和信用服务系统,打造“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公众可查”的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全市食品智慧监管网络,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市场监管、农业、质检、商检、卫生计生等食品安全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加强食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处置机制,确保全市食品市场秩序总体平稳可控、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和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有效保障。
  8.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加快全市教育计算机网建设,以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所有普通公办中小学校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办公室,为师生提供泛在、高速、可信、绿色的校园网络环境。加快全市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市中小学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集中汇聚本地区原生态的实用教育资源,通过校校通、班班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直达课堂,送达师生的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教学各环节的情况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和经验分享。创建一批“先进理念引领、特色课堂构建、关键新技术应用”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创建以无线网络等新技术支撑的智慧教室,为移动学习提供环境支撑,用技术助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新,用技术引领教育变革,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借助“互联网+”思维,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
  (四)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根据“发挥优势、突出特点”原则,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定制型服务型制造模式,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以创建示范试点为抓手,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1.提高企业和区域信息化水平
  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抓好示范试点培育建设,贯彻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试点,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动企业向“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网络化”方向发展。以中小微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应用,着力推进绍兴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会化、专业化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服务。加快产业链关键共性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高新区特别是装备高新区信息产业的集聚功能,以产业链为纽带,建成与信息技术紧密融合的装备集成制造基地、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核心技术创新基地和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基地。以互联网为手段,以柯桥纺织、诸暨大唐袜业、嵊州领带和新昌机械轴承等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为载体,以e游小镇、智汇小镇等特色小镇为依托,实施“互联网+传统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建一批支撑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互联网+制造”示范区和特色小镇。以示范试点为抓手,深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入推进柯桥区、新昌县和诸暨市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和试点区,以及上虞区和新昌县省级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区和试点区建设,为全市县域“两化”深度融合树立样板。
  2.大力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
  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设备监控技术、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智能制造与“+互联网”协同发展,推动生产制造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商品流程的可控性,实现制造资源与制造能力的虚拟化和服务化,有效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吸引大批知识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溢出促使技术向传统制造业辐射渗透,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步伐。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易污染、高耗能行业(如印染、医药、化工)及高危险作业行业场所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在计量供料、生产控制、定位监测、安全控制、质量检测等方面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形成绿色、安全、节约的现代生产制造方式。推动装备产业“产品换代”,以建立重点企业研究院为平台,研发一批智能纺织印染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工业信息工程等行业需求潜力较大、本地市场较好的智能装备,加快产品装备的智能化升级。着力建设绍兴市重点行业(如纺织制造业、电子制造业等)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加快推广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着力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积极促进互联网与产品生产、质量监控、运营管理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互联,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3.推动“制造+服务”新模式
  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为企业生产流程优化、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决策提供支撑;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数据挖掘,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推出定制化产品设计服务,开展基于产品定制的服务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拓展制造业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五)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
  依托我市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推动行业性B2B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推动区域内电子商务聚集。构筑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互联网投融资撮合平台、智能物流平台等支撑体系,促进全市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1.打造B2B电商平台群
  大力推进“电商换市”工程,依托轻纺、五金、黄酒、珍珠、建材、茶叶等专业市场,培育壮大行业性B2B电子商务平台。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以供应链协同为重点的电子商务,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在社区和农村的应用,建设社区网购农产品投送设施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在已有电商产业园区基础上,进一步统筹规划全市电商产业园区布局,加强电商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动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发展。
  2.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
  进一步深化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与民间融资规范管理试点县(市、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大数据优势,发展基于网络信用的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信贷服务平台。培育、规范多样化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培育建设若干规范经营的互联网投融资撮合平台,有效连接中小企业及民间投资者。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积极推动行业企业网上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建立线上线下结合,实体虚拟结合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建立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体系。
  3.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积极推动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村民开展网络创业,培育孵化电商企业,扶植一批农业电商企业、电商村、淘宝村、农村青年电商创业点等,培育若干个电子商务示范镇;协助阿里巴巴推进“千县万村计划”,重点推进一批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建设,构建以县级运营中心为核心的辐射体系;积极推进“淘实惠”、“村村通”、“中国茶市”等区域性农产品平台建设,推进绍兴知名特色品牌网上销售,积极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品牌,着力提高“特色中国·绍兴馆”的市场影响力;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力度,解决农村电商人才瓶颈问题;充分利用现有村邮站及信息化网点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快递网络,拓展农村产品集聚配送渠道,促进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4.加快建设智能物流体系
  整合物联网、传感网、互联网,实现区域内物流行业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以及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打造绍兴市智能物流体系,全面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与利润。建立物流行业内全方位、全信息化、一站式的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作业的实时跟踪、远程定位、统筹调度,为企业及用户提供相应的物流配套服务。通过方便快捷的物流系统和信息平台,有效联动推进制造业、贸易业、旅游业发展。
  (六)创新发展信息产业
  按照“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主推”原则,充分发挥长江三角经济带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数据和云服务产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合理规划信息产业布局,重塑信息经济生态结构。
  1.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加大集成电路生产及设计研发、智能数字设备、智能应用电子设备、新型元器件等现有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扶植力度,加快促进产品升级,推动向集成化、智能化、高性能化及环境友好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开展高科技领域的电子信息制造研发,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能力,以工艺能力提高带动设计水平提高,以设计水平提高带动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层次提高。引进和培育一批在行业具有领军作用的企业集团及一批“专、精、特、新”配套生产企业,依托优势企业着力打造配套产业链,形成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结构优化、配套完整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以市区为重点的光伏产业链和以上虞区为核心的LED产业链等绍兴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企业聚集,形成示范效应。
  2.发展大数据和云服务产业
  以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云服务与应用、云交易等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应用的新型服务产业。以社会服务管理应用为导向,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政务云建设。迅速拓展大数据、云计算在各类行业中的应用,培育发展医疗、纺织、集成电路、光伏、文化、旅游、能源、教育、金融、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大数据与云平台服务产业,形成一批以云工程服务企业、信息化咨询机构、技术中介机构、信息化企业投融资机构为主的信息化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优秀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以治水为契机,培育发展印染、医药、化工等污染治理重点领域的云技术、云服务产业,推广绿色、安全、节约的现代生产制造方式与产业结构。
  3.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
  大力发展创业孵化、知识产权、软件研发、信息技术咨询与外包服务等软件信息服务产业。构建一批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提供金融、风投、咨询、培训等服务,引导企业、社会资本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要素创业孵化器。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优化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产业,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优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工业控制类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大纺织、印染等传统优势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培育发展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所需的应用软件,实现软件产业规模化发展。支持科技咨询、知识服务类机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服务外包,强化接包能力,逐步形成以软件服务外包为核心,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金融服务外包发展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4.打造文化创意产业
  推广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对文化生产、文化资源、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管理等环节进行智慧化改造,加大扶植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推动具有绍兴特色的文化科技、艺术创作、动漫游戏、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联动发展,培育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媒体、数字视听、数字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提升微小文化企业或团队的发展空间与竞争机会,营造良好的文化生产环境与氛围。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优势互补、互促共赢,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和重点企业实现信息化改造,提升跨地区、跨行业、跨市场的业务协同水平,增强数字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数字文化产业项目,扶植创建一批文化创意园区、影视动漫制作基地和数字文化内容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形成产业规模,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5.推进大数据在纺织行业中的示范应用
  推进大数据技术在纺织产业链中的运用,探索挖掘纺织业沉淀的海量大数据资源价值。建立覆盖纺织品设计、生产、仓储、交易、物流、融资、进出口等全产业链的大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应用模型与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传统纺织企业转型发展。在对本市纺织工业、纺织品市场、纺织品网上交易平台等开展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纺织企业及产品数据库。研究制定纺织行业大数据资源目录与采集、加工、存储、交换标准。依托城市中央数据库系统,建立纺织行业大数据资源中心,汇聚、整合采集自市场监管局、产业协会(联盟)、生产厂商、批发与零售商、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主体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建立数据的沉淀、采集、加工、深加工机制。在对纺织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并在纺织行业大数据资源中心的基础上,依托政府数据服务系统,建立纺织行业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政企合作等方式,推进大数据在纺织行业中的示范应用,鼓励社会化力量参与对纺织行业大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纺织品制造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监督、成本核算、流程优化、材料优化、产品溯源等系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大数据建立市场需求分析、供应链管理模型等,为制造商决策提供依据。在纺织产品交易方面,利用大数据构建行业指数体系、设计风险指标模型,为纺织品供应商、零售商的决策提供参考,实现精准营销。
  6.合理规划信息产业空间布局
  越城区(高新区)着重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依托动漫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动漫设计、工业设计、艺术品制造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大型智慧城市专项软件,积极培育光伏产业链。滨海新城依托中科院浙江数字内容研究院,打造数字文化产业。柯桥区依托中国轻纺城创意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纺织服装设计、工业设计、面料设计、花样设计、软件开发等增值产业。上虞区着力推进e游小镇建设,加快形成动漫、游戏、旅游集聚的产业链;依托现有LED产业链,加快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园区建设。诸暨市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物联网及智能硬件,积极谋划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嵊州市重点发展微电机、数字视听等电子工业制造业和家电产业,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电机集聚地。新昌县加大嵌入式系统软件的研发应用力度,推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发展,逐步扩大产业链和辐射效应。
  (七)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安全建设方针,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创新安全防护理念,保障信息安全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确保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1.强化公共安全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化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升级绍兴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统,以新型信息终端为主要载体,架设覆盖全市的感知网络,建设智能警务系统。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智能公共安全设施安全监控平台。针对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民生等重点领域,加快开展应急系统大数据应用,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城市安全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市突发事件提前预警、应急部门高效协同、应急资源快速调度。
  2.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管理办法,完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产品认证、信息安全应急协调机制等制度,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网络安全保障中的应用,实现对网络用户行为模式、互联网安全态势的动态预警和综合感知。加快抗灾超级宏基站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灾难备份体系建设。加强云计算服务网络的管理,推进党政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可信云计算服务采购和应用。规范身份认证、电子签名、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网络信任行为。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工作。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队伍。支持政府、企业、科研院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联合攻关,加强网络安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以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为支撑的产业链。
  3.构建社会信用监管体系
  探索“互联网+监督”模式,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智能”监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按要求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无缝对接。加强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的在线披露与共享,为经营者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企业网上身份认证等服务。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鼓励新闻媒体、行业组织、利益相关主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对市场主体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管的格局。推动征集机构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鼓励征信机构开展专业化征信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与机制保障
  进一步强化市信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切实增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和市级各部门的信息化规划和管理能力,形成跨部门、跨区域的规划体系构架,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等规划相对接。完善信息化专家决策咨询机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成立信息经济发展专家咨询组,为全市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工作指导和决策咨询服务。
  (二)加强政策扶持与制度规范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于在信息化产品制造、平台建设运营及信息服务创新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公共技术平台及技术标准规范研制,依法落实减免税政策,给予政府贴息贷款等资助。积极争取国家在产业基地(园区)建设、项目布局、资金安排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制定数据资源规划,完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健全政府数据采集、更新、共享、利用及保密机制与相关制度,推动政府内部信息资源按需共享,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府数据资源的深加工和再利用,盘活政府信息资源,将政府数据转化为社会财富;对于不适合开放的,梳理信息共享需求,明确提供方式,建立信息共享、考核通报等各项制度。引导并组织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行业骨干企业联合制定信息化各领域标准规范,重点抓好物流信息系统标准规范、云服务企业标准规范、电子商务行业统计和标准规范等。研究制定信息经济指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信息经济发展水平评估。
  (三)创新投融资与建设运营模式
  创新投融资模式,强化资金保障。按照市场化运行原则,在全市统一的产业发展基金框架内探索设立信息经济产业发展子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风投机构、大型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信息经济,加快建设集技术研发、适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企业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创新联合体。推进金融与创新全面对接,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和信用贷款,鼓励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天使基金等社会资本加大对信息经济创新的投资力度,拓宽信息经济企业融资渠道。
  (四)强化资金供给与人才支撑
  建立企业招商数据库,明确责任分工和招商重点,统一宣传推介,统筹安排招商活动。大力推进科技招商,重点跟踪央企、国内外知名企业、各类科技组织,吸引其设立区域研发中心或技术支持中心;依托重大信息化项目合作,引进投资密度大、带动作用强的优质信息产业项目,对我市信息产业发展有突出带动作用的引进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加快人才引进,深入实施“百人计划”、“千人计划”,加强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建立项目、人才、科技一体化的推动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吸引信息经济领域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型人才来绍兴创业。加强人才培育,依托本地高校、科研院所、设计中心,引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积极推进分层次、分类别的人才教育和培训,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过程中的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吸引全世界的创新创业人才加速向我市聚集。
  (五)加强宣传推广与氛围营造
  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主流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信息化的宣传引导。通过开展信息化论坛、经验交流、项目推介会、企业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企业和市民信息化意识。开展以信息化为主题的国内外交流合作,定期举办相关信息化建设论坛、应用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大范围内聚集资源,促进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 皖政[2016]33号 2016/4/5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辽政发[2016]64 2016/9/14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十三五” 国民经济和社会 绍政办发[2016] 2016/6/20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 辽政发[2016]20 2016/3/14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豫政[2017]6号 2017/2/27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广西壮族自治区2016年国 桂政发[2016]14 2016/3/17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豫政办[2016]12 2016/7/21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福建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闽政[2017]6号 2017/2/9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 赣府发[2016]14 2016/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