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社会保障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发文文号: 绍政发[2016]25号
发文部门: 绍兴市人民政府
发文时间: 2016-6-28
实施时间: 2016-6-28
法规类型: 社会保障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绍兴
阅读人次: 3459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5]5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兜底保障与就业增收相结合,政府扶持、社会帮扶与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相结合,不断强化残疾人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大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和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共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全面小康。
  二、着力“兜底线”,扎实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
  (一)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确保应保尽保。对依靠家庭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和成年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可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并享受与低保家庭同等的和个人直接相关的专项社会救助政策。对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中的未成年重度残疾人和未成年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参照社会散居孤儿的养育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补贴,同时不再重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低保家庭残疾人初次就业、再就业的,3年内所获得的就业收入可不计入家庭收入。做好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积极推动重度残疾人“惠民医疗”民生项目在全市普及,对于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的残疾人,应当优先给予医疗救助。加快出台精神残疾人服用基本抗精神病药物的保障政策。对纳入医疗救助的精神残疾人门诊服用基本抗精神病药物个人自付部分,实行全额保障。
  (二)提高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水平。进一步扩大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范围,逐步调整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限制条件,推动各区、县(市)将脑瘫、智障残疾儿童医疗康复项目纳入规定病种支付范围;将残疾儿童、精神残疾人和“三瘫一截”等成年重度残疾人纳入基层责任医生签约服务范围,服务费个人承担部分由当地财政给予80%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有康复适应指征的残疾人给予适当康复补贴,并积极利用既有的康复设施为残疾人提供最大便利。
  (三)健全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整合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相关政策,建立完善残疾人生活、护理、康复和社会保险等补贴制度,并实行补贴标准的动态调整。落实全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若干意见,提高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照料服务水平。
  1.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主要补助残疾人因残疾产生的额外生活支出,对象为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对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下的残疾人或本人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下的劳动年龄阶段残疾人,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30%发放生活补贴。
  2.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主要补助残疾人因残疾产生的额外长期照护支出,对象为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二级且需要长期照护的重度残疾人以及非重度智力、精神残疾人,逐步推动形成面向所有需要长期照护残疾人的护理补贴制度。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基本不能自理、部分不能自理三档,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00元、250元、125元的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在机构集中托养的残疾人,可在上述补贴标准基础上分别上浮50%。补贴标准根据护理支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3.残疾人康复补贴。整合相关政策,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补贴政策。加大康复救助力度,调整项目设置,扩大受益覆盖面。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对0—6周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孤独症)、肢体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手术、配置辅助器具和康复训练等基本服务;对7—18周岁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基本养护服务。对残疾人自费配置人工耳蜗等辅助器具,可给予适当补贴。
  4.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落实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等各项扶持政策。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按当地最低缴费标准给予部分或全部补贴。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贴。对个体就业和自谋职业的残疾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有困难的,按当地最低缴费标准给予一定的补助。确保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等各项扶持政策得到落实。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市残疾人意外保险全覆盖成果,确保残疾人合理的理赔和诉求得到应有的落实。对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参加综合责任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各地可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可同时申领以上四类残疾人福利补贴。对既符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又符合因公致残、离休等生活补贴(津贴)、护理补贴(津贴)条件的残疾人,可择高申领其中一类生活补贴(津贴)、护理补贴(津贴)。享受儿童福利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的残疾儿童不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可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领取工伤保险生活护理费、纳入特困人员供养保障的残疾人不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残疾人不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以上四类补贴不计入城乡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收入。
  (四)优先保障和改善残疾人住房。为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中,要优先安排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统一纳入建设部门危房改造计划,建立“发现一户,改造一户”的长效机制。
  三、着力“补短板”,大力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
  (一)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各区、县(市)要建立用人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将安置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范围。除创业3年内、在职职工总数不超过20人的小微企业外,对未达到安置比例要求的用人单位,严格依法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每多安置1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4个月最低工资的标准予以奖励。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当带头招录(聘)和安置残疾人就业,未达到安置比例的,应当优先招录(聘)残疾人。到2018年,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至少有1名残疾人在本单位安置就业;县级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安排一定数量的岗位用于残疾人就业;各级残联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干部,其中,市残联残疾人干部的比例达到10%以上,县级残联安排1—2名残疾人干部或职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当设定或预留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各级残联要会同民政、人力社保等部门定期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公办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探索吸纳符合条件的盲人医疗机构按摩人员就业的路子。
  (二)稳定发展集中就业。全面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52号),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积极性,对福利企业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每多安置1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1个月最低工资的标准予以奖励,并对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无障碍设施改造给予补助。对残疾人辅助性(庇护性)就业机构,除根据规模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经费外,每安置1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2个月最低工资的标准予以补助,并对场地(所)租赁、技能培训、康复器材(设备)配置、无障碍设施改造给予补助。对盲人按摩机构等其他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各地可按安置残疾人人数给予一定的社保缴费补助。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
  (三)拓宽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加大残疾人创业就业扶持力度,出台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并对其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所需的场地(所)租赁、启动资金、设施设备购置等予以支持和补助。依据我市既有优势,大力推进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对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电子商务企业,每安置1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2个月最低工资的标准予以奖励。着力推动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机制,鼓励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增设残疾人创业孵化区,对依托大众创业孵化平台或利用现有残疾人服务设施创办的残疾人创业孵化园(基地),可给予场地(所)租赁、无障碍设施改造、设施设备购置补助。确保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困难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成员就业。各区、县(市)要积极探索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待遇和履职尽责机制,以利于专职委员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
  (四)促进农村残疾人增收。把农村低收入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纳入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贫困监测体系,将其生活水平提高和数量减少情况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加大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支持力度,促进低收入残疾人增收,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优先享受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异地搬迁等财政专项扶贫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种养业大户等吸纳低收入残疾人就业,按其安置残疾人数予以奖励,可同时享受就业补助等其他政策。积极创建残疾人扶贫基地,巩固发挥现有残疾人扶贫基地作用,吸纳更多农村残疾人就近就便就业,辐射带动低收入残疾人从事种养植业、加工业、新兴产业,为残疾人家庭增收,对基地吸收残疾人的给予政策支持。保障残疾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流转合法收益。
  (五)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向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信息提供等就业服务,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扶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立培训成效与补助资金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定期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推动和健全残疾人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对残疾人自主参加职业培训,符合条件的给予培训费用补助。
  四、着力“促公平”,努力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一)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和优化康复资源整合与配置,建立各级医疗机构和康复机构间的合作机制,实现机构间转诊转介有效对接。加强社区康复服务,加大社区康复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的考核比重。提高儿童福利机构的康复服务能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强化市康复医院、市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功能,加强专业康复人才培养培训,建立中高级专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着力打造市级残疾评定权威机构。落实从事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入职奖补政策。在临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中强化医疗康复方面的内容,完善0—6周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
  (二)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全面落实《绍兴市特殊教育提升方案》,加快推进特殊教育机构建设。完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布局,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开展学前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训练和生活费给予补贴。支持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班)建设。规范送教服务,完善随班就读,全面推行全纳教育,探索个性化与医教结合及卫星班的教学模式,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和教学质量。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残疾少年儿童十五年教育。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资助水平,建立完善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补助政策。鼓励特殊教育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在特殊教育教师编制、录用、培训、评先、评优、教师专业技术评聘时给予政策倾斜。全面落实特殊教育津贴制度,绩效工资分配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三)强化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将残疾人专业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改造等纳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到2020年,各区、县(市)都要建成1家示范性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1家示范性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平均每百名残疾人的康复和集中托养床位达到3张以上。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家残疾人庇护机构,鼓励、扶持村(社区)建立残疾人庇护照料机构。规范服务设施管理,制订残疾人康复、托养、庇护服务与评估标准。整合乡镇(街道)、村(社区)养老助残资源,为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料、居家安养服务。对民营机构开展的残疾人康复、托养、庇护、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参照养老服务业相关优惠政策执行。
  (四)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快制订全市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办法,推动全市无障碍环境区、县(市)建设。继续实施“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建设项目。加快公共交通、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在公共停车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出入口的坡道平整覆盖率。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竣工验收时,应吸收残联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参加。逐步推进各级政府信息以无障碍方式发布、影像制品加配字幕、食品药品添加无障碍识别标识。进一步完善电视台手语栏目,在主要新闻栏目加配手语解说或字幕。加快推进“爱心家园”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普及和升级工作,确保残疾人能共享“智慧城市”和“互联网+”的成果,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五)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各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要为残疾人参与提供便利。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对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并配备适合残疾人的文体活动器材。残疾人集中就业、康复托养、庇护照料等场所要配备适合残疾人康复健身的文体设施和用品,并定期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对市级及以上的残疾人文化艺术示范基地给予政策扶持和经费补助,对残疾人文体人才的就学、就业、创业给予优先安排和政策扶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残疾人文体人才给予奖励。到2020年,每个区、县(市)至少建成1个市级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示范点和示范基地,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达到65%以上。其中,新建市级残疾人文化艺术示范基地10个、市级残疾人示范体育基地5个。
  五、着力“活市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扶残助残作用
  (一)积极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各区、县(市)要建立以残疾人康复、托养、护理、无障碍改造、文化体育、法律维权等服务为重点的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规范服务标准,健全监管机制,实现政府购买服务对残疾人服务供给的放大效应。
  (二)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社会组织通过捐款捐物、扶贫开发、助学助医等方式,为残疾人奉献爱心,提供慈善帮扶。鼓励支持服务残疾人的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发展,采取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在资金、场地(所)、设备、管理、岗位购买、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和规范其健康发展。大力培育残疾人慈善项目品牌。倡导社会力量兴办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公益性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托养照料、社会工作服务等机构和设施。
  (三)广泛开展志愿助残活动。突出需求导向和精准服务,健全志愿助残的招募注册、服务对接、服务记录、组织管理、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制度。各地要积极搭建志愿助残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助残志愿者“阳光行动”,组织干部职工、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到残疾人服务机构、扶贫基地等开展志愿助残服务。到2020年,全市助残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
  (四)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县级以上广播、报刊、电视和网站等主要新闻媒体要开设残疾人专版专栏专题,每年定期刊登播放助残公益广告。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重大节日期间,广泛开展特色主题宣传活动。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鼓励。积极推动残疾人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市残疾人文联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六、着力“健机制”,不断完善残疾人全面小康保障机制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内容,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市县两级政府每年签订残疾人工作重点任务责任书。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对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每年将对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监测和评估数据进行通报,并作为考核评价区、县(市)工作和领导干部实绩的依据。
  (二)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残疾人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各级财政要建立完善稳定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支出责任合理安排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所需的经费。确保各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本级使用部分的10%以上用于为残疾人服务的福利设施、设备。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民政、人力社保、卫生计生、教育、公安、税务、市场监管、残联等单位间相关数据信息的互通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县级以上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
  (三)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将残疾人权益维护纳入各级“平安建设”考核内容,加强对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的督促检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重要政策和实施重大建设时,涉及残疾人权益的,要征询本级残联组织和残疾人代表的意见建议。加强对残疾人的司法保护,严肃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开通残疾人服务热线和网上信访工作平台,畅通残疾人合法利益诉求渠道。
  市级有关单位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按照职责和重点任务分工,及时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各区、县(市)政府要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实施办法。
  市政府已有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16年6月28日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 苏府[2016]162号 2016/1/1
辽宁省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 辽地税发[2007] 2007/10/23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实施意 杭政函[2016]12 2016/9/18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鲁政发〔2015〕27号文件全面建立 济政发[2016]11 2016/5/9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做好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发放工作 苏财社[2011]11 2011/1/27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厦府[2016]120号 2016/4/19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 国发[2015]7号 2015/1/20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广西壮族 桂财税[2017]55 2017/12/21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 榕政综[2016]28 2016/9/29
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意见 残联发[2012]16 2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