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行业规定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发文文号: 成府发[2013]8号
发文部门: 成都市人民政府
发文时间: 2013-4-28
实施时间: 2013-4-28
法规类型: 行业规定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成都
阅读人次: 2439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3年4月28日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全力推进西部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为进一步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全面提升物流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物流业在我市全面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依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等,编制本规划。规划期2011年至2015年,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物流业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现代物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物流成本不断降低,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物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物流业在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乡共享城市文明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有力推动了城市发展。
  (见专栏1、专栏2、专栏3)
  “十一五”期间,我市着力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通道建设。建成投运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和空港第二货站,加密成都至国际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班密度,共开通国际直飞客运航线13条、货运航线6条。建成投运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开通成都至上海、深圳、广州、天津、连云港等沿海港口城市的9条铁路货运班列,积极推进开通“亚欧”铁路货运直达班列。加快新都等公路货运集散中心建设,传化物流基地开通近200条城际货运专线。深化完善“一网、二平台、四园区四中心、若干物流服务站”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框架体系,稳步推进物流集中发展区建设,累计引进投资过亿元物流项目超过50个,建成标准化仓库85万平方米。加快整合市内分散的口岸服务设施,按“一区两园”模式设立了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基本形成“一区两园三口岸”的口岸服务体系。与14个主要沿海沿边口岸城市签订口岸快速通关转关合作协议,推进属地报关、口岸验放通关模式。确立了实施城市集中配送工程的基本模式,启动了城市商业集中配送试点工作。鼓励引导快递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出台了保障快递企业快件运输车辆便捷通行的意见。
  (二)主要问题。“十一五”时期,成都市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壮大,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但物流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与国家对物流业发展的新要求、与国际物流发展的新趋势相比,仍存在不足。
  1.物流业服务经济发展的效能有待增强。总体上,成都物流正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城市物流向区域物流转型升级,物流业整体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端物流匮乏,社会物流成本偏高、物流效率偏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受制于内陆区位和实体经济发展,物流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现代物流业与加工制造和商贸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和融合度较低,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协作联动效应不足,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有限。
  2.对外物流通道网络体系尚未全面形成。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市场发展空间的限制,成都的对外物流通道还不完善、网化程度不足、运行效率不高,对外物流网络体系尚未全面形成。出川铁路和高速公路局部瓶颈路段仍未打通,铁路、公路运输效能受到一定限制;受空域管制影响,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尚未实现常态化运行;国际直飞航线的网络和密度与枢纽机场的地位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新开通国际直飞客货运航线和铁路“五定班列”受客流和货量不足影响,运行尚不稳定。
  3.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滞后。目前在成都大部分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中,普遍存在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仅不足30%的企业在物流业务运作中使用了信息管理系统,仅少数物流企业在仓储管理、货物配送中使用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还未在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不能满足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
  4.本地物流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有待提升。成都本地物流企业大都由传统的仓储业、运输业、货运代理等转变形成,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市场竞争力、资金保障力、业务整合力不足;物流服务普遍单一,多数企业的业务还停留在仓储、运输、配送等传统物流环节,对准时制(JIT)配送、“零库存”管理、咨询培训、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开发不足,具有完整物流解决方案、库存优化控制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本地企业更加稀缺,多数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缺乏专注领域,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物流业重要的战略发展期,既面临众多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成都逐步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将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成都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和后发优势,把握发展高端产业、占领产业高端的契机,在全球产业大转移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背景下,正深度参与全球产业竞合,构建国际化、世界级的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全球化的生产流通过程要求更高度的协作和更周密的物流服务,现代物流业必将成为全球化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成都立足连接欧亚的交通区位优势,有条件从不沿江不靠海的内陆城市,演变为南亚、中东、欧洲进出中国的重要门户,跃变为全球生产分工和供应链体系重要节点城市。
  2.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成都将在区域性物流体系中承担重要功能。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泛珠三角、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区、天府新区等区域规划的深入推进实施以及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以成都为重心的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动将更趋活跃,社会物流需求将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成都加快发展物流业和建设西部区域物流中心的时机已成熟,发展空间将向更深更广拓展,成都物流正全面跨入“服务区域、融入全国”的新一轮发展阶段,有望成为继珠三角广州、长三角上海、环渤海北京后的第四个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
  3.成都现代产业体系逐步优化升级,物流将为推动产业融合提供重要支撑。随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成都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企业更加重视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物流外包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产业边界逐渐模糊,呈现加速融合的态势,带来新的物流需求模式。为应对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物流业将以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方式,向原料采购、生产管理、执行分销、分拨配送、逆向回收等环节和领域融合渗透,为降低区域产业集群生产要素及产品流通成本,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4.成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物流将在民生保障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深入实施,成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将带来大量的城市配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民生需求。城乡居民共享城市文明的要求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大幅提升我市物流业服务水平提出了新需求,将大力推动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面临挑战。
  1.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国家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促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以上转变将促使依赖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物流向高效、智能、节能、低碳的现代物流转变,同时也对我市物流业的管理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2.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要求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当前,过路过桥收费、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物流管理体制等外部环境仍是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带来不确定因素。国内物流企业普遍遇到市场萎缩、业务减少、成本升高、利润下降和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内物流业将进入增长趋缓、结构调整阶段。为化解外部宏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地方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为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产业结构逐步演进对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成都正处于重构产业体系的发展阶段,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共存发展,物流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传统产业多依赖以货物运输为主的单纯物流活动,而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则要求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物流组织方式,但成都目前能够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和全程物流解决方案的企业不多,产业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4.周边城市参与竞争对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形成极大挑战。虽然现阶段成都在改善物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建设西部区域物流中心的要素尚未完全具备,面临着西部其他中心城市的严峻挑战。近年来,西部主要中心城市都将物流枢纽建设置于优先发展地位,物流枢纽建设迎头赶上,一些领域已超过成都,对我市抢建西部区域物流中心形成了极大挑战。
  5.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对区域物流中心建设产生重大影响。以成都为核心的多个区域规划正加快实施,成都与区域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关系正深入磨合调整,尚未达到区域分工合作、区域要素流动和区域产业转移的理想状态,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不高,区域物流体系的协同化不足,生产要素的流向和流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成都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形成有力支撑。
  三、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取向,“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城乡统筹、圈层融合”的发展思路,“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发展方针,以建立健全物流服务和口岸服务体系为基础,以提高物流资源和要素集聚集约为路径,以物流通道和集中发展区建设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为动力,以改善物流环境和提高物流效率为保障,不断提升物流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地位,大力改善物流环境,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区域物流中心,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四、发展定位
  (一)建成西部区域物流中心。抓住产业西进的机遇,紧盯周边中心城市的发展,大力改善物流环境,不断扩大聚集效应,抢占枢纽建设先机,努力将成都建成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
  (二)建成面向亚欧的货物转运中心。利用成都处于中欧航路和“亚欧大陆桥”中点的区位优势,加快聚集建设亚欧货物转运中心的要素和条件,努力将成都建成面向欧洲、中亚、东南亚的全球性物流节点城市。
  (三)建成全国城市物流示范城市。以建设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构建城乡一体的物流配送网络,大力实施城乡共同配送工程,努力将成都建成城乡共享的全国城市物流示范城市。
  五、发展重点
  (一)区域物流。依托成都市在西部地区的区位和市场优势,推动区域物流枢纽要素的建设和聚集,引导物流资源跨区域互动和融合,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继续推进物流集中发展区建设、完善物流节点服务功能;开辟更多对外物流通道,建设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成都,建设区域性总部基地和企业总部,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连接省内主要城市、服务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
  (二)国际物流。依托“一区两园三口岸”的口岸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成都物流的国际化水平。加快航空物流园区和双流机场货运设施建设,提高空港对外货运能力;加快与港口城市的通道对接,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形成畅通的国际物流通道;优化航空、铁路、公路等运输集散方式,建设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拓展口岸物流服务腹地;完善口岸服务功能,降低口岸物流成本,提高口岸效率和竞争能力,吸引跨国物流企业集聚。
  (三)产业物流。依托成都市大力发展的汽车、电子信息、食品、家具、石化和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发展面向大型产业基地和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产业基地型物流。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发展面向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制造业物流;发展面向专业市场、大型卖场和连锁门店的商贸物流;发展面向猪肉、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市场的农产品物流;发展面向汽车博览、糖酒展销等会展经济的会展物流。
  (四)城市物流。依托成都市及周边发达的消费品市场,大力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覆盖成都都市圈、服务全省的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建设面向大型卖场、连锁超市的快速消费品集中配送体系,面向猪肉、蔬菜等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面向广大农村地区放心店、农资店等流通节点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五)智慧物流。依托成都市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云计算服务为重点,构建智慧物流核心技术体系,全面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以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为重要载体,打造若干智慧物流的服务平台,建设智慧物流示范区。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促进信息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推进智慧物流市场主体建设,培育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带动同行业其他企业发展。
  (六)绿色物流。依托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规划,大力推行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试点设立低碳物流园区,建设低碳、绿色、生态的物流节点;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鼓励采用铁路等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疏运方式;推进城市集中配送,提高车辆装载率;优化货车车型结构,提高重型化比例;推广绿色包装,降低流通环节污染;引进、吸收和创新低碳技术,建立低碳物流与绿色交通技术体系。
  六、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物流业增加值翻番;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2个百分点。具体目标为:
  (一)建成国内第四大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到2015年,双流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超过70万吨,国际货邮量占10%-15%;新开通15条以上国际(地区)直飞航线,总数达30条以上。
  (二)建成西部最大的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到2015年,铁路集装箱吞吐量达70万标箱以上,其中国际业务量占10%以上,铁路货运班列总数达15条以上。
  (三)建成西部功能最完善的公路物流枢纽。到2015年,全面建成新都、龙泉、青白江、新津等4个公路货运集散中心和公路货运班车总站,“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际公路货运班线15条以上,到2015年,城际公路货运班线总数达300条以上,班线网络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
  (四)建成西部物流企业聚集度最高的物流集中发展区。到2015年,规划的“四园区四中心”基本建成,新增物流集中发展区及拓展区启动建设,仓储设施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冷藏库达50万平方米。到2015年,全市引进国际国内大型知名物流企业超过100家,占西部主要城市总量的5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物流企业达20家以上,超过10亿元的达10家;引进知名船公司10-20家。培育壮大10家国家4A级物流企业,1-2家国家5A级物流企业。
  (五)建成西部服务最优的口岸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面建成航空、铁路、公路三大口岸,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高新园区二期和双流园区,全面形成“一区两园三口岸”的口岸服务体系。航空口岸和成都高新综保区实现24小时通关,实现各口岸单位联网申报和监管核查,全面建成整合各口岸设施的大通关系统。
  (六)建成西部领先的城市物流集中配送体系。到2015年,新建不少于100万平方米标准化仓库用于开展城市物流集中配送业务,培育城市物流集中配送企业20家以上,标准化配送车辆5000辆以上,集中配送业务占市场份额70%以上。
  七、重点任务
  (一)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1.加快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及新航站楼建设,“十二五”初期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完善双流国际机场对外集疏运体系,推进与新航站楼配套的成绵乐铁路、地铁车站及环港路等对外道路建设,完善机场客运枢纽、公交场站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构建以双流国际机场为中心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保障空港与其它运输方式间衔接顺畅。按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成都新机场规划建设工作,力争“十二五”期内开工建设。
  2.加快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二环十射”铁路网,建成成都至重庆铁路客运专线、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推进成都至兰州铁路、成都至西安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川藏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形成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西部铁路运输枢纽。
  3.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三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建成第二绕城、成安渝、成自泸、成德南和成德绵等5条高速公路,按规划建成货运大道和大件路外绕线。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76公里,实现成都至重庆2小时公路交通圈,至周边省会城市昆明、贵阳、西安8小时公路交通圈,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20小时公路交通圈,全面形成辐射全省、畅接西部、通达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
  (二)加快物流集中发展区建设。加快推进“四园区四中心”建设,尽快形成物流项目聚集效应,深化完善园区(中心)的管理服务功能,将物流集中发展区建成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引领区;结合天府新区、成渝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等区域规划,依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按照成都新的物流集疏运格局,启动新一轮物流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进一步强化以“四园区四中心,若干服务站”为主要框架的物流集中发展区布局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两个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青白江物流园区、新津物流园区两个铁路散货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新都、龙泉、双流、保税等四个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合理发展一批专业性物流配送站。
  (见专栏4)
  (三)加快对外物流通道建设。
  1.建设西部共享的“航空港”。针对不同航空市场,采取“保成熟、争重点、促新兴”的策略,巩固东亚、东南亚、南亚等成熟市场,争取北美、北欧、澳洲等重点市场,拓展中东、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针对不同客货源,采取“客货并重、双轮驱动”的策略,分类解决商务流、旅游流、产业流的空运需求,加快构建成都至国际枢纽机场的客货直飞航线网络,到“十二五”期末,开通国际直飞客货运航线30条以上;增加与国内省会城市航班及区域支线,扩大国内航线覆盖面,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航线配置,建成成都至京、沪、穗密集的空中快线;继续培育国航、东航、川航、成都航空等基地航空公司,不断壮大深航、南航、海航、扬子江货运航空等航空公司的成都运营基地;适度引进商务公务机航空公司及运营基地,满足高端客流需求,填补枢纽机场服务空白;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与航班直接接驳的联程公路班线、铁路班列,强化枢纽机场的区域集散功能;依托直飞货运航线资源,大力发展“卡车航班”等多式联运方式,实现航空客流、货流的无缝衔接。
  2.建设西部最大的铁路“无水港”。依托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对外铁路主通道,加密完善“一心三向多通道”的铁路货运班列网络。加密和提速成都至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铁联运“五定班列”;开通成都经阿拉山口至欧洲的铁路货运班列;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开通成都至广西北部湾的海铁联运“五定班列”;做好开通成都经昆明至仰光的海铁联运“五定班列”的前期工作。到“十二五”期末,实现铁路货运班列总数达到15条,铁路集装箱吞吐量达70万标箱以上;加快国际铁路集装箱物流园区、青白江物流园区和新津物流园区的公铁联运中转平台建设,提升集装箱、堆场及口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建设西部功能最优的“公路港”。到2015年,全面建成新都、龙泉、青白江、新津等4个公路货运集散中心。依托公路货运集散中心,借鉴铁路“五定班列”的模式,整合货运资源,优化运输组织,建设公路货运班车总站,推广开行公路货运班车,建立连接全国主要城市和省内各市州、周边七省区市各大城市的公路货运通道,形成通往全国各大城市的公路货运班车网络,提供同城“半日达”、省内“当日达”、西部主要城市“次日达”、东部沿海城市“隔日达”等高端公路货运产品;加快龙泉物流中心公水联运基地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成都—泸州(重庆)—长三角公水联运通道,依托成都公路口岸,建设公水联运大通关基地。
  (四)加快中欧货物转运中心建设。充分利用成都地处欧亚国际航路中点的条件和优势,按照服务国际化、世界级产业的定位,依托双流机场空港货站、国际快件中心、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航空口岸设施及作业区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铁路口岸设施及作业区,积极引进大型航空货运公司、国际铁路货运公司和具有整合能力的战略投资商,建设面向欧洲、中东的航空和铁路货物转运中心。建成公共国际快件中心服务平台和货机停机坪,启动“卡车航班”运行平台建设,延伸航线的陆路运输,实现空陆联程中转模式,鼓励物流企业以成都为枢纽开行“卡车航班”3条以上;到2015年,以UPS、FedEx、DHL为目标,引进一户全球快递巨头在航空物流园区设立亚太区域分拨中心,配套建成专用停机坪、专用货站及物流分拨配送设施。引进盐田港、洋山港、宁波港等5家以上沿海港口办事处和马士基、中远等15家以上国际知名船公司入驻铁路口岸,实现沿海港口功能内移。建设青白江物流拓展区内面向欧洲的铁路货物转运中心,与现有口岸服务、保税物流设施形成功能互补,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分销、商品展示、转口贸易,推动向内陆自由贸易区发展。引进具有全程供应链解决能力的企业5家,满足企业个性化物流需要,带动提升成都物流业发展水平。
  (五)加快口岸服务和保税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公路口岸建设,到2015年,全面建成航空、铁路、公路三大口岸,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高新园区二期和双流园区。深化成都口岸进出口环节的无纸化通关改革,完善“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通关作业模式,推广“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通关模式,实现三大口岸的对接;探索符合现代物流特点的特殊监管区域管理模式,推动电子口岸物流联动发展;推进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开展服务制造业的保税物流业务创新试点,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挥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依托成都的国际物流平台,建设成都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拓展综合保税区贸易服务功能,带动保税仓储物流的发展;加快与国内边贸城市签订转关协议;依托航空、铁路、公路口岸,加快航空、铁路、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申报和建设,实现口岸物流与保税物流协同发展。空港、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面建成,逐步拓展保税加工、保税维修、进出口贸易和国际中转等业务。同时,积极开展申请设立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前期工作,力争2015年底前建成投用。推动开展保税航油业务,降低国际航线航油成本,吸引更多国际航空公司来蓉开通航线。
  (六)加快城市物流配送发展。
  1.大力发展同城配送。设立城市商业物流集中配送示范区,鼓励商业流通企业与城市物流配送公司开展合作,实现大型卖场和连锁超市商品的统一集中配送,大幅提高配送效率,实现同城门店1小时配送服务;建立城市集中配送车辆的统一技术标准,鼓励和培育自有配送车辆50辆以上的城市配送物流企业的发展,实现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公司化;逐步限制非城市集中配送的货运车辆在中心城区的通行,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2.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加快重要农产品产地、市场以及物流集中发展区冷冻冷藏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冷冻冷藏运输车辆;加快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冷链管理规定、冷链技术标准和产业引导政策,进一步规范冷链物流操作;从市场准入门槛、车辆配备更新、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实现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网络化和品牌化。
  3.大力发展快递物流。依托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推进空港航空快件转运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快递提发货、配舱和快速通关的“绿色通道”工程;鼓励快递企业间在快件运输、分拣场地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鼓励大型电子商务企业与快递企业结成战略联盟;鼓励快递企业与大型快餐连锁业合作,扩大快递服务内容;引导快递企业发展证件代理、商业票据等同城限时快递业务;加快快递企业与商业连锁企业合作,进一步发挥商业连锁企业门店网络优势,扩大快递服务覆盖范围。
  4.大力发展粮食物流。依托青白江大弯和新津普兴铁路货站,以成都现有粮食物流设施为基础,重点建设“一南一北”两个粮食物流服务站,配套建立五大粮食物流保障网络(即散粮无缝连接网络、成品粮配送网络、收购储备网络、应急保障网络、电子交易和公共信息平台网络),逐步形成具备集散、收储、调控、信息等功能,承接“北粮南运”、辐射大西南、沟通大市场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5.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合理布局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鼓励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建设标准化生鲜冷藏、冷冻食品配送中心;引进和培育3-5家专业从事生鲜冷藏、冷冻食品配送的物流企业,支持购置先进的冷藏、冷冻专用车辆,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引导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生鲜冷冻食品生产企业在运输环节全部采用冷藏、冷冻车辆配送,提高生鲜食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
  (七)加快智慧物流体系建设。
  1.建设成都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快建设成都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到“十二五”期末,全面实现公共信息服务、城市配送管理、物流统计直报、物流金融业务、物流软件服务等重要功能板块,建成以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应用技术为基础,以政府、企业、公众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物流行业数据集成、共享及应用的“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平台。
  2.加快培育智慧物流技术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备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智慧物流信息技术企业,提高智慧物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智慧物流企业孵化能力,加大对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和快速分拣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的推广使用;加强物流装备产品的研发应用,推动物流新技术的产业化,到“十二五”期末,培育1-2家技术领先、全国知名的智慧物流信息技术企业。
  3.加快建设智慧物流引领示范区。依托全市规划的物流集中发展区,积极促进智慧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集中发展区的应用和推广,推动智慧物流信息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和促进物流集中发展区内的物流企业使用智慧物流信息技术优化企业物流管理,提升物流运作效率。
  (八)加快物流市场主体培育。以产业西进和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为契机,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成都,建设区域性总部基地和企业总部;重点培育一批从事综合性物流、供应链管理、仓储分拨、现代运输、速递物流、第四方物流的大型物流总部企业;支持本土龙头物流企业以兼并联合、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融资渠道,尽快壮大规模,形成物流企业集团;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完善物流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物流企业诚信监督制度,规范物流市场发展。
  (九)加快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加快物流业与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互动发展,鼓励跨行业企业间建立产业联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分工明晰、能力匹配、资源集约、互惠共赢的供应链体系;推动制造业、商贸业和农业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分离物流业务,进一步释放物流需求外包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提高物流需求外包的功能层次;按照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推动建设为加工制造业、商贸流通业配套服务的“中央仓库”,实现供应链集成化和敏捷型管理;根据产业互动发展的需要,调整完善物流集中发展区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形成社会需求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框架,支撑实施新的产业发展战略。
  八、保障措施
  (一)完善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市物流办牵头协调推进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职能,建立健全相关责任监管体系;加强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政策制定方面的协调互动,加强与中省直口岸单位在改善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模式、优化通关环境方面的协作配合;按照政府主导的原则和市场化的方式,优化完善物流集中发展区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提高政府平台公司的融资能力,探索通过市场化机制引进社会企业,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项目建设。
  (二)强化物流产业规划引导。编制完成《成都市物流业发展规划修编(2012—2020)》和《天府新区(成都分区)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完成《成都市物流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成都市对外物流通道规划研究》、《成都市促进物流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研究》等课题研究,根据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适时启动新一轮物流产业规划,引导成都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大发展要素保障力度。完善物流项目用地报审机制,依法保障重点物流项目用地,促进物流项目地表、地上、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修订《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调整完善专项资金的扶持和引导政策;促进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具有发展前景、信用良好的现代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推进包括仓单质押、动产抵押等领域的物流金融和融资方式创新。
  (四)加强物流项目监管督察。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建立物流项目准入退出的监管机制,实行项目分类、行政分级的联合审查办法,着力引进对物流集中发展区功能提升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优质项目;严格执行物流项目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严格执行物流项目供地政策,依法查处闲置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无故延长建设周期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物流项目建设督察机制,定期检查走访项目建设和土地供应及利用情况,适时开展项目用地清理工作,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五)规范物流市场竞争环境。建立物流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定期向社会发布信用情况;制定全市统一的监管办法,确保口岸服务设施、集装箱堆场、园区铁路专用线、快件中心等物流设施的公共平台性质,保障物流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六)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物流发展趋势,加强重大基础标准研究;加快制订、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定标准实施;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装备设施、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七)加快引进培养物流人才。强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作用,培养适应不同岗位需要的物流人才;发挥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作用,加强与国内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依托有关在蓉院校建设物流实训基地,提高物流人才专业技能;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物流人才。
  附件:名词解释附件
  名词解释
  物流业增加值:指物流产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物流活动为社会提供的最终成果的货币表现。物流产业增加值等于物流产业的总产值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了物流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增加值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按照物流的功能来看,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物流增加值,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增加值和批发业物流增加值等。
  一网、二平台、四园区、四中心:一网指物流网络;二平台指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平台;四园区指国际航空物流园区、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青白江物流园区、新津物流园区四个物流园区;四中心指新都物流中心、龙泉物流中心、双流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四个物流中心。
  一区两园三口岸:一区指高新综合保税区;两园指综合保税区的高新园区和双流园区;三口岸指航空物流园区的航空口岸、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的铁路口岸、龙泉物流中心的公路口岸。
  卡车航班:指航空公司利用卡车等地面运输工具完成航空货物运输,准时准点发送货物。汲取了航班的速度优势与卡车的价格优势,利用公路运输方式延伸空港服务范围,让没有机场或航线的地方可以方便地收发航空进出口货物,满足对时效要求高且价格相对适中的客户。
  无水港:指依托信息技术和多式联运支持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口岸监管、港口服务(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国际物流的通道和平台。
  一心三向多通道:一心指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三向指成都铁路物流的东向、西向和南向三个主要方向,东向指成都向东至沿海港口的海铁联运廊道,西向指成都向西北经新疆阿拉山口至欧洲的新“亚欧大陆桥”,南向指成都向南至广西北部湾和经云南至中南半岛的海铁联运廊道;多通道指分别处于三个方向的多条铁路货运班列和集装箱“五定班列”,在现有9条铁路货运班列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适时开通更多对外通道。
  公路货运班车总站:公路货运班车是指按照“定时、定点、定线、定价、定车次”的五定服务承诺,实现货物门对门、站对站的公路快运形式。公路货运班车总站是指依托物流集中发展区的公路货运集散中心,集中开行公路货运班车的公共性公路货运平台。公路货运班车总站能够实现快速聚合零散货源、优先配车、优先装车,缩短货运车辆集货时间,有效提升公路货运车辆的运行效率。
  共同配送: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提供配送服务,其本质是通过作业活动的规模化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三 湘政办发[2015] 2015/5/8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江西省地方税务局规范现代物 赣地税发[2011] 2011/11/28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福建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1年度现代 闽经贸计财[201 2011/8/31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温政发[2014]54 2014/9/6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进一步促进现代物 赣府厅发[2013] 2013/12/3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 川办函[2015]61 2015/3/31
沈阳地方税务局转发省地税局所转发的关于促进全省现代物 沈地税函[2005] 2005/8/24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2016年现代物流业发 川办函[2016]46 2016/4/1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 黔府办发[2015] 20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