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规 最新法规 点击最多  失效法规 资料下载 法规解读 下载绿色版 法规搜索
 法规分类
    Loading...
 热点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
CPA考试法规汇编(2015)
IPO相关法规
电子商务法规汇编(2014)
二手房买卖
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汇编(2015)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法规汇编(2015)
借款担保法规专辑(2014)
境外上市相关法规
民间资本法规专辑(2014)
上海自贸区政策汇编(2014)
外汇管理法规(2014)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
征收拆迁补偿法规专辑(2014)
 
   首页 > 财经相关法律法规 > 财政法规 >
法规内容  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发文标题: 江苏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做好“十二五”时期农业财政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文文号: 苏财农[2012]3号
发文部门: 江苏省财政厅
发文时间: 2012-1-19
实施时间: 2012-1-19
法规类型: 财政法规
所属行业: 农、林、牧、渔业
所属区域: 江苏
阅读人次: 3041
评论人次: 0
页面功能:
  • 加入收藏
  • 关闭
发文内容:

各市、县财政局:
  现将《关于做好“十二五”时期农业财政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关于做好“十二五”时期农业财政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一二年一月十九日
  附件:
  关于做好“十二五”时期农业财政工作的指导意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三农”的各项方针政策,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思路,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农业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财政部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走“三化”带“三农”的发展道路,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把江苏打造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先导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原则
  (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按照《国家财政“十二五”规划纲要》、《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2011年全国农业财政工作会议部署,以“两个稳步提高、三个着力加大”为重点,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完善支农政策,增加支农投入,创新支农机制,着力支持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和以农村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重点工程。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支农工作水平,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工作原则
  服务大局。各级财政部门要围绕“十二五”时期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财政部门的中心工作,服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村繁荣稳定。
  服务群众。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服务部门。各级财政部门要立足于事业发展,服务好农口主管部门,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共同落实好“十二五”时期的农业工作。
  改革创新。各级财政部门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创新财政支农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充分体现财政支农工作的时代性和创造性。
  二、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进步,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城乡发展日趋协调。
  (二)主要任务
  一是健全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框架体系。不断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整合优化财政支农政策,构建科学的财政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体系。根据我省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和具体内容,结合部门预算编制和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等工作,对财政支农资金结构进行调整优化,逐步建立起包括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农村环境保护体系以及脱贫奔小康体系等七大类规范的财政支农政策框架体系,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从源头上改变财政支农政策政出多门、资金分散、管理不到位的状况。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各级财政要把握“三化同步”和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契机,抓住农业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面貌,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构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切实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
  三是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级财政要按照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要求,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十项富民工程,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关注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机会,提升相对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低收入人口奔小康的步伐;积极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多元支撑体系。
  四是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保障、改善民生的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扩大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领域;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发掘乡村资源优势;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与保护,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有机结合起来。
  五是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体系。各级财政要按照 “四位一体”的要求,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各项业务流程,抓住关键控制点,强化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积极推进资金整合工作,逐步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稳步推进预算公开,提高财政支农政策执行的透明度;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开展滚动预算试点,建立绩效与预算挂钩的机制,提高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性和约束性。
  三、做好支农工作的措施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粮食稳产高产。落实各项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提高补贴发放效率。不断创新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操作办法和程序,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监管。以粮食高产创建为重点,依托社会化服务机构,整合资源,突出“五统一”专业化服务环节,为农产品的稳产高产提供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二是支持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省级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我省种子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支持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借鉴工业化发展模式引导农业产业的发展,统筹现代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土地规模流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产业化资金,围绕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研究建立统一的现代农业产业引导资金,从产业链的角度对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给予整体扶持。四是支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鼓励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对农产品生产的支持,从注重品种改善、产量增加,向注重品质提高、质量安全转变;从增量增收向提质增收转变。五是落实沿海开发战略规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海洋渔业发展,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标准化改造计划,全面提升海洋渔业产业装备水平,海洋资源保护水平和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二)突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围绕种源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攻关,支持实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计划,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支持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每年围绕全省性的重大主推技术,集中资金,重点攻关,提高主推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推广面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同时整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等农业科技力量,依托“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专项活动,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三是支持加强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培养。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工程,支持农业科学研究机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依托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创新培训、中央阳光工程等专项,支持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农民创业人才以及专业农业、骨干农民在内的各类农村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四是突出重点,结合实际,进一步统筹农业科技类相关资金的使用,进一步完善科技类资金的分配方式。
  (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一是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度,明显提高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足额筹集并管好用好水利建设基金等政府性基金,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水利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建立起责任明确、来源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管理机制,强化监督考核长效机制,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为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提供政策保障。二是继续支持水利重点工程建设。以新一轮治淮为重点,支持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支持推进以新一轮治淮为重点的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巩固提高流域防洪能力;支持区域骨干河道、中小河流和低洼易涝地区治理,加快病险水闸、泵站、水库加固改造,恢复提高区域防洪除涝能力;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以沿海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实施江水东引等调水工程,提高区域河道输水能力。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开展重点河湖的“清水通道”工程建设,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提高河湖水环境承载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围绕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服务民生能力为目标,统筹农村防洪除涝、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治理,着力推进农村水利标准化、现代化,重点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支持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强化资金整合。从规划编制、预算安排入手,对相同或相似用途的涉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进行整合,实行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连片治理,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干一片,成一片,惠民一片,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河道的长效管护机制。
  (四)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农机推广与服务体系改革,加快构建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省财政设立奖补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整县推进“五有”乡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立包含农技推广、疫病防治、农村经营管理等多种功能的乡镇综合农技推广与服务平台。在高效农业项目中,优先支持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调整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政策,从鼓励数量增长,向增强带动与服务能力转变,重点支持运作规范、服务手段丰富、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在农业生产和秸秆还田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农机合作社给予倾斜。适应农业机械化进程的要求,增加对农机服务、推广、鉴定、监理和农机手职业技能鉴定的投入。支持海洋与渔业执法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渔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海洋综合管理能力。
  (五)积极构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一是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金,建立农业灾害预警机制和救灾政策触发机制,确保财政农业防灾减灾政策进退有序,分配公平,政策公开。二是支持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集中采购疫苗用于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对乡镇防疫员免疫注射劳务费给予补助。三是支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和外来有害生物防除防治,支持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开展生物农药补贴推广,依托农用航空站,尝试开展森林病虫害及大田作物飞防,提高防治能力。四是以水利应急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防汛防旱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防汛防旱减灾体系,建立应急机制,强化应急管理,提高水灾旱灾的应急能力;加大水利防灾减灾的投入力度,提高水旱灾害防御和服务能力。五是以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六)推动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体系。一是继续支持全省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步伐,适应农村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逐步压缩“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数量,加大对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的支持力度。二是继续支持实施“绿色江苏”工程建设。在继续支持植树造林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中幼林抚育工作,提高木材蓄积能力。大力支持提升森林防火能力,加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工程防治,支持乡土树种的保护、繁育推广。三是支持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逐步提高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强全省重点公益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维护生态安全。四是支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继续在全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开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和绿肥种植以奖代补。五是支持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新增资金重点保障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开展,研究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工作与耕地质量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农机具补贴、粮食高产创建等政策的相关性,提高政策的协同效应。六是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继续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支持国家级或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做好海洋环境监测、内陆和近海渔业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监测。七是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以“三条红线”控制为重点,严格水资源管理,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河湖水域纳污总量、用水效率控制管理。支持加强城乡供水水源安全保护,推进水资源规范化管理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七)发展和完善脱贫奔小康体系。认真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关于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见》的有关精神,巩固脱贫攻坚工程的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加快奔小康的步伐。一是坚持把促进低收入人口脱贫增收和经济薄弱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各级财政每年安排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对相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省级财政安排奖补资金支持苏北重点地区相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二是落实新一轮帮扶措施,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继续深入发展特色产业扶贫、促进就业创业扶贫、发展集体经济扶贫、开展结对帮扶扶贫;继续完善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积极开展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让低收入农户享受到更加简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继续加大对黄茅老区、贫困林场、少数民族、残疾人等特殊地区和特殊人群的帮扶力度。三是树立财政综合扶贫的理念,以扶贫开发规划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力度,突出帮扶重点,形成资金合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公开公示制、审计制和绩效评价制,建立起对扶贫资金的长效监管制度。
  四、加快推进支农体制机制创新
  (一)创新更为有效的支农资金分配体制。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因素分配法。一是以科学的城乡发展规划作为农业专项资金分配的抓手。以科学的顶层设计为指导,统揽全局、着眼长远、集中投入、分步实施,解决长期以来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大事、难事,突破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瓶颈。二是以农业功能区规划作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平台。以打造现代意义上的农业功能区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积极整合资金、土地、科技、人员等要素资源,通过“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
  (二)创建渠道多元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借鉴现代管理经营理念,改造现有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推动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以农户为主体、以金融组织为支撑、以工商企业及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投融资体制。一是要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投融资体制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健全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二是要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投融资体制中的杠杆作用。财政支农资金要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积极鼓励和扶持各类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从事种苗研发、基地建设、加工、营销等环节;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财政支农资金要及时把握时机,尝试创新财政信贷机制,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债券等方式,积极引导和利用国内外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四是调动农户及村集体投资,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农民个人和村集体继续投入农业,鼓励农民互助合作,以资金或者土地入股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并通过信贷、保险等现代金融手段提高农民个人或村集体投入的能力,降低投入风险。
  (三)创新农田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把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有机的衔接起来。创新组织形式,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鼓励采取合作社、村集体等组织形式来承接项目管理和维护。划清投入和补偿的责任,明确政府和农民各自在固定资产建设和设施管护维修方面的责任,并在核算中加以体现。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对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农村河道的长效管护机制。
  (四)创新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建立起更为科学的内部管理流程,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和政策研究、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的流程进行岗位设置,建立分工不分家、重大问题群策群力的农财内部管理体系,做到人尽其用、专业分工、流程规范、风险控制、形成合力。创新管理手段,利用先进技术,根据岗位设置构建内部管理的网络流程,做到事事有记录、步步有痕迹,推动建立职责对等的办事体系。
  五、切实落实农财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层财政建设。要按照财政部和省厅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工作,发挥好乡镇财政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健全乡镇财政机构队伍,赋予并完善乡镇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职能,提高乡镇财政管理能力,为构建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支农资金监管体系提供基础保障……
  (二)加强管理基础工作。提升“四位一体”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水平。完善支农预算编制管理,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做好预算公开工作。强化预算执行管理,进一步增强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时效性、均衡性,逐步推广支农项目库管理制度,减少项目申报的随意性和突击性,提高项目申报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按照中央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要求,调整优化财力分配,推动财政预算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强化财政监督。
  (三)加强政策调研宣传。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调查研究,特别是对重点、焦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既要及时跟踪分析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又要积极探索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政策,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职能作用。围绕支农工作重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政策宣传,共同营造社会各界理解支持农财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强化法制意识。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规章制度,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自觉性。二是强化大局意识。要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思考处理问题,使财政支农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省“三农”工作的大局。三是强化服务意识。要注意摆正位置,换位思考,热情服务,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工作方法上要做到主动介入、管理前移,提升管理水平。四是强化廉政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不断自省自警,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坚持做到廉洁从政,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各级农财部门要加强纵向和横向工作联系,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扎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 加入收藏
  • 关闭
相关法规  
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财会[2011]19号 2011/9/9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关于促进“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的实施 皖国税发[2011] 2011/11/23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社会保障体系和人力资源开 渝府发[2011]68 2011/8/8
关于公开征求《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 2011/6/10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行 粤府办[2011]79 2011/11/29
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湖北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 2011/10/26
关于印发《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保监发[2011]47 2011/8/3
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贯彻落实<会计改革与发展“ 豫财会[2012]24 2012/4/28
湖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湖北省国税事 鄂国税发[2011] 2011/5/26